最近,我们到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就其撤并乡镇、撤村并村,精简机构人员,减轻财政和社会负担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总的来看,威远县的撤并乡镇、撤村并村工作细致,措施得力,成效明显。他们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值得借鉴推广。
一、为什么要撤并乡镇、撤村并村
威远县人口73万,面积1287平方公里。近几年来威远县的经济发展较快,1989年至1991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递增8.92%,国民收入平均递增4.66%,财政收入平均递增12%。1991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14.4亿元,财政收入6808万元。在经济发展较快、农户又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新形势下,乡村数量过多,使基层政权在组织经济发展、协调服务等方面矛盾重重。一是乡、村辖区小,积累少,集体经济实力较弱,无力结合当地实际兴办乡镇企业或一些公益性事业,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也搞得较差;二是一些乡、村没有集贸市场、无法形成自己辖区内的经济活动中心,不利于搞活商品流通,发展商品经济;三是乡(镇)、村行政机构过多,加重了各方面的经济负担,特别是乡(镇)一级,上面条条要求配备的人员逐渐增多,“几员”如农技员、水利员、治安员、广播员等,在有的乡已达20多人,超过了正式干部的人数。据统计,全县乡(镇)、村干部和“几员”,1991年人头费开支达483.4万元;四是乡、村辖区太小,选择干部的余地也小,造成了乡(镇)、村干部配备不平衡。有的乡、村行政领导力量较弱,干部年龄老化,文化水平低,素质较差,与经济发展的要求很不适应。
鉴于以上情况,威远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等几大班子一致认为,应撤销部分辖区小、人口少,经济文化落后,财政收入少,无集市或集市贸易萧条的乡,划归邻近的乡(镇)管理。经过细致的研究论证及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从1991年5月开始,仅用了4个月的时间,全县撤并乡(镇)、村的工作就顺利完成。
二、撤并乡(镇)、村后取得的初步成效
撤并后,乡(镇)设置由原来的65个合并为42个,减少23个,村由589个合并为322个,减少267个。同时,对乡(镇)、村干部重新核编定编,对“几员”也实行定岗定位定编,规范了“几员”的配备。撤并后,共精简“几员”570名,精简村干部1321人。
(一)减轻了农民、财政和社会负担。据统计,撤并后,由于精简了人员,每年可减轻农民、财政和社会负担143.3万元。同时,合并后,因辖区扩大,辖区人口增加,干部和“几员”职数相对减少,农民人均负担的经费也大大减少。如民新乡与高石乡合并以前,农民年人均负担“两提留”等费用31.5元,合并成高石镇以后,年人均只负担25元,减少6.5元,一年全镇可减轻农民负担9万多元。
(二)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增强了乡财政的自给能力。撤并后,使每个乡都有了集贸市场,使乡镇政府所在地真正成为了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促进了商品流通和市场繁荣。而且经济发达的乡村,带动了落后乡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乡镇村之间的优势互补。原高石乡经济条件较好,乡镇企业发达,交通便利,财政实力雄厚,1990年,财政净结余14.6万元。而原民新乡交通不便,经济落后,财政困难,1990年乡财政赤字1万多元,1991年财政支出缺口达4万多元,乡干部和教师的补助、福利待遇得不到落实。两乡合并为高石镇以后,镇财政及时拨付资金4万元,解决了原民新乡干部、教师的福利补助等实际问题,稳定了干部教师队伍。两乡并镇后,镇党政领导注意发挥两乡的优势,利用原民新乡良好的自然条件重点发展了农业、水果等种植业,如小湾村种植葡萄15000多株,成为了葡萄种植村。原高石乡有一定工业基础,就重点发展乡镇企业,共吸收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2814人,总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建镇后的1991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652万元,比建镇前的1990年两乡产值之和增长18.8%。财政收入达到81.9万元,增长14.28%,不仅消化了原民新乡的1万元赤字,还实现财政净结余22.3万元。
(三)加强了基层政权建设。撤并乡镇、撤村并村后,一批年富力强的干部充实到了乡(镇)、村的领导班子,基层政权得到加强。如永高乡撤并村后,11个村长中有9名党员,占80%。县编委根据乡镇的大小和实际需要,确定了人员编制(一般乡18至23人,大镇24人),并对“几员”实行定编定岗,削减了一批不合格人员,并把“几员”的经费下放到乡财政管理,既理顺了工作关系,提高了工作效率,又节减了开支,作到了人权、事权、财权统一。
三、威远县撤并乡(镇)、村工作的几点经验
(一)妥善地解决了富余干部和“几员”的出路问题。富余干部如何安置消化,是精减机构、撤并乡镇工作的焦点和难点。威远县撤并乡(镇)、村后有各类富余人员1891人。他们对精简下来的1321名村干部量才使用,有的安置到乡镇企业任领导、管理人员和工人,有的年老体弱或不适应工作需要的主要村干部由县委发文给予一次性补助,其余的一般村干部均回家务农。对精简下来的570名“几员”,安置了少部分人到乡镇企业和村委会工作,其余未安置的人员回家务农并按工作时间长短,发给一次性补助。对乡(镇)干部原担任乡(镇)正职而调作副职或副职调做一般干部的,都保留原待遇不变。
(二)较好地解决了撤并过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他们做到了机构合并,服务网点不撤,如畜牧站、信用社、农机站、医院、学校等,不作变动;承包企业的承包办法及奖惩措施,仍按原合同执行;农民承包的责任地、林、木不作调整变动;原来确定的支持农业建设项目,资金已落实的,按原计划进行,不再变动;统一乡干部工资外的各种补贴标准,凡无政策依据,自定补贴或超标准发放的补贴一律取消,村干部也执行统一的报酬标准;对区、乡财政包干体制不作变动。
(三)认识统一,措施得力。县里五大班子思想统一,认识一致,行动协调。通过广泛宣传和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各级领导都充分认识到了搞好撤并工作的重要意义。撤并乡镇的方案报请省政府同意后,县级领导分别下到区乡镇,分片包干,明确责任。县级机关派出干部到挂钩乡镇指导,县、区、乡、村层层召开动员大会,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广泛宣传有关政策、原则。在撤并之前和撤并过程中,县委等部门共下发了8个文件,对撤并工作中的具体问题的处理作了明确规定,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四)严明组织纪律,确保撤并工作的顺利进行。按照稳定领导班子,稳定干部群众的思想情绪,不影响工作和生产的指导思想,制定了组织纪律、工作纪律、财经纪律、廉政纪律,杜绝了干部离任、上任中的请客送礼、宴请等问题,促使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交接。
四、威远县撤并乡镇、撤村并村给我们的几点启示
(一)精简机构人员从乡镇基层抓起,有利于经济和事业的发展。四川省目前共有乡7768个,镇903个,村76308个,平均每个乡、镇农业人口约1万人,村约1100人,不少乡村无集市。这种农村基层组织结构是过去按产品经济发展的要求设置的,辖区小,人数少,商品经济不发达。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土地已全部承包给了农户,庄稼的耕种收割等,都由农户自己完成。这就要求乡村干部相应地把精力主要放在经济的宏观组织协调上,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为农民提供社会化服务。这些都需以集市为依托,扩大乡村范围才易实现。因此,把目前过多的乡(镇)、村进行适度的撤并,使每个乡都有自己的集市,以适应日益发展的商品经济的需要,对搞活农村经济,从而促进全省经济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撤并乡(镇)、村是减轻财政和社会负担的一条有效途径。假如全省能将现有的乡、村以集市为依托各撤并精简1/5,那么全省就减少1800个乡,15200个村,精简乡、村干部和“几员”约20万人,乡镇干部和“几员”按人均年支出2000元计算,村主要干部按年人均支出72元计算,可减轻财政和社会负担1.2亿元。同时,撤并以后,乡、村减少,相应的房屋修缮、后勤服务等也将减少,可以节约一大笔可观的经费开支。撤并后,乡、村所辖农户增多,农民人均负担的提留等也将大大减少。
(三)在基层搞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和消化渠道多,改革成本小,难度和阻力相对小些,可以为进一步推进机构改革积累一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