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湖北省蕲春县大同镇财政所注重职工教育,培养了一批苦干、能干、实干的财税干部,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1987年以来,连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文明单位”、“党风建设先进集体”,地区行署授予“财税工作先进单位”,还被评为全省财贸系统“优质服务先进集体”。最近两年,又连续被授予“全省财税系统先进集体红旗单位”的称号。
既抓廉政,又抓勤政
大同镇财政所始终把培养干部廉政作风,作为基层所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自立家规,内控外监,健全约束机制,使全所同志都做到了不乱放资金、不计划外生育、不打牌赌博、不营建私房、不受贿吃请。
在坚持廉政理财的基础上,把这个基本功推进到加强勤政上来。为克服所里人手少、地域范围广、工作任务重的困难,该所干部职工注重练好“三功”:一是练“脚功”。大同镇开门就见山,出门就爬坡,职工练就了一双铁脚板,起早上山,摸黑回所,经常是中午吃“碰碰饭”(赶上时间才有吃的)、晚上睡“挤挤铺”(在农户家搭歇),全年平均每人每天行程达40里,把工作做上山,做到户。二是练“手功”。所里只有11名同志,在人少事多的情况下,所里打破常规,内勤外勤统一安排,成为多面手。就连炊事员...
湖北省蕲春县大同镇财政所注重职工教育,培养了一批苦干、能干、实干的财税干部,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1987年以来,连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文明单位”、“党风建设先进集体”,地区行署授予“财税工作先进单位”,还被评为全省财贸系统“优质服务先进集体”。最近两年,又连续被授予“全省财税系统先进集体红旗单位”的称号。
既抓廉政,又抓勤政
大同镇财政所始终把培养干部廉政作风,作为基层所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自立家规,内控外监,健全约束机制,使全所同志都做到了不乱放资金、不计划外生育、不打牌赌博、不营建私房、不受贿吃请。
在坚持廉政理财的基础上,把这个基本功推进到加强勤政上来。为克服所里人手少、地域范围广、工作任务重的困难,该所干部职工注重练好“三功”:一是练“脚功”。大同镇开门就见山,出门就爬坡,职工练就了一双铁脚板,起早上山,摸黑回所,经常是中午吃“碰碰饭”(赶上时间才有吃的)、晚上睡“挤挤铺”(在农户家搭歇),全年平均每人每天行程达40里,把工作做上山,做到户。二是练“手功”。所里只有11名同志,在人少事多的情况下,所里打破常规,内勤外勤统一安排,成为多面手。就连炊事员,也在做饭、种菜、养猪的同时,学会了两税征收、资金投放、入库报解等业务。三是练“夜功”。白天,大家上山爬坡,服务基层,大量的帐务就挤在晚上做。1991年1—12月,人均加班138次,克服了人手不够的困难,顺利完成了各项财税征管工作。
把“买口粮”的钱用来“买种子”,抓好开发性扶贫
过去,扶贫工作只是单纯搞生活救济,为贫困户捐款捐物,耕田割谷,借钱买粮买衣,结果搞了多少年,还是缺吃少穿。为把救济式扶贫深入到开发性扶贫上来,变苦熬为苦干,增强造血功能,大同镇财政所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转变资金投放结构,压缩救济资金比重,扩大开发资金比重。二是转变扶持对象,由过去扶持集体个体并举转到重点扶持村级集体场园、连片开发上来。1991年投放总额37.5万元,其中投放到新开发的集体场园28.1万元,占75%。三是转变投放项目,促进财源开发,使山区既能稳定地解决温饱,又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在近两年投放的资金中,培植财源的项目由54个增加到63个,投放到长短并举的山上项目由48个变为65个,加快了开发性生产的步伐。
抓服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大同镇财政所注重把管理工作跟上去,着力把住三关,做好产前产后服务。一是严格论证把好立项关。通过调查分析资源优势、劳力素质和技术基础,把准立项方向。如唐山村有做斗笠的传统技术,山上又有竹子,发展家庭竹编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于是他们及时借给0.7万元周转金,由各家各户作为第一车间编斗笠壳,中间产品由村统一收购进行二次加工,很快见了成效。1991年下半年该村做斗笠纯收入15000元,当年就还清了借款。二是加强产前服务把好资金运用关。去年,全镇群众勒紧裤带,开发了不少蚕桑、板栗、茶叶、药材基地。为了确保买好苗,栽下去,所里派人带着钱和村干部一起跑。去年初,大雪封山,几位同志下蕲州,跑罗田,奔安徽,买种苗、选种子,共购回10.5万元的种子种苗,有效地防止了专项开发资金被挪用。三是加强产后服务打通销售关。凡是财政投放了资金的产品,他们都派人通关开路,保证及时卖出去,并卖个好价钱。茶叶是大同的大宗农副产品,去年,财政所帮助10个村共联系销售茶叶2500多公斤。由于拓宽了管理范围,资金投放效益明显提高,去年投入37.5万元,当年收回14.3万元,还收回老欠5万元,扶持的项目增加税收5.5万元。
抓点带面,加快开发步伐
为搞好重点帮扶促,财政所实行住点包户责任制,重点联系了11个贫困村和110个贫困户,同他们签订合同,建立档案,定生产项目、定扶助资金、定效益指标、定联系人、定脱贫时间。经过5年的努力,已有5个村和99个贫困户脱了贫。两河村是财政所的主要扶贫点,所里扎扎实实地在点上办了12件实事。采取借、挤、筹的办法解决资金10.5万元,动员农户投工12.2万个,修建了一座生产桥,结束了农民脱鞋过河种田的历史;修筑了一条长4000米的机耕路,解决了农副产品运输难;建成了一堰一渠和一个提水站,解决了598亩“望天丘”的灌溉;栽杉、栽桑、种板栗,新辟了一片800亩的育林基地;扶持办起了综合商店、面粉面条加工厂等13个企业。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努力,自1988年全村粮食总产跨过百万斤大关,由吃供应粮变为自给有余。去年在严重受灾的情况下粮食产量仍比历史最高的1990年增加2000斤。现在每年企业收入可上交积累5—6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由1986年前不到300元增加到420元。
住点的实践活动,丰富了理财思路,有力地促进了面上的财政扶贫工作。在面上,财政所同方方面面的扶贫开发措施形成合力,全镇建基地、办场园、开田造地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去年全镇开田造地282亩,所里按政策补助了1.43万元,新开集体桑园、栗园、茶园、药材园共6121亩,栽杉树1万亩。为了促进场园建设,他们扶持了资金28.1万元。预计到1993年大部分场园受益后,全镇财政收入可由70万元增加到110万元,到1995年,可实现1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