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地方预算内工业企业会计决算表明,1990年底、产成品、发出商品资金(以下简称两项资金)占用为185亿元,居全国之首,占全国两项资金占用总额的10.4%,比1989年增加67亿元,增长56.8%,比1988年增加122亿元,增长65.9%。今年以来,市场销售形势虽略有好转,但仍未改变产大于销的局面,资金占压现象依然十分严重,已成为影响该省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为寻求挖掘资金潜力,盘活现有资金,压缩两项资金占用的途径,最近,我们对该省的60户地方预算内工业企业,两项资金占用进行了典型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及特点
(一)增加数额大,上升幅度惊人。两项资金占用由“七五”前3年的基本合理和稳定,转为后两年的畸型膨胀和骤然上升。1988年两项资金占用仅为3.4亿元,到今年6月末已达16.8亿元,提高了3.9倍,产成品占定额流动资金的比重由1988年的15%,上升到今年6月末的40%,提高了25个百分点,其数额和幅度上升之大是空前的。
(二)涉及面广,呈普遍上升趋势。绝大多数企业和行业,两项资金占用均普遍上升。今年6月末,60户企业中产成品库存比上年同期上升的有35户,占58.3%;发出商品比上年同期上升的有55户,占91.7%。若将两项资金加起来考核,则除6户企业略有下降外,其余企业均呈上升态势。
(三)平、滞销品种多,产品价值难以实现。现有库存产成品、发出商品中,平、滞销产品达1751种,占用金额14.6亿元,分别占总量的90.5%和88.1%。平、滞销品种多,必然要削价竞销,从而导致产品价值难以实现。
二、危害及后果
(一)加剧了资金紧张的局面,影响了再生产的正常进行。由于产成品和发出商品资金占用大量增加,导致企业资金周转明显减缓。1990年60户企业全部流动资金平均周转294天,比1988年慢167天。今年上半年资金平均周转高达383天,1年还周转不了1次,其中有3户企业超过了1000天,最长的则达1340天。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得不向银行大量贷款,1990年这些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余额达16亿元,比1988年增加8.4亿元,但同期增加的两项资金占用却达10.27亿元,等于抵消了增加的贷款。资金运行梗阻,导致企业普遍开工不足,有的已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影响了整个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二)企业效益下降,潜亏负担沉重。60户企业1990年流动资金借款利息支出1.8亿元,比1988年增长157%,相应多吃掉效益1.1亿元,是1990年实现利润总额的22倍。今年上半年,在银行贷款利息普遍下调的情况下,这些企业利息支出仍高达2.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企业效益则急剧下滑,由上年实现利润809万元变为亏损556万元。由于销售长期得不到实现,企业不仅要多支付利息,有些产品还将出现报废和降价损失,从而给未来的效益造成严重威胁。据对60户企业今年4月末的情况测算,产成品库存按现价销售盈亏相抵后,将发生亏损1042万元,发出商品将亏损949万元,两项潜亏总额达1991万元。效益下降随着销售回款的增加,这种滞后效应已日益明显,截止今年6月末,60户企业中经济效益比上年同期下降的有44户,占调查企业的73%,已经出现亏损的29户,占调查企业的48%。
(三)影响财政收入及时解缴入库。由于资金大量占压,企业为维持简单再生产,大量欠缴财政收入。这60户企业1990年欠缴税利8589万元,占应交财政收入的30.3%。今年6月末,欠缴税利增加到1.38亿元,占同期应缴财政收入的87.9%,比年初增加了57.6个百分点。
(四)企业留利减少,自我积累乏力。60户企业留利由1988年的1.28亿元,降为1989年的1.24亿元,1990年陡降为558万元。留利减少,给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开发新产品带来了极大困难。
三、问题及成因
导致企业两项资金占用居高不下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三角债”困扰、产品不适销对路、国家压缩基建规模影响等直观因素外,其深层次原因还有:
(一)现行分配体制不合理,各地区偏重追求本地区利益,是造成企业资金占压的重要原因。由于近年来我们在计划与市场的有机结合方面衔接得不够理想,曾一度削弱了宏观调控的力度,硬化了块块管理机制,特别是中央与地方实行的层层“分灶包干吃饭”的分配体制,诱发了地方政府从本地区的利益出发,热衷于搞地区的成龙配套,追求地区内小循环,盲目建设、多头重复引进,导致结构趋同化,某些产品生产能力过剩,从而造成大量产品积压和资金无效占用的隐患。据对60户企业调查,有31户企业612种产品供过于求,占总数1935种的31.6%,相应占压资金6.6亿元,占两项资金占用总额16.8亿元的39.3%。
(二)产品档次低,品种单一,质量差是造成产品积压的根本原因。主要表现:一是产品档次低,生产技术难度小,易受乡镇、集体企业冲击。据对60户企业1935种产品调查,具有90年代水平的产品只有226种,仅占11.7%。某市合金总厂生产的铝合金和钨钼棒,虽然分别获国家最高质量奖,但由于产品档次低,又是初加工产品,再加上生产工艺简单,目前,该厂90%的用户都已被乡镇、个体企业所“蚕食”,国优产品也难逃积压的噩运。二是设备工艺落后,产品老化,竞争能力差。在60户企业1935种产品中,30年以上“一贯制”产品有31种,20至30年“一贯制”产品高达991种,两项合计占总量的53%。某市化塑总厂生产树脂的工艺一直采用早已淘汰的“电石法”,与目前较先进的裂解法相比,生产每吨树脂增加成本1100元,若按年生产8000吨计算,仅此一项每年便损失880万元。三是产品质量差。60户企业中有11户企业因质量低劣导致资金占压5860万元。某市纺织厂因质量问题造成库存积压各种布匹164.12万米,金额达546.62万元,占该厂产成品资金占用的16%。
(三)商品经济观念淡薄,片面追求产值是导致资金占压的重要原因。一是重生产、轻效益的思想仍未改变,不管产品有无销路,始终把产值做为考核企业的主要指标。某市合金总厂为完成1990年产值指标,在一无合同、二无销路的情况下,生产硅铝铁238吨,使库存产成品上升165万元。二是1988年的需求膨胀给企业盲目追求产值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某电器集团公司在1989年电冰箱明显滞销的情况下,由于对市场估计不足,产品生产速度未减,盲目生产冰箱13.5万台,结果只销出9万台,产销率仅为66.6%。三是产品滞销后,企业理应抓住机遇,迅速调整产品结构,但在“保持一定速度”的导向下,继续只顾生产,不管效益。某公司为执行上级要保持一定速度的指示,去年在老型号电冰箱积压4.8万台的情况下,又生产2万台,至今这6.8万台电冰箱仍积压在库。
(四)承包经营责任制中的某些弊端,也是造成两金占用增加的不可忽视的原因。据调查,部分承包经营者对处理以前的遗留问题缺乏积极性。尤其是新任承包经营者,要处理那些以前积压在库的滞销产品和残次品,既要承担处理库存造成的巨额损失,又要承受“否定前任”的流言蜚语,因此不愿积极解决这些问题。如某市色织布厂1990年末应收销货款和发出商品有70笔已形成呆帐,损失金额达83.7万元,这些问题历经两轮承包,一直挂帐未予处理。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解决企业生产资金严重占压问题,应是企业管理的当务之急。首先应从宏观上解决分配体制不合理的问题,使得各地区失去偏重追求本地区利益的动力,从而克服盲目建设、多头重复引进的倾向,消除资金占压的根子。其次要加速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坚决遏制边生产、边积压的势头,并增强提高经济效益的观念,克服片面追求产值的做法。再次要完善经营承包责任制,把防止资金占压的一些指标如资金周转率等,作为责任制中的重要考核指标。此外,还应彻底暴露资金占压问题,妥善处理已经形成的资金占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