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05 作者:赵冲
[大]
[中]
[小]
摘要:
国营农垦企业是我国农业战线的一支生力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实行财务大包干的“七五”时期以来,农垦企业的经济发展很快,1990年与1985年相比,全国农垦企业工农业总产值完成270亿元,增长58%;粮豆总产量为1100万吨,增长69%。农垦企业上交国家的税利费随着经济发展,也在逐年增加,1989年农垦企业上交税利费19.1亿元,1990年达20亿元,比1985年增加10.3亿元,增长1倍多。
但是,由于农垦企业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生产基础薄弱,有的企业管理水平较低,与其他行业相比农垦企业经济效益还是很低的。“七五”期间,全国农垦企业亏损额年均3.3亿元,1990年为4亿元,有回升趋势。1989年,农垦企业有112个亏损100万元以上的大户,这些企业虽只占亏损总户数的14%,但其亏损额却占亏损企业亏损总额的63%。总的看,农垦企业扭亏增盈工作是艰巨的,其潜力也是很大的。因此,在“八五”期间,抓好农垦企业扭亏增盈工作,认真研究、落实各项扭亏措施,促进农垦企业经济效益的全面提高,为国家作出重大贡献,是十分必要的。
近几年来,一些地方的农垦企业积极采取措施,狠抓扭亏增盈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他们的经验是:
一、领导重视,工作落实
...
国营农垦企业是我国农业战线的一支生力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实行财务大包干的“七五”时期以来,农垦企业的经济发展很快,1990年与1985年相比,全国农垦企业工农业总产值完成270亿元,增长58%;粮豆总产量为1100万吨,增长69%。农垦企业上交国家的税利费随着经济发展,也在逐年增加,1989年农垦企业上交税利费19.1亿元,1990年达20亿元,比1985年增加10.3亿元,增长1倍多。
但是,由于农垦企业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生产基础薄弱,有的企业管理水平较低,与其他行业相比农垦企业经济效益还是很低的。“七五”期间,全国农垦企业亏损额年均3.3亿元,1990年为4亿元,有回升趋势。1989年,农垦企业有112个亏损100万元以上的大户,这些企业虽只占亏损总户数的14%,但其亏损额却占亏损企业亏损总额的63%。总的看,农垦企业扭亏增盈工作是艰巨的,其潜力也是很大的。因此,在“八五”期间,抓好农垦企业扭亏增盈工作,认真研究、落实各项扭亏措施,促进农垦企业经济效益的全面提高,为国家作出重大贡献,是十分必要的。
近几年来,一些地方的农垦企业积极采取措施,狠抓扭亏增盈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他们的经验是:
一、领导重视,工作落实
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在1983年后,曾处于多年徘徊不前,相当困难的境地。全总局接连几年亏损或盈亏平衡,有的年份有一半以上农场大量亏损。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总局领导狠抓扭亏增盈工作,成立了局扭亏增盈领导小组,在总局财务处设立扭亏增盈办公室,采取一级抓一级的办法,层层下达扭亏增盈指标,落实扭亏增盈措施和扭亏增盈责任制。在稳定的前提下,总局对各种承包形式进行了完善提高。通过加强生产队管理,调整分配关系,解决统分矛盾,完善约束机制,使双层经营体制和承包经营责任制进一步适应。同时稳定财务包干和承包政策,包干指标实行大稳定小调整的办法,采取相应措施不断完善,使向家庭农场和个人分配的倾斜角逐步变小,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1986年以来,总局重点抓了25个贫困的亏损农场。总局领导多次到这些农场调查研究,召开现场办公会,总结经验,推动扭亏增盈工作的进行。总局领导除抓好贫困农场深化改革,落实承包经营责任制和抓农业基础建设,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外,还组织机关处室及直属工厂对贫困农场实行包点解困。总局将扶贫包点工作作为考核部门和单位业绩的重要内容,明确和落实责任制,实行限期目标管理。总局科协组织了八一农垦大学等8个院校的专家、教授帮助农场制定脱贫致富方案和总体发展规划,并组织科技人员常年在贫困场工作,引进专项技术,培训专业人员。总局在工作重视的同时,还在资金上对贫困亏损场给予扶持。几年来总局共安排扶贫救灾资金2亿多元。经过几年的工作,1990年垦区粮豆获特大丰收,总产超过45亿公斤,亏损农场户数比上年降低40%;亏损农场的亏损额比上年降低50%,全局盈亏相抵后盈利2.5亿元,上缴国家各种税金22154万元,比1989年增长10%。
二、增加农业收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农业始终是农垦企业的主业,农业上不去,农垦企业的经济也难以得到发展。辽宁省财政、农垦部门把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作为农垦企业扭亏增盈工作的主攻方向。他们把筹集资金,增加农业投入,列为重要工作日程。十年来,除国家农业基建投资外,累计增加农业投入8.5亿元,重点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水利工程配套,平整土地,改善生态环境。黑龙江省农垦总局1990年农业建设投入2.7亿元,比上年增加22.7%。这些资金除用于农田水利设施外,还重点用于购置大型拖拉机、收割机、粮食烘干处理设备等,增强了农场抗灾抢收的能力。宁夏农垦区的15个国营农场,过去因土质条件很差,生产发展缓慢,长期亏损,吃国家返销粮。宁夏回族自治区农垦局党委和各国营农场总结经验教训,下大力抓地力建设。他们对全系统40多万亩农田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整治,田块由长改短、由宽改窄,农沟由稀改密、由浅改深,灌面由大改小,从而使排水畅通,土壤脱盐和改良的步伐加快。近几年,各农场的小麦水稻、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的秸杆几乎全部就地还田,每年还田面积28万亩,占种植面积的77%。复种绿肥占到夏田面积的40%。同时,因地制宜,巧用地力。各农场在作物种植上,注意作物与土地“对号入座”,根据土地的自然差异,做到因地种植,扬长避短。宁夏自治区农垦局坚持搞好地力建设,生产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地越种越肥,粮食大幅度增长,农业越办越兴旺。1990年粮食在连续多年丰收的基础上,又获得大丰收,粮食总产量达到11万多吨,比1989年净增1.2万吨。
三、狠抓科技兴农,提高生产力
在增加对农业资金投入的同时,抓好科技兴农工作也是农垦企业扭亏增盈的重要途径。近两年,黑龙江垦区在资金缺少,化肥、农药不足,气候条件虽相对有利,但灾情造成的绝产面积仍占一定比重的情况下,粮豆总产、单产接连超历史水平,科技兴农起了重大作用。近几年垦区上下连续坚持推广十项重点增产技术,即:良种技术,小麦深施肥技术,大豆“三垄”栽培和玉米甜菜精点技术,水稻抛秧、插秧栽培技术,玉米地膜栽培技术,甜菜纸筒育苗移栽技术等。这些技术措施的推广可增产粮食7.2亿斤,占粮豆总产量的10%;增产甜菜1.8亿斤,油料作物1200万斤。在田间作业上,黑龙江农垦总局坚持农业生产六项(作物轮作、土壤耕作、良种繁育、培肥地力、植物保护、灌溉)基本制度规范化;坚持农艺、农机结合、制定作业标准,从严管理。辽宁省财政部门每年都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全省农垦企业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省农垦部门充分发挥农垦企业农技推广组织健全、农业科技人员集中的优势,大力推广农业科技应用,并建立人材培训基地,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素质,扩大科技队伍,现在省局有科教处,场有农技站,全省农垦系统形成农业技术推广网络。
四、强化管理,挖掘潜力
向管理要效益,从内涵上挖掘潜力,这是扭亏增盈的一条重要经验。辽宁省为了加强农垦企业的经营管理,省财政、农垦部门多次配合举办了不同形式的有场长、财会人员参加的企业经营管理、财会制度培训班,提高了企业干部的管理素质。财政和农垦部门还根据农垦企业的不同亏损原因采取分类排队、分类指导的方法,做到对症下药,制订扭亏方案,落实扭亏措施。每年坚持召开一次全省扭亏增盈会议,进行全省范围内农垦企业扭亏增盈工作的评比。对亏损企业,首先从主观上找原因,从管理工作入手,寻找治理措施。省直属农场,原有3个亏损大户,省财政、农垦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下场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亏损原因,确定扭亏措施,给以重点扶持,结果这3户企业都摘掉了亏损帽子。针对农垦企业一方面资金紧张,一方面又有大量的资金未收回的情况,辽宁省农垦系统开展了以清理基建资金、清理银行贷款、清理库存超储积压、清理应收货款和职工欠款、清理专项资金,挖掘内部潜力为内容的“五清一挖”工作,历时两年,搞活资金2.4亿元,缓解了资金供需矛盾,企业管理水平也得到提高,推动了企业扭亏增盈工作的开展。
辽宁省国营农场实行职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有12万个职工家庭农场。省农垦局没有对这些家庭农场以包代管,而是在坚持四不变(全民所有制性质不变、大型生产资料所有权不变、向国家交纳征购粮和税利费义务不变、职工现行福利待遇不变)的原则下加强管理,实行“七统一、五定两包干”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家庭农场统一种植计划,统一供应生产资料,统一管理用水,统一机耕作业,统一农田水利建设,统一抗灾灭病,统一推行重大生产技术措施。这些强化管理的措施,既保持了国营农场的统一领导,有利于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又有利于充分调动职工生产积极性,为做好扭亏增盈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1989年辽宁省国营农场内的职工家庭农场获纯收益5.02亿元,人均收入达到915元;上交农场利润3667万元,比1984年增长55%。
五、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兴办场办工业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根据本地区自然条件在保证粮食总产量不减少的前提下,压缩粮食播种面积,扩大棉花、甜菜面积,提高经济效益,收到较好效果。全兵团1989年比1980年减少粮食播种面积100万亩,增加棉花面积110万亩。由于科技兴农粮食单产比1980年提高108公斤,总产不仅没有减少还增加了4.5亿公斤,棉花总产也比1980年增加17.2万担。
不少地方还把支持农垦企业兴办场办工业,壮大农垦经济,作为扭亏增盈的重要手段。辽宁省财政、农垦部门为了发展场办工业,每年以扭亏措施费名义从农垦企业亏损包干指标中转作农垦周转金15000万元,加上农垦企业包干结余3000~4000万元,集中财力支持农垦企业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场办工业。他们支持畜牧农场发展乳品加工、禽肉制品,支持果树农场发展果品加工,参茸场发展药品深加工;有矿产资源的发展建材、采矿工业,支持出口创汇的外向型生产。这些有力措施,使农垦经济有了全面发展。目前,场办工业利润已占该省农垦企业利润总额的43%,成为农垦经济的重要支柱,为扭亏增盈起了积极作用。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