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里下河腹部水乡的江苏省建湖县庆丰乡,曾经是当年“鲁迅艺校”的热血青年浴血奋战的地方。近几年乡村经济发展较快,乡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令人刮目相看。1988年,乡财政总收入为254.19万元,较上年增长了31.82%,比“六五”期末的1985年增长了75.53%,年均递增幅度为20.63%。
这个普普通通的苏北乡村,经济发展原本名不见经传。其地理位置并没有多少得天独厚之处,在资金、物资等方面也不曾得到上级有关部门另开“小灶”的特殊照顾,缘何财政收入上得如此之快?一种看法是由于这个乡重视建设效益农业,农业稳定,财政也就稳定,财政增收有个好的基础;另一种看法是由于抓了优化乡村企业结构,工业兴旺,财源日增,财政增收有个好的支柱;还有一种看法是由于乡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财政所善于开拓经营,将生财寓于用财和聚财之中,理财有个好的思路。
这些概括无疑都是正确的。然而,庆丰人却另有一番见地。乡党委负责同志说,这几年我们庆丰之所以有这么快的发展,除了由于实施各种改革措施之外,根本点在于舍得花力气抓农村教育,注重在各个生产领域普及推广科学技术,也就是说,认真抓了农村劳动者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的提高。归根结蒂,庆丰乡的经济发展,财政增收,是得益于长期重视基础教育和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是教育效果的初步显示。
据我们考察分析,上述之见决不是故弄玄虚。从庆丰乡农民文化状况汇总表得知,这个乡6万多农业人口中,非文盲率达96.4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8.3个百分点。乡办企业职工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95.1%,其中高中及大专文化的占25.4%。农民的文化素质证明,这个乡的基础教育是很扎实的,事实也正是如此。在庆丰乡,中心幼儿园是省、市、县先进单位,受过全国妇联的表彰;中心小学——马庄小学也是省表彰的先进单位,省长签发过嘉奖令;全乡49所小学和8所中学,教学条件、学校管理和教学质量,无论在建湖县还是在盐城市,都是第一流的,1987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曾授予这个乡“基础教育先进乡”光荣称号。
重视成人教育,是庆丰乡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另一重要措施。成人中心校自1983年创办以来,已举办长训班24期,短训班62期,共培训学员3986人。目前正在举办的有16个班,其中成人高中班3个,中师函授班和电视中专班各2个,农技班1个,其余为各类短训班。1989年,还将举办1个电视大专班。此外,乡里还采取挂钩代培、定向选送、自费深造、业余自学等多种形式培养各类专业人材。庆丰乡正是通过这些办法,对已经走上各种岗位的劳动者进行相应的职业教育和岗位培训,使他们的文化知识、专业技术和实际工作能力达到本岗位规定要求.
建设科技网络,大力普及科技知识,是庆丰乡在更大范围内提高农民素质的又一特色。全乡上下建立健全了各级各类科技组织并已形成了科技服务体系:农业上,乡有农业技术推广站和种子站,片(几个相邻的村划为一个片)有技术辅导员,村有种子员;副业上,乡有畜牧兽医站和珠蚌蚕桑辅导站,村有副业技术辅导员;工业上,乡设有科技信息协会,并按行业(如机械、纺工、轻工、电子、塑料等)成立了研究会,每个企业则都有技术员和质量监督检测员。乡科普协会还经常牵头,以群众学术团体为纽带,通过广播学校、专题讲座、办黑板报、订刊物、印发资料、建立科技示范户等各种形式,广泛普及科技知识,推广应用科学技术,乡里编印的“庆丰科技”、“杂交稻栽培技术”,“病虫情报”等简报也直接发到有关农户。为了解决农副工三业生产的技术难题,乡里还先后与上海、无锡、南京、沈阳、杭州、福建等省市的有关大专院校、厂矿、科研单位建立了科技经济横向协作关系。与南京农业大学联合开发杂交稻种子,与省、市、县种子部门共同成立了杂交稻良种联合公司等等。
由于长期重视基础教育和科学技术教育的普及、推广和应用,庆丰乡目前除已形成了500多人的科技队伍以外,还拥有了一大批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并掌握一技之长或多门技术的新一代农民,他们活跃在农副工各条生产战线上,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刚开始杂交稻制种的时候,由于缺乏技术,产量不高,1983年全乡平均亩产只有95斤,随着成人职业技术教育的开展,如今各村都有了一支熟谙栽培技术的“土专家”。1988年全乡水稻平均亩产达433斤。几年来,全乡共生产杂交稻三系原种3550吨,杂交稻种子21170吨,纯度均达到国家标准。三系原种可供制种面积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杂交稻种子累计应用面积在1.2亿亩以上,不但为全国粮食生产作出了贡献,而且直接或间接增加社会效益20多亿元。
——乡办纺机厂的前身是乡农具社,职工主要是一些铁木工人,文化素质很差,生产上不去。后来,这个厂坚持了文化技术教育,现在,全厂670多名职工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97.5%,其中高中、大专和工程技术人员占21.1%。由于职工素质比较好,技术力量比较强,加速了产品更新,他们自行设计制造的新产品拉幅烘干机和绞纱烘燥机,通过了市级鉴定,销往东北三省和山东、广东等地,很受用户欢迎。1988年该厂创产值1030万元,利税115万元。全厂职工全员劳动生产力达1.54万元,人均创税近700元,创利近千元。
——谷庄村青年谷荣中,高中毕业回乡务农,1984年他参加了成人中心校举办的河蚌育珠培训班学习,并把学得的技术运用到实践中去,当年嫁接的4000多只河蚌,第二年就产珍珠14公斤,收入达15000余元。此后,他又扩大养殖,每年收入达50000余元,成了小有名气的富户。
重教致富,科技兴农,乡党委和乡政府的领导同志对此是深有体会的。但是,他们也坦率地告诉我们,对教育和科技的重视,也曾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认识过程。以前,这个乡也象许多地方一样,把发展经济的眼光仅仅放在注重增加生产投入、扩大生产设施、单纯地追求产量和产值上,而对教育、对科学技术、对人才的培养未予足够重视,其结果是欲速不达,农业以及工副业不上路,效益提不高,农民不富裕。吸取这个教训以后,乡党委和乡政府明确地把发展教育和推广科技作为兴乡之本,并在全乡范围内统一思想,统一步调。部门、村组,上下齐抓共管;人力、物力、财力,优先支持教育。1981年,该乡率先在盐城市范围内实现了中小学“一无两有”,现在又在向“一无多有”方向发展;近几年来,除了将乡财政支出大部分用于教育事业外,每年全乡群众捐资办学都达百万元之多,使教学条件大为改观。在庆丰乡各村,最好的房子一般都是学校。在科技投入方面,乡里除保证其正常的经费所需外,1988年还投入数十万元新建了农科站大楼,与南京农业大学一起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民办杂交稻研究所,投资3.4万元,新建了一座中型化验室,初步实现了测试手段的现代化。乡办企业也舍得在科技、教育和开发上花力气、花本钱。1988年产值超千万,利税超百万的乡办纺机厂,自费开办了职工中专班,分期分批地组织本厂职工进行学习,很受人们的欢迎。
也许有人认为,花这么大的本钱用于教育和科技,是“远水不解近渴”之举。庆丰乡的实践否定了这种认识,他们认为,只要年年重视这方面的投入,不但能年年“解近渴”,而且源远流长,后劲益增.1988年。该乡全乡工农业总产值为1.226亿元,比上年增长70.6%;农民人平纯收入达933.48元,比上年增长208.37元;乡村工业创税利642.96万元,比上年增长143.2%。1989年乡财政收入又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访罢庆丰,再读李鹏总理在七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我们的思绪中又闪现了新的亮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是实现我国经济振兴的真正希望所在”;“从根本上来说,推动科技进步和提高经济效益,乃至整个现代化目标的实现,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专门人才的培养”。这两段话确实说得至为深刻,但愿有更多的从事经济工作的干部包括财政干部,都能够理解其中的深刻内涵,都来做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