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05 作者:沈烈 张西萍
[大]
[中]
[小]
摘要:
我国能否仿效西方实行加速折旧,在我国经济理论界和会计界时有争论。一些同志认为我们可以仿效,理由是:我国的折旧率太低,导致固定资产更新慢、设备陈旧落后,加速折旧能使固定资产得到快速的价值补偿,加速固定资产更新,有利于改变我国当今固定资产陈旧落后、生产能力低下的状况,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我国已允许一些“三资”企业实行加速折旧,效果不错,对全局影响不大;等等。我们不同意上述看法。本文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加速折旧的政治和社会背景以及为什么我国不能盲目仿效等问题谈点浅见。
一、西方国家的加速折旧和其特定的社会背景
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里,固定资产较普遍地实行加速折旧。即固定资产的价值补偿不是按其实际使用年限进行,而是尽可能缩短折旧年限,提高折旧率,竭力在固定资产投入使用的头几年收回对其全部或大部分投资。美国是最早也是最典型的实行加速折旧日的国家,早在1942年就发表有关公报规定了各种固定资产的标准使用年限,使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较过去大为缩短。1962年美国实行新的折旧办法,规定各种固定资产的标准使用年限比1942年缩短30-40%,机器设备的折旧年限为8-15年。1971年又规定,固定资产除可按1982年的...
我国能否仿效西方实行加速折旧,在我国经济理论界和会计界时有争论。一些同志认为我们可以仿效,理由是:我国的折旧率太低,导致固定资产更新慢、设备陈旧落后,加速折旧能使固定资产得到快速的价值补偿,加速固定资产更新,有利于改变我国当今固定资产陈旧落后、生产能力低下的状况,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我国已允许一些“三资”企业实行加速折旧,效果不错,对全局影响不大;等等。我们不同意上述看法。本文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加速折旧的政治和社会背景以及为什么我国不能盲目仿效等问题谈点浅见。
一、西方国家的加速折旧和其特定的社会背景
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里,固定资产较普遍地实行加速折旧。即固定资产的价值补偿不是按其实际使用年限进行,而是尽可能缩短折旧年限,提高折旧率,竭力在固定资产投入使用的头几年收回对其全部或大部分投资。美国是最早也是最典型的实行加速折旧日的国家,早在1942年就发表有关公报规定了各种固定资产的标准使用年限,使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较过去大为缩短。1962年美国实行新的折旧办法,规定各种固定资产的标准使用年限比1942年缩短30-40%,机器设备的折旧年限为8-15年。1971年又规定,固定资产除可按1982年的折旧办法提取折旧外,还可进行修理提成。这种修理提成是固定资产价值补偿的另一种形式。里根在当选首任总统后的电视讲话中提出经济复兴计划时强调,要进一步实行加速折旧,争取在5年内逐步将固定资产中房屋的折旧年限缩短为15-18年,汽车及机器设备缩短为3-5年。这一政策已于1981年开始执行。法国从1951年开始推行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日政策,现在机器设备的折旧率为10-15%,汽车为20-25%。日本1952年在《企业合理化促进法》中规定,对32个重要行业的固定资产实行加速折旧。1967年又进一步缩短折旧年限,小汽车可在3年内折旧完,大客车、货车为5年,化工设备为7-9年,机加工设备为10年,冶金设备为14年。
我们在研究、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速折旧问题时,不能不看到六十年代后,世界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加速设备更新,以提高竞争能力这一事实,但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并不意味着固定资产同步加速报废,加速更新。实际上,其大部分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年限比其折旧年限长,有的长很多。资本家是不会轻易地封存、报废其设备的。据统计,至今西方的一些先进企业里,五、六十年代的设备还占一定比重,尽管这些设备的折旧年限早过,其价值早已补偿完毕。另据统计,1968年美国金属加工设备平均实际使用年限为23.5年,比当时规定的平均折旧年限12年超出近一倍。
那么,加速折旧日为何会产生、发展,并风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呢?我们认为,除了为适应世界技术革命的要求,使固定资产尽快更新这一原因外,是有其更为深刻的政治背景和社会根源的。
——加速折旧是战争的产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刺激军工生产,消除资本家生产军火冒风险太大的顾虑,1942年一个大大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F》公报公诸于世,于是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便从此产生了。美国资本家就象吃了定心丸似的放心大胆地去生产军火,美国也就有可能在二次大战中大发战争财。
——加速折旧是刺激生产的手段。资本主义的生产是无政府状态的,资本家是以追求高额利润为目的的。政府为刺激生产,便以缩短某行业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办法,来推动资本家对获利不高的行业进行投资,或为执行某项经济计划服务。日本的特殊折旧办法就是一例。特殊折旧办法规定:防止污染用的机器设备,第一年可提33%的折旧;节约能源的设备,投入使用的头一年可提取25%的折旧。
——加速折旧迎合了资本家唯利是图的欲望。资本家迫切希望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挖空心思加速投资的回收,所以倍加欢迎和拥护加速折旧。同时,他们为了减少课税利润,增强自筹资本再投入的能力,所以也乐于通过加速折旧,增加税前抵扣数额,以减少纳税。实际上,加速折旧,加大了成本,提高了价格,只对资本家有利,最终受害的是广大消费者。
由此可见,西方国家对固定资产实行加速折旧,实际上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客观必然。
二、加速折旧违背折旧的科学含义
折旧是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因损耗而应计入产品成本或商品流通费中的那一部分价值。马克思曾经指出:“固定资本的价值,按照它的损耗的程度,以折旧基金的形式流回到它的起点.”(《资本论》第二卷203页)又说“磨损首先是由使用本身引起的……其次,磨损是由于自然力的影响造成的……最后,在这里和在大工业的各个部门一样,无形损耗也起着作用。(《资本论》第二卷190页)这就是说,在研究折旧问题时,既要承认固定资产的有形损耗,也要承认固定资产的无形损耗;而折旧的科学含义,则必须是客观地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损耗程度,也就是说要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的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情况。
很显然,加速折旧是违背折旧的科学含义的。如前所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实行加速折旧办法,许多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年限大大超过了折旧年限;更有甚者,如英国政府还允许开发地区和北爱尔兰地区的采矿设备及油井设备,不论可使用多少年,均可在其使用的第一年提足100%的折旧;法国政府还规定,某些企业购买现代化设备,只要交付预购定金,即使未到货(更谈不上使用和磨损了),就可按预付定金计提折旧,而且提取率可高达30%。种种事实说明,西方国家采取的加速折旧办法根本不能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损耗情况。
三、加速折旧不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民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我们能自觉地运用价值规律,自觉地利用价格、税收、利率等经济杠杆来调节、管理经济。我们生产的目的是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地满足人民和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所以,从根本上讲加速折旧在我国不存在其赖以生存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基础。如果盲目仿效西方实行加速折旧,势必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
——加速折旧不利于宏观决策和调控。加强对经济的宏观控制和指导,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国家预算、决算、预测、计划是宏观调控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如果实行加速折旧,企业提供的折旧、成本、费用、利润、税金等经济指标就不真实,就会影响国家预算、决算、统计的准确性,干扰预测、决策和计划工作,甚至会导致错误的决策,对宏观调控,四化建设极为不利。
——加速折旧背离客观现实。目前,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科学技术尚较落后,生产水平不高,尚不能提供更多的先进设备,这就决定了我国绝大部分固定资产的更新周期要比发达国家长一些。这是我们确定折旧年限和折旧率时绝对不能忽视的客观现实。离开这一现实,盲目地大幅度地提高折旧率,企望快速折旧,快速更新,那只不过是一种急燥和冲动,不会带来好的结果。
——加速折旧超过目前财政和企业的承受能力。目前,国家财政相当困难,已经连年出现赤字,企业也处于原材料、燃料大幅涨价,产品成本不断上升的不利境地。如果实行加速折旧,势必加剧矛盾,进一步导致企业成本增大,利润减少(有的企业甚至会因之由盈转亏),使国家财政收入滑坡。据统计,我国仅国有工业企业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就达5000多亿元,如果折旧率提高1%,就会增支50多亿元,相应减少财政收入30亿元左右。若再把其他国有企业、私有企业部分算上,其数字就更可观了。而且,一旦实行加速折旧,折旧率的提高幅度远不止1%.因此,加速折旧财政和企业是无力承受的。
——加速折旧会挫伤职工的生产积极性。目前,已有相当比例的企业实行职工工资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如果实行加速折旧,会使企业经济效益降低,职工的收入必然随之减少,那样,就将严重挫伤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四、关于几种观点的辩析
——我们不主张在我国搞加速折旧,但并不否认我国固定资产折旧率偏低的事实,并赞成适度地提高折旧率的作法。可喜的是,我国已开始重视固定资产折旧以及与之有关的固定资产无形损耗问题,认识到折旧率偏低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了一些固定资产的折旧率,摒弃了大一统的综合折旧率,推行分类折旧率等。可以预料,我国固定资产的折旧率将会逐渐有所提高。但是,这个提高是以固定资产的实际损耗为主要依据,并根据国家财力、物力情况和产业政策逐步加以实施,决不能全面推行加速折旧。
——承认我国固定资产折旧率偏低,但不赞同说我国固定资产陈旧落后、生产能力低的现状仅仅是由于长期以来折旧率偏低造成的看法,更不赞成以此作为仿效西方加速折旧的理由。无可否认,过去我国的折旧率偏低,固定资产更新周期长,对我国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有一定影响。但这不是固定资产陈旧落后唯一的原因。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还有两个:一是过去折旧基金的管理体制不合理,集中太多,使用又不当。二是过去扩大再生产的战略有失误。一方面只注重外延扩大再生产,把大量资金(其中包括国家集中的折旧基金)用于建新厂,基建周期长,迟迟不能形成生产能力;而另一方面投资少、见效快的内含扩大再生产被忽略。如果我们一直重视固定资产的技术革新改造,管好用好折旧基金,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投资,情况就会大不一样。近几年,加强折旧基金的管理和扩大再生产的战略有了改变,并收到良好效果,就是有力的证明。我们认为,改变我国固定资产的现状,是一个大题目,需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关键并不在于要不要实行加速折旧。
——我国沿海和内地一些“三资”企业实行加速折旧后,对全局确实未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但这也不能成为在我国全面推行加速折旧的理由和依据。我们认为,充分、合理地利用外资,建立、发展“三资”企业,是贯彻执行对外开放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解决我国财力不足,外汇紧缺,尽快提高我国科技和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但是,外资的利用,“三资”企业的建立,需要有对外商极具诱惑力的投资环境和优惠条件,使之有利可图。允许“三资”企业实行加速折旧,正是为改善投资环境,减少外商投资风险,增强外商投资吸引力的一种特殊性的举措。况且,就总体而言,目前我国“三资”企业的数量是很有限的,所以,允许“三资”企业加速折旧对全局的影响不会太明显。然而,若盲目地在全国数十万个国有企业中全面推行加速折旧,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其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不仅将会带来前面述及过的严重后果,而且还会抵销我国吸收外资政策的效应。这显然是不符合国家整体利益的。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