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05 作者:汪兴益
[大]
[中]
[小]
摘要:
我国工业经济的经济效益,从国际上和我国已达到的一些先进水平来看,效益潜力还远远没有充分挖掘和发挥出来。以全国预算内工业企业为例,1979年至1988年十年间,固定资产、工业产值和销售收入分别平均递增9.7%、8.3%和11.5%;而实现利税、上交利税和劳动生产率分别平均才递增7.6%、3.83%和5.7%。1988年同1979年相比,百元产值利润率、百元资金利润率、百元销售收入利税率分别减少19.28个、5.51个和8.1个百分点。十年间企业亏损额平均年递增4.9%。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精神,保证治理整顿达到预期目的,促进国民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我国工业经济必须走“速度效益型”同“管理效益型”紧密结合的路子,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培植和建立产生结构、产品结构的新秩序。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是否合理,对经济效益有着直接的影响。从总量上分析,我国工业产业结构亟待优化。我国加工工业一直增长过快,而原材料、采掘工业增长较慢,两者不相适应。在重工业生产中,原材料工业同加工制造业之比,由1978年1:0.96上升到1988年1:1.67,十年间加工工业每年平均以高出原材料工业5.7个百分点增长。1988年与1987年比较,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的产值比重...
我国工业经济的经济效益,从国际上和我国已达到的一些先进水平来看,效益潜力还远远没有充分挖掘和发挥出来。以全国预算内工业企业为例,1979年至1988年十年间,固定资产、工业产值和销售收入分别平均递增9.7%、8.3%和11.5%;而实现利税、上交利税和劳动生产率分别平均才递增7.6%、3.83%和5.7%。1988年同1979年相比,百元产值利润率、百元资金利润率、百元销售收入利税率分别减少19.28个、5.51个和8.1个百分点。十年间企业亏损额平均年递增4.9%。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精神,保证治理整顿达到预期目的,促进国民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我国工业经济必须走“速度效益型”同“管理效益型”紧密结合的路子,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培植和建立产生结构、产品结构的新秩序。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是否合理,对经济效益有着直接的影响。从总量上分析,我国工业产业结构亟待优化。我国加工工业一直增长过快,而原材料、采掘工业增长较慢,两者不相适应。在重工业生产中,原材料工业同加工制造业之比,由1978年1:0.96上升到1988年1:1.67,十年间加工工业每年平均以高出原材料工业5.7个百分点增长。1988年与1987年比较,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的产值比重分别下降0.8%和1.66%,而加工工业产值比重却上升2.46%。能源工业产值比重,1988年也比1978年减少4个百分点左右。如果上述产业结构是相反的话,那工业经济效益肯定会比现在好得多。因此,工业生产要取得好的效益,必须下功夫调整和培植好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新秩序。就一个地区而言,应该根据国民经济总体发展规划和需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对原有不合理的产业、产品结构下决心进行调整,对那些技术先进、消耗低、效益好的产业和产品,要进一步增加其结构比重,对那些技术落后,原材料、能源消耗高,劳动生产率水平低,产品质量差,盈利少甚至亏损的企业或产品,要下决心采取行政和经济等措施,有计划的实行“关、停、并、转”,或参加以先进大企业为中心的经济联合体和企业集团,促使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逐渐向合理化、系列化和一体化的目标迈进。
(二)科学地强化经济预测和决策。随着商品价格的逐步放开,社会分工日益深化,经济活动的空间日益广阔,地区之间、企业之间、部门之间的联系日益复杂,如果信息不灵或者有误,缺乏对客观事物未来发展的科学预料、分析、判断和推测,将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和无法弥补的损失。据调查,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由于经济信息失灵,盲目生产,造成积压的产品占总产品18%左右。1989年1至10月,全国预算内工业产成品资金月末占用额比上年同期猛增67.5%,比当年年初多占用资金208亿元,这与市场信息不灵有很大关系。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以来,全国10多个省市用外汇引进了140条妇女卫生巾生产线,但由于重复建设和需用外汇进口零件,导致近百条生产线处于难以生产或半停产状态。因此,千万不可忽视及时、准确掌握市场信息的作用,务必要注意经济预测和决策的正确性。
(三)实现资金投入与产出效果的良性循环。目前,我国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社会物质条件还相当匮乏,财政也极为困难,资金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因此,要强化对投入与产出的边际效益研究,以便用较少的投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果,最大限度地挖掘投入与产出的潜力,真正做到投入资金大增殖,产出效益大提高,国家与企业大增收。据有关部门统计,1979年至1988年十年间,全国预算内工业每年平均增加的实现利税总额占每年平均增加的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总额的13.06%。1988年我国建成投产的56个大中型项目,实际投资额比概算投资额超支42.5%,56个项目投产以后,有三分之二的项目生产能力利用率在70%以下。要实现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必须建立和严格执行有效的投入与产出责任制度。对投入的资金与项目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和筛选,择优扶持投入。同时,所有企业都有责任和义务提供真实情况和资料,坚决反对弄虚作假。要在工业企业中推行和采用先进技术,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充分挖掘企业生产能力。企业要尽可能地节约物化劳动,杜绝各种浪费,努力提高设备利用率,实现增产、优质、低耗。
(四)采用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方面的科技成果,挖掘企业经济效益的内在潜力。我国每年推出的科技成果有一万多项,不少成果堪称世界一流,但由于种种原因,90%的成果未能及时被生产单位转化为生产力。为改变这种状况,使科学技术为发展工业生产服务,提高经济效益,必须重视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积极采用经济效益高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尤其是在实行对外开放的新时期,要注意搞好各种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消化,优先推广那些紧密结合生产、量大面广、工艺成熟的先进技术。在推进技术进步的过程中,必须从各地各单位的实际出发,在有关部门的统一计划指导下进行,分别轻重缓急,分期分批地进行,切不可各行其是,一哄而起。对大中型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要更为重视,因为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与作用。1988年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在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中,固定资产占65.6%,工业产值占50.4%,实现利税和上交利税分别占62.8%和68.7%。同时大中型企业还集中了一大批科技人员和畅销产品及骨干产品,大中型企业技术先进,基础厚实,既是国家的“摇钱树”,又是稳定经济的“大本营”。但大中型企业总产品中相当于国际上60年代以前水平的产品还有40%左右,这本身说明大中型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换代及经济效益方面大有潜力可挖。因此,所有企业,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正确的技术改造和装备的政策,拟定本企业近期、中期和长期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全面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技术设备和生产工艺的改造和革新,培植良好的物质技术基础,以保证工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提高。
(五)建立和强化经济核算体系。我国许多企业经济效益之所以不高,除了组织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外,忽视经济核算,经营管理落后,企业潜力未充分挖出来是一个重要因素。1988年全国预算内工业销售收入利税率与1979年相比下降21.2%,1989年1至10月又比上年同期下降11.7%。可比产品成本超支率1985年达7.5%,1988年上升为15.5%,1989年1至10月猛升为21.1%,超支额高达786亿元。亏损企业的亏损额1988年比1987年上升40.63%,1989年1至10月又比上年同期上升1.35倍,亏损面也比上年同期扩大34.6%。这在客观上说明企业内部潜力和弹性都相当大。因此,必须强化企业经济核算,改善经营管理,挖掘内部潜力。提高经济效益乃至社会效益。要在现有企业内部建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各种经济责任制,适当划小核算单位,推行车间、班组独立核算;结合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各种定额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制度、成本考核制度、物资保管制度、内部分配制度以及供销和财务管理制度等。推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从根本上避免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和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全面完善和强化企业的各种生产经营机制,广泛开展双增双节,狠抓扭亏增盈,严格执行各种财经纪律和财务规章制度。
(六)切实加强宏观综合调控。宏观管理稍有失控,对经济效益的影响就难以估计。1988年全国社会总投资比1981年增长3.5倍,而同期国民收入才增长近两倍,1988年与1978年相比,现价国民生产总值增长3倍,而居民收入增长5.5倍。1984年到1988年银行贷款平均增长24.6%,而同期社会总产值平均才增长14.8%。1984年至1988年社会总投资中,预算内投资平均增长3.5%,预算外投资则增长30%,这种投资状况,对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是不利的,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状况。一要严格控制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步伐。基本建设投资要坚持量力而行,把有限的建设资金尽可能用在促进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的刀刃上,把少投入早产出、多产出真正落到实处。二要严格控制各种消费基金的膨胀,加快理顺国家与企业利益分配关系的步伐,并要将消费基金增长不能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作为一条硬杠子卡死。企业留利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规定务必兑现,国家与企业利益分配必须有规范化与科学化的分配机制。三要严格控制物价上涨,加快理顺产品之间的比价关系。正确处理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关系,对于主要的生产资料和原材料及物价管理权限,该集中的坚决集中,可下放的尽量下放,宏观和总量上的平衡天平必须把握准确。通过宏观调控,将各种产品之间的比价尽可能定得合理一些,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创造平等的竞争条件和外部环境。四要严格控制信贷规模的膨胀,加快大中型骨干企业和集团式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步伐。信贷资金的总量必须要有适度的节制,绝不能寅吃卯粮。在控制总量中,调整信贷结构,择优扶持,适度向大中型骨干企业倾斜,促使大中型企业挖掘内部潜力,以便充分发挥其骨干作用。同时要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扶持和发展有前途的集团式企业,把生产力有效地组合起来,以便通过社会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管理手段,进一步挖掘企业节约、节支、节耗、增产、增销、增收的巨大潜力。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