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05 作者:湖北省南漳县财政局
[大]
[中]
[小]
摘要:
地处鄂西北山区的南漳县是一个“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山区县,山林资源、矿产资源、水能资源都比较丰富,素有“金南漳”之称。但长期以来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工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山区处于民贫财困的状况。1985年前每年吃国家财政补贴几百万元,被列为全省36个贫困县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南漳县在改革、开放、搞活方针的指导下,因地制宜,发挥山区优势,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立足山区资源,大力发展县办工业、乡镇企业、多种经营生产,摸索出一条适合山区发展的新路子。到1988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6.97亿元,财政收入2900.9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465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1.4倍,5.3倍和3.7倍。从1985年开始,摘掉了财政长期吃国家补贴的帽子,基本实现农民、财政“双脱贫”。
从抓农民脱贫起步
70年代末期,南漳山区农民的生活水平仍然很低,人平年收入不到100元。不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开发山区、建设山区,发展商品经济,都无从谈起。根据这一基本县情,县委县政府确定了从抓农民脱贫起步的战略方针,在工作上实行了三个转变:
从单打一的抓粮食生产转变到既抓粮食生产又抓多种经营。南漳县自然资源丰富,过去由于单打一地抓...
地处鄂西北山区的南漳县是一个“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山区县,山林资源、矿产资源、水能资源都比较丰富,素有“金南漳”之称。但长期以来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工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山区处于民贫财困的状况。1985年前每年吃国家财政补贴几百万元,被列为全省36个贫困县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南漳县在改革、开放、搞活方针的指导下,因地制宜,发挥山区优势,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立足山区资源,大力发展县办工业、乡镇企业、多种经营生产,摸索出一条适合山区发展的新路子。到1988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6.97亿元,财政收入2900.9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465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1.4倍,5.3倍和3.7倍。从1985年开始,摘掉了财政长期吃国家补贴的帽子,基本实现农民、财政“双脱贫”。
从抓农民脱贫起步
70年代末期,南漳山区农民的生活水平仍然很低,人平年收入不到100元。不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开发山区、建设山区,发展商品经济,都无从谈起。根据这一基本县情,县委县政府确定了从抓农民脱贫起步的战略方针,在工作上实行了三个转变:
从单打一的抓粮食生产转变到既抓粮食生产又抓多种经营。南漳县自然资源丰富,过去由于单打一地抓粮食,不仅粮食没有抓上去,而且使自然资源白白浪费。山区农民“吃粮靠供应,用钱靠贷款,穿衣靠救济”,“端着金碗讨饭吃”的局面长期未能扭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因地制宜,立体开发,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综合经营,配套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目标。在粮食生产上,地方财政拿出200多万元资金支持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如推广“两杂一膜”栽培技术,到1989年,全县杂交稻发展到29万亩,杂交苞谷达到20万亩,均占各自种植面积的90%以上,地膜苞谷发展到7万亩,小麦优良品种种植面积达到80%。粮食产量逐年上升,从1986年起,被省列为商品粮基地县。在多种经营生产上,采取一年一小片、几年一大片,小面积大规模建基地的办法,逐步使多种经营由分散的自然经济向规模性集约经营的商品经济转化。自1985年以来,县财政累计投资750万元扶持发展多种经营生产。经过几年努力,已初步形成了岗畈麻,菜、果;丘陵油、果、茶;低山耳(木耳、香菌)、竹、果;高山蚕、药、杂的多种经营新格局。到1988年,全县多种经营骨干生产基地面积达到30多万亩,多种经营生产总产值达到9800万元。全县农民人平收入的一半以上来自于多种经营。
从单纯扶贫救济转变到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过去南漳县解决山区人民的温饱问题,采取单纯“输血”的救济措施,结果是年年“输血”年年“贫血”。通过总结经验教训,南漳县改变投资方向和投资方式,把不断增强山区的“造血”功能作为治穷致富的根本措施。一是狠抓智力开发,提高劳动力素质。自1984年以来,教育经费占每年财政支出的比例均在1/3以上,1988年达到760多万元,占当年财政支出的34.5%。二是建立扶贫基金,改资金的分散使用为集中使用。从1986年起,把财政、民政、农林水、文教卫、电力交通、科技、商业、金融等部门用于扶贫的资金集中起来,建立扶贫基金,实行“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归口管理,配套使用,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使用办法,避免了过去扶贫资金管理松、投放散、效益差的问题,提高了资金使用的综合效益。1989年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农业发展基金,保证了农业发展的有效投入。三是加快“五通”建设,改善山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水、电、路、广播、电话五不通,给山区农民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严重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南漳县先后投资400多万元,其中从地方财力中拿出140多万元,采取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办法,先后建变电站9个,架通高压电线96条,全县已实现乡乡通电;新修、改造公路27条,400多公里,达到86%的村通车;新建大型饮水工程7处,铺设饮水管道3.5万米,建蓄水池、井1800多口,使山区70%的人畜,饮水基本上得到保障;新架山区广播线路223条405公里,整修线路560条1786公里;新架通讯线路106公里,改善了部分乡村的通讯条件。山区群众形象地说:路通,为山区接通了“动脉”,电通、广播通、电话通,为山区接通了“静脉”,“动脉”、“静脉”都畅通,造血功能增强了,农民生活,生产条件改善了,山区经济更活了。
从单纯抓生产转变到生产、流通一起抓。一是加强小集镇建设,拓宽贫困山区的流通渠道和市场容量。1984年以来,全县统一规划布局,财政先后投资200多万元,建设了18个小集镇,使这些小集镇成为当地的经济文化中心,成为联结城市和乡村、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据不完全统计,到1988年,全县通过小集镇进入流通领域的农民达2.48万人次,占全部农村劳动力的12%,年营业额达4200万元,相当于国营商业营业额的89.36%,平均每年实现利税约800多万元。二是将供销社由官办改为民办,还社于民。同时注重推行了农副产品购销“三级合同制”,实行农商联合,使产、供、销融为一体,把千家万户农民的生产纳入市场的轨道。此外,积极组织农民开展多种形势的民间流通,有短途贩运的,也有长途贩运的;有零购零销的,也有批零兼营的;有走村串户的,还有摆摊设点的;有农民自办的,也有与国营商业和供销社联办的。这些多层次、多形式的流通服务网络,集多方优势为整体优势,扩大了流通渠道,推动了城乡物资交流,搞活了农村商品经济。
靠加工增值生财
要开发山区、建设山区,如果只抓农民的脱贫,不改变地方财政长期靠国家补贴过日子的状况,不仅振兴山区经济没有财力保证,而且农民脱贫的基础也不会稳固。因此,南漳县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展加工业,培养财源,为实现财政脱贫奠定了基础。
调整经济布局,改变工业结构。70年代初,南漳县陆续建了一批以农机修造为主的地方工业企业,这些企业技术条件差,能源消耗大,产品质量不过关,企业亏损累累,给地方财政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同时,本地丰富的资源又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全县每年将近100万斤蚕茧、20万张毛皮、1万吨毛竹、220万斤桐木籽得不到加工而外流,还有800万斤野生果类自生自灭,白白浪费掉了。为了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和财源优势,南漳县狠抓了工业结构的调整。县财政部门及时调整了投资方向,在支工资金中,对利用本地原材料加工增值的轻纺工业的投资比例由过去45%提高到92%,从1979年以来,用于支持轻纺工业的投资达到2143.4万元;在支农资金中,支援乡镇企业发展的资金累计达397万元,占整个支农资金的25.9%。到1988年,全县工业产值达到5.17亿元,实现利税5087万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6.8倍和6.4倍。其中轻纺工业产值和实现税利在整个国营工业中的比重分别由42.6%和50.7%上升到78.7%和59.1%。
面向市场,开展深加工。对原材料进行初加工,不仅给南漳工业注入了活力,同时也使南漳人打开了思路,开阔了视野。他们根据市场的需求,开展了深加工。把青茶加工成精制茶;蘑菇、木耳,核桃、板栗加工成罐头;山葡萄,猕猴桃加工成各种食品、饮料;水泥加工成预制件;大理石加工成装饰品;生丝加工成绸绢,等等。他们还注重精加工,大力发展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如利用本地的天麻加工成低度天麻灵芝酒,冬青木筷烙花,改进猕猴桃软糖包装,发展传统优质粉丝等。现在全县已有粉丝、烙花筷、中华猕猴桃软糖、珍珠液酒、天麻灵芝酒、凤泉液酒、生丝、丝球、床单、灯芯坯棉布等十多种产品打入了国际市场,有220多种产品畅销国内市场。
发展工农商联合,建立稳固的原材料基地。为了保证地方工业的原料来源,促进全县经济的发展,1985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建立粮棉油、畜牧业、食用菌、林果药、水产品、苎麻、桑蚕、龙须草、茶叶、猕猴桃等十大原材料基地,大力发展工农商联合体。经过几年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南漳县已初步形成了七个加工系列。即以磷矿、煤矿、硫铁矿、桐籽、木梓油、生漆等为原料,以磷肥厂、化肥厂、黄磷厂为主体的磷化工产品加工系列;以蚕茧,苎麻、棉花为原料,以缫丝厂、丝织厂、麻纺厂、棉织厂为主体的棉丝加工系列;以麦草、毛竹、龙须草、稻草等为原料,以造纸厂、黄板纸厂、印刷厂为主体的纸印加工系列;以石灰石、瓷土、大理石等为原料,以水泥厂、砖瓦厂、瓷厂为主体的建材加工系列;利用林木和水果资源,以食品厂、罐头厂、家俱厂为主体的林果加工系列;以小麦、大麦、玉米、高梁为原料,以酒厂、啤酒厂为主体的粮食转化加工系列;以猪、牛、羊等牲畜皮毛为原料,以毛纺厂、猪鬃厂,制草厂为主体的畜产品加工系列。1988年这七大加工系列加工增值为11252万元,实现利润1310.88万元。
在壮大骨干企业中发展
加工增值,为南漳县农民和财政“双脱贫”找到了路子。为了巩固“双脱贫”的基础,南漳县在抓加工增值的同时,大力发展骨干企业,积极建立支柱财源,增强财政后劲。
找“靠山”。县机械厂是70年代初办起的支农企业,原先主要生产机耕船、手摇泵、抽水机、收割机等农机产品,因质量不过关、不适应山区使用和农村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等原因,产品销路差,每年仅实现税利10多万元。为了寻找技术“靠山”和产品销路“靠山”,该厂先后与“一汽”、“二汽”、洛阳拖拉机厂等国内大型企业开展横向经济联合,成为它们的配套生产厂家。县财政投资639万元,扶持企业更新设备,扩建了压铸、锻压、铸造、热加工等车间,提高了装备水平。该厂转产的CA—10B、EQ140、小四轮等16种刹车系列产品,供不应求,企业效益逐年上升,年创税利百万元以上,一跃而为全县六大骨干企业之一。
“滚雪球”。多年来,南漳县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道路,多形式、多渠道地筹集资金,即:财政挤出预算内资金,不断扩大支工周转金;合理利用“五小”补助款、小额小贷周转金、财政贴息争取银行贷款;企业自筹和职工带资进厂等,其集资3500多万元;分期分批地改造了麻纺、化肥、造纸、水泥、丝织、机械等六户骨干企业,使这些企业的生产能力不断扩大。如麻球厂由过去的一种产品发展到目前的几十种产品,并先后分出了脱胶、制条、混纺、长纺、织布五个分厂,形成了多品种深加工,从半成品到最终产品的成龙配套生产能力。
创名优。要发展山区企业,必须以名优取胜,经过近几年的努力,目前六户骨干企业户户有优质产品,机械厂的CA—10B刹车阀门是部优产品,麻纺厂的02麻条是国家出口免检产品,化肥厂的碳铵是部、省、市优质产品,造纸厂、丝织厂、水泥厂的产品也分别获得部、省、市优质产品称号。这些产品供不应求,麻纺厂1988年出口创汇890多万美元;造纸厂年生产能力4000多吨,尚不能满足全国300多家用户和出口的需求;水泥厂生产水泥5000多吨,除满足本县的需求外,还销售到附近县市的城镇和农村。创名优产品给骨干企业开拓了国内外市场,给企业带来了生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南漳县的骨干企业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创利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年来,在电力、燃料、原材料不断涨价,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这六户骨干企业积极消化不利因素,走内涵挖潜革新之路,大力开展双增双节运动,不断完善企业经营机制,提高盈利水平,保证了上交国家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为南漳县财政收支平衡,发挥了顶梁柱的作用。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