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已经四十年了。四十年的财政工作,同我国各个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历史一样,经历了艰难曲折。但纵观四十年的整个历程,财政工作根据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通过资金的积累和分配,支持和保证了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成就是巨大的,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财政在支持经济改革,支持重点建设和增加智力投资,提高人民生活等方面,做了很大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绩。
在经济发展基础上,财政日益发展壮大
建国初期,1950年国家财政收入仅有65亿元,四十年来,在这个基础上,经过国家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国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到1988年,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7.1%,国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6.9%,经济的发展,为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1988年财政总收入达到了2628亿元,比1950年增长近40倍,平均每年增长10.2%,预算外收入达到2270亿元,比1952年增长了165倍,平均每年增长15.3%。国家财政预算内外资金的增长,集中表明了国力的增强。
我国财政资金的来源,主要依靠国内经济的发展。1950年到1988年,财政收入累计30566亿元,99%以上是国内资金,其中企业上缴的各项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已经四十年了。四十年的财政工作,同我国各个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历史一样,经历了艰难曲折。但纵观四十年的整个历程,财政工作根据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通过资金的积累和分配,支持和保证了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成就是巨大的,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财政在支持经济改革,支持重点建设和增加智力投资,提高人民生活等方面,做了很大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绩。
在经济发展基础上,财政日益发展壮大
建国初期,1950年国家财政收入仅有65亿元,四十年来,在这个基础上,经过国家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国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到1988年,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7.1%,国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6.9%,经济的发展,为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1988年财政总收入达到了2628亿元,比1950年增长近40倍,平均每年增长10.2%,预算外收入达到2270亿元,比1952年增长了165倍,平均每年增长15.3%。国家财政预算内外资金的增长,集中表明了国力的增强。
我国财政资金的来源,主要依靠国内经济的发展。1950年到1988年,财政收入累计30566亿元,99%以上是国内资金,其中企业上缴的各项税收和利润占很大的比重。建国初期,来自农业部门的财政收入占39.2%,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为国家财政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资金。目前来自工业部门的财政收入占55%以上,成为财政资金的主要来源,也标志着我国工业化水平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
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通过发展经济积累资金的同时,我国也适当利用了一部分国外资金,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利用外资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这对于提高我国技术水平,弥补国内建设资金不足,起了良好的作用。
建国四十年来,财政收入的来源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建国初期,全民所有制经济不发达,集体所有制经济尚处在萌芽状态,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1950年时,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提供的财政收入占64.7%,而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仅占33.7%。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所有制结构,集体所有制经济特别是乡镇企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和外资企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个体和其他私人经营的企业逐年增加。目前,全民所有制经济提供的财政收入占75%左右,集体所有制经济提供的财政收入占18%,个体和其他经济提供的财政收入占7%左右。
财政在经济发展和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十年来,国家财政通过有划划的资金分配活动,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大量资金,从财力上保证了党和国家在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任务的胜利实现。
一、支持和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基本保证了重点建设的资金需要。从1950年到1988年,国家财政用于经济建设的支出累计达到16990亿元,占同期财政支出的54.2%。为了加快农业的发展,国家财政在基本建设支出中安排了1050多亿元的农、林、水、气象投资,并拨付了1600多亿元的支援农村生产资金和农业事业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大幅度地提高了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减免了农村税收,加上农业政策的落实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农业生产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与建国初期相比,粮食产量增长了2.5倍,棉花产量增长了8.5倍,其他各项经济作物产量也都有很大的增长。在工业和交通方面,国家财政也投入了巨额资金,煤、电、石油、钢铁、纺织等工业品生产能力几倍几十倍地增长,汽车、拖拉机、飞机、电子、石油化工、航天、核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逐步建立起来。为了保证能源交通等重点建设资金的需要,从1951年到1988年,国家财政投入能源交通的基本建设资金3900多亿元。改革十年,国家财政为了支持企业的改革,实行了一系列减税让利政策,间接用于企业生产和技术改造的资金不断增加。1979年至1988年,国营企业的留利、折旧基金、税前还贷累计总额达6800多亿元,对搞活经济,发展生产,起了积极作用。
二、支持了社会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努力增加了智力投资。从1950年到1988年,国家财政用于社会文教卫生事业的支出累计5200亿元,占同期财政支出的16.6%,其中,教育事业费累计支出2380多亿元,科学技术的支出累计880多亿元。国家财政用于卫生事业的支出,由1950年的0.72亿元增加到1988年的100.5亿元。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财政在连年出现赤字,资金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为发展教育科技卫生事业做出了很大的努力。1988年与1978年相比,教育事业费增加了3.2倍,平均每年增长15.6%,如果加上教育基建投资和预算外、企业营业外开支的教育支出,1988年国家教育支出总额达393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2.63%上升到1988年的2.83%;科学支出增加了1.2倍,平均每年增长8.4%;教育支出和科学支出均超过了同期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
三、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改善了人民生活。根据“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国家财政在资金的分配上,注意了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使城乡人民的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建国初期,拿出大量资金进行生产救灾和安排就业,迅速稳定了人民生活。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全国居民实际消费水平,由1952年每人每年76元,提高到1988年的639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平均每年增长3.7%。国家财政还拨付了大量资金用于兴建城镇职工住宅和城市公用设施,以改善职工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
四、支持了经济改革。1979年以来的十年,国家财政收入累计达16275亿元,超过了建国以来30年国家财政收入的总和。为了支持经济改革,国家财政付出了很大财力。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1988年比1978年提高了144.5%,为此国家财政每年要拿出几百亿元的补贴;几次调整企业职工工资,国家财政减少了收入或增加了支出;为了搞活经济,扩大企业自主权,国家财政对国营企业采取了一系列减税让利等措施,企业留利额由1978年的27.5亿元增加到1988年的702亿元;此外,还对城乡集体企业、农村经济、三资企业等采取了税收优惠政策等等。
四十年来,财政的成就确实很大,但同时也必须看到,财政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面临着繁重而艰巨的任务。为更好地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促进我国的建设和改革,我们要在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中,克服困难,改进工作,开拓进取,努力把财政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