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在古城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上空,激荡着一个震撼神州、震撼世界的声音: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从那时候起,中国人民经过了40年的艰苦奋斗,特别是经过了改革、开放的10年努力,使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了飞跃。
经济建设日新月异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有计划地进行了规模巨大的经济建设。1950年到1988年累计,全民所有制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21538亿元,有4393个大中型项目建成投产,新增固定资产15619亿元。为发展社会生产力,调整生产布局,改善人民生活,奠定了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在工业建设方面,1988年同1949年相比,工业固定资产原值约增长50倍。煤、电、钢铁、纺织等工业的生产能力几倍几十倍地增长,同时还建立了汽车、拖拉机、飞机、电子、石油化工、航天、核工业等新的工业部门。现在我国已建成了独立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布局也有所改善,在辽阔的内地和少数民族集中的地区,兴建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在农业水利方面,大江大河的治理成效显著,新修堤防总长度约17万公里,兴建了水库8万多座,一般洪水灾害得到控制。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扩大到4400多万公顷。农业机械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现已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658亿瓦特。
在交通运输方面,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由建国初期的2.18万公里增加到5万多公里,不少线路铺设了双轨,全部铁路干线实现了内燃机车和电气机车牵引,提高了运输能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除西藏外都通了火车。四川过去交通闭塞,“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现已有宝成、成渝、襄渝、成昆、川黔等铁路经过境内,成为西南地区的交通中心。福建、新疆、青海、宁夏的铁路也从无到有建设起来。公路运输,全国1936个县除一个县以外,县县都通了汽车。民用航空开通了350条国内国际航线,构成四通八达的蓝天运输网络。水运、管道运输也有较大发展。沿海港口的设施和吞吐能力明显提高,新建和扩建了100多个万吨级泊位。
在邮电通信方面,全国邮路和农村投递线路总长度由建国初期的70.6万公里增加到500万公里,增长6倍多,其中航空邮路30.9万多公里,增长200多倍。长途电话和电报电路成倍增长。程控电话、光导纤维通信技术已开始在一些城市的通信中应用。
社会生产迅猛发展
从1953年到1988年,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7.1%,其中1979—1988年平均每年增长9.6%,大大快于前26年(1953—1978年)平均每年增长6.1%的速度。
1988年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同建国前最高年产量相比:纱为10.5倍,布为6.7倍,钢为64倍,原煤为16倍,原油为428倍,发电量为91倍,水泥为92倍,金属切削机床为36倍,粮食为2.6倍,棉花为4.9倍,糖料为10.3倍,水产品为7.1倍。有些重要产品产量已跃居世界前列。如钢由1949年的居世界第26位上升到第4位,原煤由第9位上升到第1位,原油由第27位上升到第5位,布、粮食、棉花、肉类等均居世界首位。年轻的共和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基本保证了11亿人民吃饭穿衣的需要。这是一项十分了不起的成就。我国工业不仅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更重要的是工业技术水平也显著提高。近10年,工业部门用于技术改造的投资共2400多亿元,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上万项,有些高技术产业和工艺,开始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国内外贸易繁荣兴旺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城乡市场商品销售额不断增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由1952年的276.8亿元增加到1988年的7440亿元,扣除零售物价变动因素,平均每年增长7.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政府在发挥国营商业的主导作用的同时,扶植和发展集体和个体商业,增加流通渠道,各种经济形式的零售额普遍增长。集市贸易也迅速恢复和发展。
近10年来,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内地”有层次、有重点的开放格局,扩大了对外经济交流。据海关统计,1981年以来,进出口总额每年都超过400亿美元,1988年突破1000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和中外经济合作项目,也有较快的发展。这些对调剂国内商品的余缺,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教育、科技事业蓬勃发展
建国以后,党和政府对旧的教育制度进行了根本性改造,建立了人民教育制度。尽管遭受了“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但我国的教育事业还是有很大发展。1988年,全国城乡已建立各级学校107.1万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1075所。大、中、小学的在校学生数,分别为1949年的17.7倍、39.2倍和5.1倍。40年累计,普通高等学校培养本科、专科毕业生619.2万人,研究生15.4万人,等于建国前36年间毕业生总数的31倍。各类成人教育蓬勃开展,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随着九年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实施,初等教育的普及工作,正在城乡广泛开展。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由建国初期的50%左右提高到97.2%。
近10年,我国还向76个国家、地区派遣留学人员6.4万余人,其中已有2万多名学成回国,另有1万多人自费出国留学。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科技队伍不断扩大,科学技术水平迅速提高。1988年全民所有制单位的自然科学技术人员达966万人,比1952年的42.5万人增长21.7倍。40年来,重大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特别是在原子能技术、生物科学、农业科学、高能物理、计算机技术、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讯技术等方面,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建国后,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善人民生活。全国居民实际消费水平由1952年每人每年76元,提高到1988年的639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平均每年增长3.7%;其中1979年到1988年的10年,平均每年增长7.6%。居民在吃、穿、用、住等方面,不但数量增加,而且质量普遍提高。一些富裕居民开始向小康水平迈进。食品结构向营养型过渡,衣着绚丽多彩,洗衣机、电冰箱、彩色电视机等高档家用电器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录像机、钢琴、私人电话等也悄悄步入高收入居民家庭。10年来,城乡共新建住宅约80亿平方米,改善了居民居住条件。在吃、穿、用、住全面改善的基础上,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由1978年末的211亿元,增加到1988年末的3802亿元。医疗和保健条件也有所改善,平均寿命大大延长。
在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的同时,居民文化生活也有提高。许多职工踊跃参加了技术、文化学习。文化艺术、广播电影电视和新闻出版等事业的发展,丰富了人民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