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5月初,财政部商贸司在北京召开了全国财政厅(局)外贸财务处长工作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回顾1988年贯彻外贸体制改革方案、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情况,交流一年来开展外贸财务工作的经验,分析当前外贸财务工作面临的形势和问题,研究如何进一步搞好外贸财务管理。在会议期间,财政部副部长项怀诚到会与代表们进行了座谈,财政部商贸司司长姜洪南就如何搞好1989年后8个月的外贸财务工作讲了几点意见。
项怀诚同志在听取了部分省市代表介绍的外贸企业下放地方管理后的有关情况和问题后指出,为了进一步加快对外贸易的发展,国务院于1988年对我国外贸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一方面各地政府向国务院承包三项指标,然后再按条条或块块承包下去,另一方面大部分外贸出口企业从中央下放到地方管理,财务与中央脱钩、与地方财政挂钩。对地方财政来说,外贸体制下放,财务与地方财政挂钩,是个新课题,新任务。经过一年的努力,地方财政部门的外贸财务管理已经摸索出了一些头绪,初步走上了轨道。据统计,1988年全国出口完成401亿美元,为年度计划的133.5%,较上年增长15.5%,其中地方出口完成273.7亿美元,为年度计划的143.4%。1988年外贸体制改革的总方向是正确的,取得的经济效果是显著的。
项怀诚同志指出,外贸承包经营与体制下放是一项新的探索,其主要目的是调动地方和外贸企业扩大出口、多创汇的积极性,同时通过承包,产生新的外贸运行机制,使经济利益与地方政府挂钩,克服过去那种只要外汇,不讲经济核算,重出口、轻管理的弊端。一方面要积极扩大出口,多创外汇,另一方面要加强经济核算,努力减少出口亏损。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外贸出口存在不可忽视的滑坡危险。由于财政、信贷实行双紧缩政策,国家调整银行存贷款利率和农副产品价格,国内生产出口产品企业原材料紧缺,出口货源不足,库存商品减少,国际市场变化等客观因素,加上企业经营管理不善、经济效益不高等主观原因,出现了出口下降、成本上升、亏损增加的势头,对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各地财政部门要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外贸企业的财务管理,帮助外贸企业努力增加出口商品的生产,保证今年出口收汇计划的完成。
姜洪南同志就如何做好今年后8个月的工作讲了话,他说,今年外贸财务工作面临的困难很多,任务十分繁重。由于今年1—4月份外贸财务执行情况不够理想,今年后8个月的工作就更为艰巨。各地一定要坚定信心,抓紧工作。一是积极探索新的承包办法,在坚持地方对中央承包一定三年不变的前提下,各地要进一步搞好外贸企业对地方政府的承包,要从实际出发,研究和改进承包办法,要引入竞争机制,加重经济责任。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实行双线承包的作法,即生产企业和供货企业包货源,外贸企业包收汇,调动生产企业、供货单位和外贸企业共同努力完成出口任务的积极性。对提供大宗出口商品货源的生产企业,应积极试行出口代理制,由生产企业既包货源、又包收汇,既包盈、又包亏,外贸企业负责提供出口业务服务,收取代理出口手续费。二是合理调整企业承包指标。财政部门应当积极配合主管部门对外贸企业去年三项指标实际执行情况和主客观因素进行认真分析,对今年的情况进行认真测算,及时提出调整的意见,努力使承包指标科学、合理,减少执行中苦乐不均、鞭打快牛的情况。三是帮助企业推行内部承包。财政部门要积极强化外贸财务管理,督促和帮助企业把内部承包经营责任制建立健全起来。要把各项任务和责任分解落实到每个职工人头上,把三项指标同每个职工的利益挂钩,以科室、个人对企业的承包来保证企业对政府的承包。四是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外贸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增收节支的潜力很大,要积极帮助企业充分挖掘内部潜力。要认真清理库存和国外应收帐款,减少资金占用;认真帮助企业整顿内部核算,压缩不合理的费用开支,克服以包代管的思想,进一步加强对出口成本的管理;帮助企业牢固树立向管理要效益、向效益要资金的观念。五是要切实加强调查研究。从事外贸财务工作的干部要经常深入企业了解外贸业务的进展情况,了解财务活动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发现预算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分析、研究,提出解决的意见和建议。对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或影响财政的重大因素,要迅速摸清情况,及时向上级和有关部门汇报反映,使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在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中,要善于抓重点,对重点企业和重点出口商品,要集中力量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通过搞好调查研究,揭露矛盾,揭示规律,掌握财务变化趋势,促进外贸企业加强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