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88年5月2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了在京楼、堂、馆、所的建设项目,决定缓建一批,停建一批,以利于压缩首都基建规模,树立勤俭节约的社会风气。《北京日报》并且刊登了停缓建项目名单,共停缓建33个项目。据反映,决定公布以后,首都各界人士都拍手称好,要求有禁即止,坚决落实,决不能让已停缓建项目改头换面或用别的名义重新上马;要举一反三,再停缓建一批不必要、不急需的其他工程;并且严格立法,严格审批,严格监督,再不要搞那些首长批条子的工程了。
停缓建一批在京楼、堂、馆、所项目的意义,决不只限于基建战线,我以为它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它证明“行政手段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好的”(《财贸经济》1988年第1期《再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这个问题,也要按十三大提出的“生产力标准”来判断。近几年来,我国对固定资产投资实行“拨改贷”,两次提高贷款利率,征收建筑税和能源交通基金,这些经济措施,虽然在加强重点建设和调整经济结构方面起了一些作用,但并没有能够抑制固...

1988年5月2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了在京楼、堂、馆、所的建设项目,决定缓建一批,停建一批,以利于压缩首都基建规模,树立勤俭节约的社会风气。《北京日报》并且刊登了停缓建项目名单,共停缓建33个项目。据反映,决定公布以后,首都各界人士都拍手称好,要求有禁即止,坚决落实,决不能让已停缓建项目改头换面或用别的名义重新上马;要举一反三,再停缓建一批不必要、不急需的其他工程;并且严格立法,严格审批,严格监督,再不要搞那些首长批条子的工程了。
停缓建一批在京楼、堂、馆、所项目的意义,决不只限于基建战线,我以为它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它证明“行政手段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好的”(《财贸经济》1988年第1期《再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这个问题,也要按十三大提出的“生产力标准”来判断。近几年来,我国对固定资产投资实行“拨改贷”,两次提高贷款利率,征收建筑税和能源交通基金,这些经济措施,虽然在加强重点建设和调整经济结构方面起了一些作用,但并没有能够抑制固定资产投资需求膨胀,并没有能够解决基建战线过长的问题。有的理论工作者曾经指出:在我国当前条件下,缩短基建战线,控制固定资产需求膨胀,最有效的办法是采用行政手段,由各级政府逐级控制投资项目和规模。如果这种控制对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源配置的优化是有利的,如象国务院决定停缓建一批在京楼、堂、馆、所那样,有什么不好呢?有的同志看到过去主要运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的种种弊端,提倡重视运用经济手段,重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但又走到另一极端,否定行政手段,认为采用必要的行政手段就是走回头路。这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当前在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制止在农村抬价抢购,纠正重复建设和重复引进,打击滥伐和偷盗公有森林资源的不法行为,以及市场上的严重违法行为,在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上为什么缩手缩脚?在这个问题上也不能脱离我国实际,能用经济手段控制的就用经济手段,经济手段控制不了的,就用行政手段,这也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
(二)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令行禁止,从中央和北京开始,这是最有效的领导方法。中央和北京带了头,各地方、各部门也将跟上来。在读报随想(二)《令行禁止领导要带头》一文中,引用“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古语,说的也是这件事。这里不妨再举一例:阎长林《在大决战的日子里》回忆说,1949年毛主席搬到中南海丰泽园里菊香书屋院内,这里原来是公共场所,摆了好多花。毛主席说:“现在我们搬到这里,就不要摆这么多花了,少摆几盆花,再摆一点松柏就可以了。你们知道,到这里来的人很多,以后还会有工人、农民的代表来。他们来了就是看看我们住的地方。如果我这里摆了这么多漂亮的花,那他们也会上行下效,向我看齐,养成这种风气就不好了。”摆几盆花也要考虑上行下效问题,当时是多么注意对社会的影响啊!李先念同志在《同人民一起纪念周恩来同志》一文中说:“周恩来是个严于律己的人”,他“对自己各方面要求都是严的,一言一行都在考虑对党的影响,对国家的影响,力求不使党和国家受到丝毫损害和玷污。”目前除了刹住盲目兴建楼堂馆所之风以外,在为政清廉,从严治党,纠正不正之风方面,如果都从中央和北京开始,那会发生多么大的作用和影响啊!
(三)吴树青在《改革》杂志1988年第2期撰文提出:搞改革应当从当前的实际出发,而不能从概念出发,探讨目标模式也要把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区分开来,不能把经过一个很长发展过程才能达到的目标,当作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的要求,否则就会脱离现实欲速不达。国务院的决定,正是从实际出发,从解决业已成熟的问题着手,实现一定的近期目标,从而有助于向改革的长期目标迈进。十三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特定阶段。从五十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中包括解决温饱、达到小康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不同时期。这个阶段虽然都属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但商品经济的成熟程度,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与要求,经济制度上层建筑的发展水平,会存在很大差别,甚至是某种部分质变的差别。与此相适应,经济体制也不可能是相同的。经济体制只有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一个渐进过程,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经济体制也必然经历一个渐进过程,而不能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概念出发,要求过高,急于求成,陷入主观随意性。比如,逐步健全以间接管理为主的宏观经济调节体系,要实现这一目标,要经历一个渐进的过程。李成瑞同志在《关于宏观经济管理的若干问题》(《财贸经济》1986年第11期)一文中认为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直接控制为主,间接控制为辅;第二阶段:直接控制与间接控制并举;第三阶段:间接控制为主,直接控制为辅。并且认为:如果不顾条件成熟的程度,单凭主观愿望,过早地转向间接控制,不但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而且可能出现失控现象,造成经济比例失调,被迫进行调整。当然,要积极为间接控制创造条件,当条件大体成熟时,及时转变。应转变而不转变,也是不对的。又比如,中央财政同地方财政实行分税制,现在看要经过包干制逐步过渡到规范化的分税制,等等。总之,要承认阶段性,渐进性,避免急性病和随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