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06 作者:左春台
[大]
[中]
[小]
摘要:
(一)1942年12月,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一书中,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这个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到现在已经45年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真理也总是经得起历史的检验。45年来,这个方针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期,发展经济和保障供给的内容变化了和不断变化着,但它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理,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实践证明:“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今天也必须贯彻的、完全正确的方针。
(二)新版的《毛泽东著作选读》,在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一书中增选了《必须给人民看得见的物质利益》一文,这也是“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这个总方针的重要内容。毛泽东同志指出:为了抗战,为了革命,我们向人民要东西(征粮征税)是完全合理的,但这只是做了一方面的革命工作,更重要的第一位的另一方面的革命工作,是给人民以东西,增加他们的物质利益,并在这个基础上一步一步地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文化程度。战争时期怎样给人民以东西呢?大体是:(1)合理负担;(2)减租减息;(3)组织和领导人民发展生产,并开展对敌斗争,保卫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在解放战争时期,减租减息改...
(一)1942年12月,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一书中,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这个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到现在已经45年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真理也总是经得起历史的检验。45年来,这个方针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期,发展经济和保障供给的内容变化了和不断变化着,但它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理,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实践证明:“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今天也必须贯彻的、完全正确的方针。
(二)新版的《毛泽东著作选读》,在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一书中增选了《必须给人民看得见的物质利益》一文,这也是“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这个总方针的重要内容。毛泽东同志指出:为了抗战,为了革命,我们向人民要东西(征粮征税)是完全合理的,但这只是做了一方面的革命工作,更重要的第一位的另一方面的革命工作,是给人民以东西,增加他们的物质利益,并在这个基础上一步一步地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文化程度。战争时期怎样给人民以东西呢?大体是:(1)合理负担;(2)减租减息;(3)组织和领导人民发展生产,并开展对敌斗争,保卫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在解放战争时期,减租减息改为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即是说,“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是同社会改革结合在一起的,正如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经济体制改革结合在一起一样。毛泽东同志的一些论文,如《开展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减租和生产是保卫解放区的两件大事》等,就反映了这一点。
(三)当然,任何利益,如果不划清政策界限,不加合理限制,它都会有无限扩张的自发趋势,因此,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必须同规定必要的政策界限,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结合在一起,把眼前和长远、局部和全局的利益统一起来。比如,既合理负担,又要使负担面不低于农户的80%。既减租减息,又交租交息。既要满足贫下中农的土地要求,又要不侵犯中农利益,保护民族工商业。城市解放初期,不要提增加工资和减少工时,不要提开仓济贫的口号,等等。在贯彻物质利益原则的同时,又规定必要的政策界限,引导和教育人民不以近视和片面的眼前福利为目标,而着眼于人民的长远的根本利益,这对今天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当前存在的消费膨胀以及企业租赁、承包中的短期行为,是应当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认真加以解决的。
(四)“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是在批驳和反对这样或那样的偏见而发展起来的。既反对因循守旧的悲观情绪,又反对离开此时此地具体条件盲目发展的冒进倾向。既反对片面的“仁政”观点,又反对单纯的财政观点。在公私关系上,正确的政策是“公私兼顾”,或叫“军民兼顾”。在取与予的关系上,用毛泽东同志形象的话说,是以90%的力量解决救民私粮,然后以10%的力量取得救国公粮,“使人民有所失同时又有所得,并且使所得大于所失。”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但必须做到这一点。只有“不惜风霜劳苦,夜以继日,勤勤恳恳”地做到了这一点,才能支持长期的抗战并赢得最后的胜利。今天看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使人民所得大于所失,或者说做到予大于取,根本的途径是提高经济效益,使产出大于投入。做到这一点也是不容易的,这几年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但同样也必须做到这一点。投了资,办了企业,不能盈利,就有效益,甚至亏损,这样的企业是没有生命力的。或者借了债,搞了建设,没有效益或效益不高,不能如期还本付息,这也是不能持久的。
(五)增产节约,艰苦奋斗,是贯彻“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总方针的一个重要法宝。毛泽东同志多次以一些地区建立之初,自恃富足,既不节省,也不肯生产,吃了大亏,告诫全党。多次以爱惜民力,长期打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增产和节约并重,作为争取长期战争胜利的重要财经方针。建国以后,又提出了勤俭建国、勤俭办企业、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方针。这里一条重要的经验教训是:切不可把穷日子当富日子过,即使将来富足一些了,也要把富日子当穷日子过,切忌挥霍浪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应该如此。赵紫阳总理在第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增产节约、增收节支运动,是长期以来我国促进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法宝,在新的历史时期这个法宝万万不能丢掉,而且要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
(六)坚持财政收支平衡的原则,是贯彻执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总方针的一个重要条件。“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正确阐明和处理了财政与经济关系。经济决定财政,财政也反映、调节和制约经济,甚至在一定条件下,或者如马克思所说“就其片面的形式来说”,财政也决定经济。而要起到制约等方面的作用,财政必须坚持收支平衡的原则。不讲平衡,何谈制约?而离开财力约束的盲目发展,破坏按比例平衡发展的客观规律,会造成经济的波动和危机,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危害。说赤字无害,收入少硬要多支出,出了赤字谁也不承担后果,天下太平无事,古今中外没有这样的事。过去有人说,西方国家有赤字经济发展快,为什么我们不可出赤字。且不说彼此情况不同,即使在西方,象美国,长期的巨额赤字,即使是靠发债券来弥补,也并非无害,总有一天要爆炸。目前出现的、从美国纽约开始的西方股票暴跌风潮和股票市场的波动,不就证明了这一点吗?在我国目前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情况下,更应坚持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方针,坚持财政、信贷、外汇和物资的各自平衡和相互之间的基本平衡。否则,市场物价怎么能达到基本稳定。
(七)“我们的思想要适合于目前我们所处的环境”,或者说要从此时此地的实际情况出发,这是正确贯彻“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总方针的关键所在。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政策措施,从当时建立在个体经济基础上的、被敌人分割的、因而又是游击战争的农村环境出发,看起来似乎收效慢,似乎并不轰轰烈烈,但在实际上,比那种不从实际出发,比如说从城市观点出发,其效果决不会慢,而是很快的,因为脱离今天的实际,不是效率快慢问题,而是老碰钉子,根本没有效果的问题。他说:军队生产自给,形式上是落后的,因为它违背了分工的原则,但是在我们的条件下,实质上却是进步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因为这个办法克服了困难,改善了生活,并且减轻了人民负担,足以支持长期战争,最后达到消灭侵略者,解放全中国的目的。毛泽东同志又指出:游击性在将来一定是可羞的和必须抛弃的东西,但在今天却是宝贵的和必须坚持的东西,在这里怕羞是没有用的。我们今天所处的是什么环境呢?我们今天所处的历史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认识这个基本国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政策和措施的根本措施。照搬别国的模式,东方的或西方的,都行不通。而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同时期,也不尽相同。比如,经济体制改革中,从间接控制为主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是一个复杂的渐进过程,有的经济学家认为要经历直接控制为主、直接控制与间接控制并举和间接控制为主三个阶段,当前是创造条件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可是在实际工作中,当固定资产投资膨胀用间接手段控制不住的时候却害怕用直接控制,有的经济学家甚至认为1984年国家用直接控制减弱过热现象,是什么旧体制的回潮,岂不是思想脱离实际?在这里怕羞同样是没有用的。“我们的思想要适合于目前我们所处的环境”,过去是真理,现在也是真理。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