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投资机制是按照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原有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单一投资机制基础上,建立起政府、民间、外资等多元投资主体共同投资的投资机制。
一、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是现阶段地方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1.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是适应当前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公有制经济与各种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市场经济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独立、平等竞争、长期并存、协同发展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要发展,必然在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有效投入,扩大经济总量。非国有经济在完成原始积累之后,也必然走“自筹资金、自我发展”的投资之路,努力实现规模经营,提高市场竞争力。因此,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必然要求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但近几年,无论是外资投入还是民间投资都呈下降趋势,主要是由于目前我国投资体制不健全,投资环境不理想,制约了民间及外商投资增长。因此,建立有利于各个投资主体共同发展的投资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2.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是适应财政职能转变的需要。过去我们搞投资建设,一般是“政府立项,财政投资、银行贷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财政支持经济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家取消了财政周转金,财政投资由竞争性领域转向基础设施建设。从目前地方财政状况看,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较低,基本属于“吃饭财政”,而且地方财政不能通过发行国债增加投入,从保“吃饭”的资金中拿出大量资金用于新上项目或企业技改投资是不现实的。当财政投资随着职能的转变退出竞争领域时,就需要其他投资迅速跟进,否则将影响整个地方投资的增长速度,对地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3.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是启动民间资本的需要。有关资料表明,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储蓄以每年8000亿元的数字增长。到目前,我国企业方面存款已达3万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已达6万亿元,手持资金1万亿元。由此可见,民间资本中有着巨大的投资潜力。但由于民间投资受诸多限制,投资渠道不畅,这些资金就被闲置起来,银行便成为最佳的安全港湾。在亟需扩大内需的环境中,大力鼓励民间投资就显得十分迫切。同时依靠民间资本来增加投资也是切实可行的。
4.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是对外开放吸引外资的需要。实践证明,利用外资对于缓解国内投资需求不足,发展地方经济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体制改革的推进,特别是加入WTO进程的加快,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但外商投资区域和产业领域是有选择的。目前,外商投资大多集中在第二、三产业。对第一产业投资比重很低,其原因是第一产业投资回收期长,投资风险大,优惠政策少。所以,能否吸引外商投资,关键看那里的投资环境如何,特别是法制、政策、人文等软环境建设如何。因此,建立有利于吸引外商投资的多元化投资机制是非常必要的。
二、如何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用市场经济规则规范投资行为,发挥调控、管理和服务职能作用。
1.建立多元化投资的政策引导机制
第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尽快从目前的以政府投资为主转向政府与市场主体共同投资的方式,形成多元化投资形式。一是对重要基础产业的大规模固定资产更新,由财政直接投资转向企业投资、财政贴息,通过优惠政策使企业成为重要的投资主体。二是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在财政贴息的基础上,实行项目招标,鼓励民间投资。
第二、制定“只求所在、不求所有、以所有换所得”的产权政策,以产权换资金,以存量换增量。鼓励非国有企业通过竞争、参股、联合、收购方式参与国有中小企业战略性改组,实现企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第三、制定投资领域产业化信息政策,为非国有投资提供咨询服务,防止各投资主体的盲目性和重复建设,避免非国有投资投向污染环境的项目。
2.建立多元化投资主体的平等发展机制
第一、调整全社会投资主体的投资范围。非国有投资领域狭窄是制约民间投资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努力拓宽非国有经济的投资领域。一是允许非国有企业及个人投资开发农业,增加对土地的投入,开垦荒地,植树造林。二是允许非国有企业及个人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放开公路、桥梁、电站、供水、教育、电讯等行业对非国有企业及个人的投资限制。三是鼓励支持非国有企业及个人参与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四是鼓励有条件的个体私营企业积极开展跨区域投资和域外投资。
第二、为多元化投资主体提供平等的融资机会。目前,我国资本市场进入往往受到所有制的严格限制,非国有经济普遍存在外部融资的困难,影响了非国有企业的投资意愿。因此,应建立安全有效的贷款担保机制,落实银行的各类贷款,发展相应的风险投资,促进非国有企业增加投入。一是加大银行、信用社对非国有企业的信贷投入,建立和完善为城镇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融资机构。二是建立区域性的支持非国有企业发展的担保基金,由银行、企业和社会中介机构共同参与,为非国有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三是建立风险投资基金,支持非国有高新技术发展。四是发展资本市场,允许具备条件的非国有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和股票上市进行直接融资。
3.建立多元化投资主体的法规保证机制
第一、健全法律法规。由于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许多生产建设项目,需要不同规模、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和不同国度的出资人多种投资组合,在涉及多元投资者的利益组合时,不能靠行政干预,而应靠法律法规来规范。因此,应当制定投资者投资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维护各投资主体特别是非国有投资主体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失。
第二、各级政府及政府部门要强化法律意识,严格行政执法,切实保护非国有投资行为,下大力清理和纠正对非国有企业的不合理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使非国有投资者放心经营、大胆投资。
4.地方经济建设投资的主攻方向
第一、加强对农业的投入。一是加大农业对外开放力度,通过优惠的税收政策和收益较高的农业项目吸引外资。二是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确保各项支农资金到位。三是政府要积极引导,鼓励金融部门加大对农民的贷款力度,帮助农民解决投入资金不足的难题。四是鼓励农户联合经营,实行股份合作,实现多元投入。
第二、加强中小企业技改投入。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加快中小企业改制步伐。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灵活的产权政策,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引入个体私营企业的经营方式和资金。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同外资企业的联合,吸引外资投入。金融部门也要加大对各类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技改贷款。
第三、加大城镇建设投入。地方政府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加大政策引导力度,简化各种手续,减少收费项目,降低收费标准,提高投资者的回报率。用市场经济手段,吸引多种投资主体参与城镇建设,加快城镇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