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27 作者:蔡宇平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商学院)
[大]
[中]
[小]
摘要:
有市场经济,必有市场失灵。长期以来,西方经济学家在研究西方发达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市场失灵理论,并构成西方财政学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这一理论为如何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为确定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能范围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政府职能转变和改革指明了方向,这一理论对我国经济学界影响很大,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转变政府职能有很大的启发和参考价值。但是,不同国家的市场经济中市场失灵不同,不同历史时期的市场经济中市场失灵也不同,并且不同立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市场失灵的认识也千差万别。因此,我们学习和借鉴西方市场失灵理论,不能盲目照搬照抄,而应该认真地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的市场失灵问题。
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为基础,同时借鉴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思路,通过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市场机制运行进行深入的考察和分析,我们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市场失灵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自发作用不能产生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我们发展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而社会主义的一个...
有市场经济,必有市场失灵。长期以来,西方经济学家在研究西方发达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市场失灵理论,并构成西方财政学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这一理论为如何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为确定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能范围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政府职能转变和改革指明了方向,这一理论对我国经济学界影响很大,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转变政府职能有很大的启发和参考价值。但是,不同国家的市场经济中市场失灵不同,不同历史时期的市场经济中市场失灵也不同,并且不同立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市场失灵的认识也千差万别。因此,我们学习和借鉴西方市场失灵理论,不能盲目照搬照抄,而应该认真地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的市场失灵问题。
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为基础,同时借鉴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思路,通过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市场机制运行进行深入的考察和分析,我们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市场失灵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自发作用不能产生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我们发展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而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这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但是从市场经济发展几百年的历史以及市场机制的特点来看,市场机制不可能自发产生公有制经济,更不能生成国有经济,也就是不能产生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最大的市场失灵,必须由政府来弥补和矫正,政府要责无旁贷的发展、支持国有经济。那些主张政府不要办国有企业的思想观点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向背道而驰的。当然,政府发展国有经济在不同时期要有一定的范围,政府发展国有经济也不能取代或限制民间经济的发展。政府要生成和发展国有经济,主要是从国有经济的起源上把握的,并不否定国有经济发展要运用市场的方式,要纳入市场经济之中,这是两码事。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也存在资本残酷剥削劳动的市场失灵问题。有市场经济,必有资本和劳动或者说资本家和工人这一对立范畴或当事人存在,而资本对利润(即剩余价值)的贪欲必然产生对劳动血腥剥削的内在冲动。我国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允许和鼓励民间投资的发展,也就是允许私人资本的发展,允许资本对劳动的剥削。但是,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决不允许资本对劳动肆无忌惮地血腥剥削,决不能走西方市场经济国家19世纪以前曾经走过的那种“依靠工人的劳动和技巧,取得了光辉的成就,但伴随而来的是工人身体退化,遭受种种折磨,早期死亡”的血腥道路。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对以上市场失灵问题高度警觉,通过制订一系列完备的法律和制度,不仅要坚决克服任何资本对劳动血腥剥削的现象。更要注意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这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重要职能。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也同样存在着西方经济学所揭示的一些市场失灵问题。如市场机制不能有效供应公共物品,市场机制不能克服外部效应的存在对资源配置效率的扭曲,市场机制不能实现社会所公认的收入分配的公平化以及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经济稳定增长等等。因此,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更应借鉴西方国家政府供应公共物品、克服外部效应等方面的成功经验。这样我们可以少走弯路。不过,我们学习外国的理论和经验,一定要结合中国实际,不能机械地照搬照抄。比如,我国当前出现的国内需求不足、经济增长下滑问题,与20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经常存在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和实质是不同的。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经济高度发达,产品相当丰富,居民收入水平普遍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有效需求不足主要表现为居民购买欲望不强的需求不足,一般地说是“居民能购买得起但不需要、不购买”。这种有效需求不足主要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由于市场机制自身固有的缺陷(即市场失灵)所引起的,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采取一些扩张性政策,刺激需求,鼓励消费,弥补和矫正市场失灵,促进增长,政策效果较好,而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刚刚起步,国民经济还很不发达,产业结构低度化,居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我国的内需不足明显的表现为居民购买能力不强的需求不足,一般地说就是“居民很需要、很想买,但购买不起”。况且我国的内需不足主要不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市场机制(或者说市场失灵)不是唯一的甚至不是主要的原因,有一系列市场机制之外的因素加剧了内需不足,比如国有企业迟迟不能溶入市场机制,经营效益较差;广大农民收入低且增长缓慢等,不仅大大削弱民间投资和消费的能力,更压抑了他们的积极性。因此,我国当前扩大内需不能简单的仿效西方国家曾经运用的一些刺激需求、鼓励消费的措施,即使使用也收效甚微。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不仅存在市场机制缺陷的市场失灵,也存在市场机制缺位的市场失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市场机制在一些领域较为完善,能较充分发挥基础性的调节作用。在另一些领域,市场机制还受到各种因素(既包括政府计划的因素,又包括自然经济如传统农业的因素)的排斥和阻碍,市场机制发育不健全,作用不充分。在那些市场机制发育较好、作用较能充分发挥的领域,由于市场机制自身不可避免的缺陷和弊端而引起的市场机制对一些事情做不好、做不了的市场失灵,我们称之为市场机制缺陷的市场失灵;而在那些市场机制受排挤因而发育不健全、作用不能充分发挥而引起的市场机制对一些事情做不好、做不了的市场失灵,我们称之为市场机制缺位的市场失灵。当前以上两种情况的市场失灵都同时存在,有时后一种市场失灵问题更为严重。比如在市场经济下,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主要由市场机制调节引导,但我国由于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城乡分割的城市管理体制,市场机制在调节和引导资源在城乡之间流动的作用被排斥,由此引起城市化进程缓慢水平低,国民经济缺乏最佳载体,民间投资缺乏有利的投资场所等等。进而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对于市场机制缺陷的市场失灵,我们要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政府职能。进行弥补和矫正,而对于市场机制缺位的市场失灵,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彻底消除计划经济下形成的政府职能残余,不遗余力的为市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为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开辟道路。
(五)我国市场失灵有加剧之势。市场失灵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市场经济的萌芽和早期发展中,市场经济还很弱小,还没有占领国民经济所有领域,还处于上升时期,其优越性不断展现,市场失灵被蒸蒸日上的市场经济所掩盖难以完全暴露出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失灵也一同发展。在市场经济占领了国民经济全部领域,但还没有达到高度发达和成熟之前,市场失灵随市场经济一同发展,逐渐暴露并日益严重,构成对国民经济的很大冲击。因此,市场经济发展到哪里,市场失灵就发展到哪里,市场经济发展在为人类社会带来辉煌成绩的同时,市场失灵也给人类带来灾难。但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日益走向成熟和发达,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市场失灵会有所减弱。事实上,任何事物随着不断发展和趋向成熟,其缺陷就会减少,这是一般规律,市场经济也不例外。我国的市场经济正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还没有充分展开,市场失灵也没有充分暴露。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场失灵也会进一步暴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早期,市场失灵存在着不断加剧的趋势。我们对市场失灵问题决不可掉以轻心,更不能抱什么侥幸心理。我们必须严肃对待、认真研究、努力探索对付市场失灵的有效措施,以便更好地弥补和纠正市场失灵,使市场经济中的这匹怪兽更加驯服。
(六)在国际市场上,市场机制自发作用无法保护民族工业。如今的市场早已冲出国门、走向世界,统一的国际大市场已经形成。因此,研究市场失灵问题,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国内市场,而应放眼世界市场。从世界市场角度看,市场失灵还包括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无力保护一国(主要指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市场经济是强者的经济,自由的市场经济下只有一个逻辑,就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市场机制不同情弱者。这一准则对个人是如此,对一个产业、一个国家也是如此。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尽管大多数行业在国内已经出现了较充分竞争的局面,但如果放到国际市场上,面对强大的国际竞争对手,无疑于以羊投入狼群。因此,我国的民族工业既不能封闭起来,不与世界市场接触,也不能放手不管任其到世界市场中发展。政府必须实行有效手段,支持并保护不断走向世界市场的民族产业。这是所有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政府的一项特殊职能。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