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河北省栾城县认真贯彻中央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以设施农业为重点,以生态农业、观赏农业为特色,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同时,开始了较大规模的结构调整,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全县新发展草坪1.3万余亩,花卉苗木2万余亩,设施蔬菜1.7万余亩,高效林网2万亩。全县的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比例由1992年的88:12调整到74∶26,1999年实现财政收入1.6亿元,比上年增长23.1%。
嬗变:从市场逼出来的观念转变中萌发
“俺做梦也没有想到,种了大半辈子地,锄了大半辈子草,如今却撇下庄稼侍弄起草来。”这是栾城镇农民白老四见到前来采访的记者时总爱说的第一句话。
对农民的这种“离经叛道”,县委、政府表示了认同,他们说,从锄草到种草,这是市场逼出来的选择。
栾城县是我国北方传统的小麦高产县,去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1万吨,人均、亩均向国家贡献小麦连续17年位居全省之首。可是,农民收入增加缓慢。如何让农民增收,首先必须让农民转变思想观念,调整种植结构。去年7月19日至8月20日,该县组织县级干部带队、县直涉农部门和乡镇干部参加的工作组,搞了“农民增收百村行”,分12路对全县194个村逐村进行调研指导,宣传农业生产面临的形势和市场信息,帮助各村谋划发展思路,研究种植结构调整的途径和措施,解决结构调整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对种植结构调整和农村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县、乡、村三级还有针对性地组织以基层干部群众为主体的考察团,赴河南、山东、浙江及周围县市考察学习,共计3.7万余人次。使广大基层干部群众思想上受到强烈震动,普遍认识到种地不仅仅是种粮食,种其它经济作物效益更高,致富更快;农业不是低效产业,而是相对投资少、回报率高、回收期短、风险小的富民产业。观念的转变,为种植结构调整奠定了思想基础。
结构调整的思路也在讨论中越来越清晰。据介绍,在一些发达国家,人均草地达40平方米,而我国城市人均占有量还不足2平方米,发展的潜力巨大!栾城种粮面积27.5万亩,调出1—2万亩用来种草,不仅不会影响粮食生产,而且种草增收还可反哺和促进粮食生产。社会要生态效益,农民要经济效益,于是,该县就围绕这“两个效益”做文章,改单纯种粮为粮草兼种。
调整:靠政策、信息和服务导引
栾城县农村人地矛盾突出,地块零散,设施农业、畜牧养殖、工副业生产用地缺乏规划,是制约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一大障碍。县里没有按部就班地把土地顺延,而是着眼于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上级政策和群众意愿,创造性地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土地调整延包工作,对全县近年来未调过土地、人地矛盾突出的142个村在土地调整的基础上进行了延包,占全县总村数的72%,调整土地30万亩,涉及807个生产队,5.64万户,23.85万人,调整土地占全县耕地总数的2/3以上。在土地调整中,坚持与种植结构调整、经济小区建设、农业合理布局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安排,总体规划。各村规划出了种植小区、养殖小区、工副业小区,共留出农业结构调整预留地8万余亩,育林地2万亩,养殖小区126个。土地调整不仅解决了农村遗留的大量矛盾和问题,而且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围绕种植结构调整,全县先后聘请农业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230人为农民授课,8个乡镇都设有专家咨询团,同时加强了本县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管理力度,调动其服务农业、服务农民的积极性,每个村都有1—3名专业技术人员,常年活动在乡村,及时解决有关技术问题。县科技局编印了《农业科普资料选编》发放到农民手中,县电视台、报社开辟了科技信息专栏,及时发布科技信息,开办科技讲座。县里还投资180多万元,建起栾城信息港,与国际互联网连接,农民可以在网上了解信息、学习技术。通过专家指导、技术帮扶、培训及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保证了农业结构调整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提高了农民致富的本领。
利用经济杠杆,引导农民进行结构调整,以四两拨千斤。除原来出台的农民从县外购进一头奶牛、肉牛,分别享受1000元、500元两年政府贴息贷款外,县委、县政府决定,从1999年开始,每年筹措2000万元一年期财政贴息贷款,用于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和高效农业发展,连续扶持三年。同时协调各乡镇和县直各单位积极筹措资金、物资扶持农业结构调整。
为了解决分散经营中的各类矛盾和问题,为农民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成立了草皮、苗木、花卉、蔬菜、食用菌等各种中介组织,投资1.2亿元组建了春源草业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全县草皮、苗木、花卉的市场开拓、统一销售、信息提供、技术指导及其它全方位服务。目前仅草皮一项就已组织了300多人的销售队伍,并在几个大城市建立了代办或销售网点。
效益:在结构调整中小草变成“摇钱树”
调整思路明,步子迈得快。作为全县草皮产业发源地的栾城镇首当其冲,派出技术人员,马不停蹄地到外地取经考察,并花30万元购回了8吨草籽。然而,草籽买回来了,却难找到落脚之地,祖祖辈辈种惯了粮食作物的庄稼人,一下子要改种粮为种草,谁都心里没底。在这种情况下,镇政府不搞强迫命令,而是采取坚持自愿、示范引导的原则,干给农民看,引着农民干。以每亩耕地一年补偿300公斤小麦、300公斤玉米的标准,将一部分包给农民的土地返包回来。这样,示范性种植的“试验田”很快便落实了。
去年7月9日,是栾城历史上第一次播种草籽的日子。一大早,百亩试验田旁便围满了前来参观的人群。顷刻间,西红柿棚推倒了,云豆角架拉断了……看着这场面,人们的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但一想到种草的巨大诱惑,心中又升腾起希望1
7月初播下草籽,到9月中旬便一片青翠,国庆节前草皮就上市了,每平方米少则卖15元,多则20元,一亩草最高卖到1万多元。一茬1万元,一年可种三茬,除去投入,比种十几亩小麦收入还多。坐地数票子的场面看得人们眼热,纷纷效仿。一位农民投资21万元,一下子租种了100亩;还有14户农民自愿把承包的责任田连方成片,合伙经营起62亩草皮。
过去只知耕作不问市场的农民,在各种新兴经济作物的巨大效益面前受到震动,传统种植业的观念正在逐步转变,农民进行结构调整的主动性、紧迫感明显增强,求富致富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为今后农村经济大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农业结构的调整不仅引起了农民的兴趣,也引起了一些退休干部、下岗职工、个体私营企业的兴趣。他们立志要在栾城新兴的草产业中一展身手。如手绢厂老板投资种苗木、毛纺厂老板投资种花卉、建筑老板投资设施农业等等,一时间在栾城传为美谈,被农民形象地称为“开着桑塔纳种地”。群众有了心气儿,什么奇迹都能创造出来。栾城去年最后一次播种草皮时,时令已近小雪。草籽入土后,为了提高地温,家家户户买来塑料、竹竿,甚至拿来麻袋、棉被,为小草撑起暖棚。就这样,短短几个月时间,栾城种草业便形成“燎原”之势,从百亩试验田发展到1.3万亩的大面积种植,从栾城镇两个村发展到临近5个乡镇30多个村,从单纯的公共绿地草皮发展到家庭、单位、高尔夫球场、足球场专用草皮齐头并进。同时,还开始研究开发礼品草、彩色草、壁挂草、折叠草、荧光草和无土栽培草等等……昔日的种粮大县,一跃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草业生产基地。同时,草产业的形成,也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机械、劳务、运输等行业也如同雪球般越滚越大。
记者到栾城县春源草业公司采访时,看到职工们正忙着起草、打卷装车。公司里一片繁忙,咨询电话一个接着一个,前来考察和洽谈生意的客户一拨接着一拨。公司领导介绍,刚与湖北孝感市天适艺术公司签订了8100平方米的草皮供销合同,接着又与承德市园林处洽谈了6万平方米的供草意向。记者随手翻开近几日的销售日志看到省中医院400平方米,曲阳县700平方米,军械工程学院2000平方米,省军区定购1万平方米已供500平方米,省武警总队2000平方米……签订的合同意向书也是一厚沓。得益于市场的青睐,栾城草皮业迅速发展得益于政府在政策、信息、资金等方面的扶持,众多的草农尝到了种草的甜头。小草真正成了栾城农民的“摇钱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