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自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以来,坚持把依靠科技进步作为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水平的头等大事来抓,不断增加投入力度,强化激励机制,紧紧围绕项目区的建设标准、整体效益和农民增收做文章,努力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率先建成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区、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区。
一、建立管理体系,为科技推广提供可靠的组织保证
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系统工程。开发伊始,面对农业综合开发这项新的事业,河南省从建立组织入手,坚持以科技为先导,积极探索开发的路子。
一是层层建立专家咨询组织。1988年就成立了由一位副省级领导为组长,国家、省有关部门专家为成员的高层次权威性的省农业综合开发专家咨询组,各市(地)也成立了相应组织,承担着全省农业综合开发总体规划、中长期和年度项目计划的评估论证等工作。多年来,专家们发挥自身特长,深入开发现场调查研究,对各类项目计划从政策和技术上严格把关,大大增强了开发项目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二是省直农业科研院校和中央驻豫有关科研单位均设立了农业开发专职机构,承担河南农业综合开发重要科技项目的研究与科技推广工作。
三是各级开发办建立科技管理组织。从1988年起,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设立了副处级规格的科技组,市(地)农发办也成立了科技科,各县农发办也有相应的工作人员,并明确由一名副主任主抓,把科技工作纳入整个开发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并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责任制。目前,全省已基本形成了一个组织健全、功能完善的科技管理体系。
二、多渠道筹措资金,为科技推广提供物质保证
河南省在科技项目安排方面,多渠道、多层次筹措资金,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一是从计划中列一点。坚持用足用够科技专项资金的投资政策,目前,科技投入比例已由原来财政投资的3%增长到5%,全省年投入由800万元增加到1500万元。其中:各县(市)年投入5-10万元,各市(地)本级年投入10-20万元,省本级年投入300万元。
二是从预算执行中追加一点。对每年从国家争取到的专项科技项目,省及有关市(地)、县都要从财政预算执行中追加资金,保证1∶1配套。从1997到2000年,各级计划外追加科技资金860万元。
三是单列项目划出一点。省里根据形势及工作需要,不定期地从农业综合开发总投资中划出一块资金,用于省级科技示范园区建设,1997、1998两年省本级拿出近2000万元资金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四是从回收资金和专项贷款中挤一点。对于一些市场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多种经营及龙头项目,省里在安排回收资金和专项贷款计划时优先给予扶持。
五是群众筹一点。群众对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项目,自愿出资建设,并高薪聘请技术人员。
十多年来,全省共投入各类科技示范推广资金近3亿元,从而为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工作顺利实施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证。
三、制定优惠政策,激励科技人员投身开发主战场
科技人员是先进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为吸引国家、省、地科技人员投入开发第一线,我们采取了一些政策措施:
一是把科技示范推广项目纳入农业综合开发年度计划。在编制年度计划时,各级开发部门把科技资金专项列出,用于各地科技示范推广工作,确保科技推广有项目,活动有经费。
二是设立“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科技进步奖”。省财政每年拿出10万元奖金,对推广面积大、技术先进、经济效益好的科技项目进行奖励,几年来,共评出获奖项目400多项,其中获省、部级成果奖30多项。
三是表彰奖励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自开发以来,以省政府和省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名义,先后表彰了三批农业综合开发先进科技工作者153人,并颁发了奖金和荣誉证书。同时,各市(地)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也采取不同方式给予表彰。
四是省里明确规定,各级政府每年科技项目投入只能增加,不能减少;科技开发项目的实施和承包必须由科技人员承担;允许科技人员从增收效益中获取合理报酬。
五是各市(地)、县也制定了一系列吸引科技人员的措施和办法。充分调动了科技人员投身农业综合开发第一线的积极性。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每年有国家、省及基层科技单位100多家1000多名农业科技人员深入项目区,组织实施科技推广和技术培训工作,为项目区农业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建立科技示范区,不断促进农业综合开发上新水平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以来,河南省先后建立了四批科技示范园区。
一是设立10个万亩土地治理示范区。为了探索不同类型低产土壤的科学治理模式,建立了盐碱地、风沙地、沙姜黑土地、背河洼地、旱薄地等十个万亩土地治理示范区,向省内外科技单位公开招标,吸引了国家、省20多个科研、教学等单位的300多名高中级科技人员参加承包开发,引进和应用中科院、中国农科院和省“六五”、“七五”期间改造中低产田的科技成果,并针对改造治理中的技术难点、关键问题组织科技人员携手攻关,研究出了一整套不同类型中低产田改造治理模式,并及时向全省同类型项目区推广应用,使农业综合开发一开始就步入了依靠科学技术的轨道。由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所延津实验站承包的“万亩风沙地综合治理试验区”,探索出一套“平整沙丘、打井灌溉、引黄漫淤、植树造林、发展林果、调整作物布局、增加绿色植被”的风沙地治理模式。由中科院南京土壤所承包的“黄河背河洼地综合治理万亩试验区”,探索出一套“以排为主,排灌结合,调整种植结构,综合改造治理”的治理背河洼地的模式,使试验区当年水稻亩产提高150—250公斤。
二是设立农业综合开发井灌示范区。根据河南省自然灾害频繁、以旱为主的特点,在中低产田面积大的周口、驻马店、商丘三地区建立6个高标准井灌示范区,分别由国家、省5家科技单位参加承包,经过两年建设,降低了打井成本,提高了成井质量和单井出水量,使单井灌溉面积由原来的50亩扩大到80亩,改变了以往打井只讲数量,不讲质量,盲目确定井位和井口孔径千差万别的现象,为提高全省井灌项目区建设标准起到了示范样板和推动作用。
三是建立18个高产高效综合开发示范区。1996年在粮食增产潜力较大的6个市(地)18个县各建立了一个万亩高产高效示范区。在示范区建设中,既抓生产条件改善,又抓田间科技含量的提高,大力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调整种植结构,实行间作套种,达到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的有机结合,实现了项目区当年开发当年见效,18个万亩示范区粮食总产量较上一年增长25.8%,粮经比例调整为6∶4,仅此农民人均收入就增加了200多元。
四是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探索农业综合开发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途径,在6个县(市)建立了不同类型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科技、高效益”的指导思想,围绕物质基础装备的高标准,农业技术的科学化,现代科学的管理方法三个方面做文章,经过两年的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已初步形成种植模式化、品种优良化、灌溉节水化、耕作机械化、养殖产业化、环境生态化的新局面,6个园区两年新增粮食1955万公斤,新增蔬菜2000万公斤,多种经营及龙头项目新增产值4500万元,新增效益3344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3188元,比立项前增加988元,投入产出比达到了1∶3.8,科技贡献率由原来的不足40%增加到近60%。目前,在这些园区的示范带动下,全省已发展各类农业示范园区近百个,成为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作者单位: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