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27 作者:史青衿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大]
[中]
[小]
摘要:
近年来,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在继续突出改造中低产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项目区农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收到了较好效果。
一,扶龙头、建基地,带动结构调整
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环节。黑龙江在农业综合开发中,以市场为引导,注重扶持龙头项目,建设示范基地,推进项目区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子。
(一)大力扶持农副产品龙头加工项目,带动农民增收。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扶持的龙头加工项目大体分三种类型一是企业牵动基地型,即建起一处龙头加工企业,带动一方产品基地的建设,牵动一批农民增收。如木兰县肥牛加工企业,1997年引进荷兰先进设备,当年投产,带动全县70%的农户养殖改良肥牛,全县建起了15个百头以上肥牛养殖场。二是基地促进企业型,即先开发生产基地,在基地促进下建起龙头加工企业。如桦南县白瓜籽在全县大面积种植后,农发办扶持这个县投资3000万元,建起了白瓜籽加工项目,其加工的“神龙白瓜籽”和“瓜瓜娇”饮料直接销往上海等大城市,带动全县白瓜籽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原种白瓜籽销到了美国,成为县财政支柱产业。三是企业和基地同时起步型,即在建设生产基地的同时建设好加工企业。如依安...
近年来,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在继续突出改造中低产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项目区农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收到了较好效果。
一,扶龙头、建基地,带动结构调整
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环节。黑龙江在农业综合开发中,以市场为引导,注重扶持龙头项目,建设示范基地,推进项目区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子。
(一)大力扶持农副产品龙头加工项目,带动农民增收。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扶持的龙头加工项目大体分三种类型一是企业牵动基地型,即建起一处龙头加工企业,带动一方产品基地的建设,牵动一批农民增收。如木兰县肥牛加工企业,1997年引进荷兰先进设备,当年投产,带动全县70%的农户养殖改良肥牛,全县建起了15个百头以上肥牛养殖场。二是基地促进企业型,即先开发生产基地,在基地促进下建起龙头加工企业。如桦南县白瓜籽在全县大面积种植后,农发办扶持这个县投资3000万元,建起了白瓜籽加工项目,其加工的“神龙白瓜籽”和“瓜瓜娇”饮料直接销往上海等大城市,带动全县白瓜籽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原种白瓜籽销到了美国,成为县财政支柱产业。三是企业和基地同时起步型,即在建设生产基地的同时建设好加工企业。如依安大鹅加工与大鹅养殖项目就是同期投入建设的。目前,全县已建起专业养鹅场30个、专业村4个、千只以上专业户42家,百只以上农户3800多户,大鹅饲养量达到328万只,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加工原料,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1000多万元。截至1999年,全省农业综合开发扶持的各类农副产品加工企业75家,其中有10家已进入全省“百家龙头企业”行列,为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集中建设一批与龙头配套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牵动农民增收。除了在项目区自建龙头带基地之外,还注重为全省龙头加工企业建设专业生产基地。目前,全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已建设蔬菜生产基地61处,共154万亩;建设畜禽养殖基地69处,年出栏猪、牛、羊50万头(只)、禽700万只;建设野生动物养殖基地15处,建设水产养殖基地68处,建设林果生产基地6处,同时建起了一批食用菌、中草药、草苇等生产基地,为全省龙头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加工原料,优化了农村产品、产业和区域结构,直接牵动了农民增收。
(三)根据龙头企业的需要,安排项目区种植和养殖品种,推动农民增收。在安排项目区生产计划时,注重与龙头企业挂靠对接,把项目区建成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如大庆市大同项目区过去一直以玉米为主栽品种,产量高但效益低,农民增产不增收。从1998年起,项目区与大庆绿菌公司对接,种植胡萝卜,亩纯收入比玉米增加了3倍以上。1999年项目区胡萝卜种植面积达到3000亩,经济作物占粮食作物比重由过去的不足5%发展到30%以上。又如望奎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与哈兹集团对接,不仅在项目区大力发展哈兹品牌的无公害生猪,而且为其建起了饲料生产基地,哈兹集团对项目区生产的无公害玉米、大豆分别以高于市场2分和4分的价格回收,带动了全县生猪发展和玉米的转化增值,全县生猪饲养量达到120万头,年消耗玉米3.5亿公斤,占全县玉米总产的70%以上。
二、抓特色、打品牌,推动结构调整
没有特色就没有优势,没有品牌就难以占领市场。在农业综合开发中,我们注重抓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开发,向特色和品牌要效益。
(一)开发特色产业。主要做法是突出各地传统优势,发展具有当地优势的特色产业。如安达市自1994年立项开发蔬菜和肉牛项目以来,已在6个乡镇建设蔬菜基地6.8万亩,加上间、混、套、复蔬菜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项目区蔬菜面积和总收入分别占全县的1/4,人均蔬菜纯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1/3以上。肉牛基地项目已发展到11个乡镇,人均养牛收入达到1329元,占项目区人均收入的52%。安达市粮食、蔬菜、畜牧业产值比,1990年为58∶20∶22,1999年已调整为19∶38∶43,蔬菜、畜牧成为安达市的主导型支柱产业。讷河市突出本市马铃薯生产优势,建设了以粉丝生产为重点的港进马铃薯产业集团和以醋酸脂淀粉为重点的银河集团项目,加上鲁民粉条生产集团,三个集团带动全市马铃薯种植由原来的20万亩发展到50多万亩,成为全市收益最高的作物品种。
(二)开发绿色品牌。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已在庆安、五常、宁安等县市项目区,开发出一批绿色水稻、大豆、白瓜、红小豆和迪卡猪、黑蜂等多种知名品牌的绿色产品。庆安的“七河源”绿色稻米,在上海超市每公斤售价高达14元,深受上海消费者欢迎。虎林市七虎林项目区开发绿色水稻1.5万亩,以高出市场15%的价格远销省内外和俄罗斯。伊春山野菜、宁安松子仁和东宁“八宝山珍”等都成为远销省内外和俄罗斯、日本等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品牌。
三、找市场、搞订单,牵动结构调整
在农业综合开发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牵动项目区生产。
(一)按市场需求安排项目区生产。在安排作物品种时,坚持事先搞好市场调查,市场需要什么,就在项目区种植什么。如克东县通过广东省的客商了解到越南的毛葱市场看好,1999年在项目区种植毛葱5000亩,亩纯收入达1500多元。农民尝到种毛葱甜头后,2000年已落实毛葱种植面积2万亩。哈尔滨市机场路项目区建国村农民,了解到每年8月份上海番茄处于淡季,而东北番茄个匀肉厚无公害,正值产量高峰期,从而打开了黑龙江省番茄在上海的销售市场。现在全村不但家家种番茄,而且还有50多户农民从事贩运。1999年全区共外销番茄2500多万公斤,占哈市外销量的75%。
(二)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全省各级农发办切实增强服务意识,配合项目区各级组织,积极同社会各界进行广泛接触,洽谈产销项目合作,发展订单农业,为项目区农民解决卖难问题。大庆市大祝项目区,在1999年春耕前,与大庆石化厂签订合同,在项目区种植了2800亩小麦复种秋白菜、500亩早大白土豆和1000亩大葱,与肇东金玉公司签定合同,种植7400亩高油玉米;与辽阳农科所和龙江红干椒协会签订合同,分别种植白云豆和红干椒各300亩。绥化市各项目区,今年分别与山东、河南和青冈等省内外客商签订粮食、瓜菜和中药材订单近百份,涉及农畜产品5大类60多个品种,总金额超亿元。通过发展订单农业,使项目区的农产品在年初就找到了销路,解除了农户的后顾之忧。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全省项目区已签订各类农副产品销售合同5800多份,总金额40多亿元。
四、重人才、靠科技,支撑结构调整
在项目区农业结构调整中,我们十分重视科技人才的作用,依靠科技进步,为项目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一)实施人才工程。一是坚持一个项目区挂靠一个大专院校,一个项目有一个专家指导和服务的原则,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实行项目建设全程指导和技术承包。目前,全省已与东北农大、省农科院和农业现代化研究所等十几家大专院校和科研部门建立了技术协作关系,聘请了全省各级各类专家和专业人才共230多人,参与农业综合开发的技术服务和承包。东北农大教授崔成焕受聘后,常年奔波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为全省三个积温带培育推广了10多个水稻优质高产品种。他指导的近200个农户共6000亩水稻,亩产平均达到800公斤以上,亩纯增收300多元。二是坚持项目区每个农户都有一个科学种植或科学养殖的“明白人”的原则,提高农民自身的科技素质。每年冬春季节,各级农业开发办配合农业科研部门定期深入项目区开展“科技之冬”和“科技之春”活动,进行系统的科技培训,经有关部门考试,为合格的农民颁发“绿色证书”,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
(二)实施良种工程。结构调整,良种先行,近年来我们在全省陆续建设了一批农作物良种和畜牧良种繁育基地。如优质水稻、高油高蛋白大豆、专用小麦、高油玉米、浅芽坑高淀粉马铃薯和特色蔬菜等良种基地;迪卡猪、西门塔尔和夏洛莱肉牛、绒山羊、美丽奴绵羊等畜牧良种繁育基地。
(三)实施科技示范推广工程。在全省项目区积极抓好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建设,大力推广普及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在项目区大力推广普及各种先进栽培技术,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又优化了农业品种结构。如安达市天泉镇项目区采用间、混、套、复等栽培技术,共种蔬菜3.3万亩,加上复种2.5万亩和5780亩棚室菜,蔬菜总收入达到9000万元,平均亩收入2520元,全镇人均蔬菜收入达到2700元,占人均收入的80%以上。兰西县兰荣项目区采用小麦与秋白菜复种技术,亩纯收入达580元以上。
五、夯基础、上设备,保证结构调整
农业结构调整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在农业综合开发中,更加注重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高项目区园林化、水利化和机械化装备水平。
(一)提高园林化水平,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在审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时,我们坚持项目区开发面积5%以上的面积要造林的原则,一般按300—600亩的方田设计,方田周围及路边普遍栽植3—4行3年龄以上的优质树种。1999年全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共完成中低产田改造261万亩,新造农田防护林13.5万亩,加上项目区原有林地,项目区林木覆盖率达到18.2%以上,比非项目区高出3.4个百分点,形成了项目区自身特有的小气候,对项目区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排灌结合,大力发展节水农业。黑龙江省东部三江平原低洼易涝,西部松嫩平原春旱严重。我们在农业综合开发中,坚持在三江平原走“排蓄结合、以稻治涝”的路子;在松嫩平原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共新上节水喷灌项目199个,喷灌面积近100万亩。
(三)提高机械化水平,为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创造条件。黑龙江省地多人少,如果没有农业机械化生产,就难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也难以把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在农业综合开发中,我们坚持加大农业机械设施的投入,12年来共投入农业机械资金1.27亿元,购置大中型农用拖拉机、联合收割机1.08万台套,各种配套农机具5.37万台套,项目区播种100%实现了机械化,中耕70%、收获85%实现机械化。全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从事种植业的劳力人数比开发前减少20.7万人,人均生产粮食比开发前增长30%以上。项目区30%的劳力开始从种植业向养殖业、加工业转移。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