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1世纪被称为信息时代、网络时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财政工作也将越来越广泛、越深入地运用计算机技术,使各项业务工作进一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高效化。默默走过了20年历程的财政系统计算机信息系统建设,正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为此我们走访了财政部计算中心杨方伟主任,并以这篇访谈作为本刊新世纪对财政工作信息化这一问题关注和宣传报道的开端。

记者:在1998年机构改革中,财政部和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两家计算中心合并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各项工作就走上了正轨。请您谈谈新千年计算机技术在财政工作中将肩负怎样的使命?
杨:对我们来说,进入2000年的确面临一个很好的机遇。一方面,财政改革不断深入,必然大大增加各项业务工作对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需求。诸如目前正在进行的预算改革,要求细化预算,必然需用计算机代替传统的手工操作来完成大量繁琐细致的工作并达到科学、精确、规范化;实行政府采购,自然要求利用便捷的网络技术实时发布招、投标公告并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政府采购的公开、公平和公正化。另一方面,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专业软件研究开发的不断完善,已经为计算机技术真正进入业务工作和成为业务工作的一部分提供了可能。计算中心作为财政部自己的计算机信息技术部门,最重要的工作任务和职能就是“服务、指导、管理”,这是1992年财政部发文明确提出的。当前,服务首先是服务财政各项改革和主体业务应用;指导首先要指导好系统建设规划和应用系统开发;管理首先要做好计算机网络的统一管理,充分发挥网络的综合使用效益。当然,财政计算机信息部门要想在整个财政工作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还离不开地方政府和各级财政部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记者:财政系统是较早运用计算机的部门之一,这些年来我们的计算机系统建设开展的总体情况如何?
杨:计算机技术进入财政系统已20年了。经过这20年的努力特别是1986年国务院批准《全国财政税务信息系统》建设项目以来,全国财政系统36个省区市已有31个省市建立了处级信息中心,全系统拥有近5万台微机、上千台服务器和中小型机、2万多台打印机和办公自动化设备,规模已相当可观;全系统拥有1000多人的信息工作队伍,其中70%为专业技术干部,正担负着全国财政系统的网络建设、信息服务和财政业务应用系统的开发工作。目前已开发出了大小500余种专业软件,建立起很多优秀的业务软件应用系统,在大部分省市建立了稳定可靠的局域网和广域网络,为财政业务工作做出了贡献。
记者:90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迅猛,地方财政计算机信息部门都做了哪些工作?
杨:近几年来各地方财政信息中心围绕服务财政业务,在网络建设、办公自动化应用、财政业务应用软件开发、信息数据库建设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在省、市、县三级计算机局域网和广域网建设中,山东、北京、上海、黑龙江、辽宁、深圳、四川、河北、山西等省市建成了三级或二级局域网和广域网。河北、山西、江西、重庆等省市的广域网正在建设当中。山东省的广域网已覆盖了省、市、县三级136个局域网,并已开始向乡镇延伸。淄博市作为试点单位实现了财、税、国库的横向联网,并建立了市、县、乡三级信息网络。地方财政信息部门的工作奠定了全国计算机网络建设的基础;在办公自动化应用方面,1997年后,辽宁、山东、重庆、北京等省市建成了各有特色的办公自动化系统。辽宁等省市基本实现了省厅办公的无纸化,在公文起草、审批、流转和信息查询等方面广泛运用计算机技术,提高了干部的计算机网络应用水平;在财政业务应用软件开发方面,上海、江苏、河北、安徽、陕西、四川、黑龙江、浙江、福建等省市先后围绕预算指标管理、预算外资金管理、社会保障及各项基金管理、工资集中发放、农业税征收、粮食收储企业财务管理等财政主体业务应用开发出一批很好的应用软件,并开始发挥管理效益;在信息工作方面,安徽、重庆、吉林等省市不仅在网上提供了每天更新的财政金融动态信息,而且做出了地方特色,受到各方面的欢迎。
记者:过去的工作对新世纪财政计算机系统建设有些什么启示?
杨:过去若干年的工作告诉我们:计算机网络建设必须要依赖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信息交流,依赖于提供的动态信息的质量,依赖于财政业务数据的快速传输,依赖于广大财政系统干部使用计算机网络水平的日益提高;应用软件开发必须要服务于财政工作的主体业务,特别是在财政核心业务中的应用;信息系统的建设必须要与财政业务需求和应用水平相适应;信息中心的发展和自身建设必须要首先树立服务财政改革大方向的指导思想;信息系统的建设必须要有相对稳定的机构和技术骨干作保障,必须要争取领导的支持和重视。回顾这些年,只要我们的工作服务于财政的主体业务、服务于财政各项改革,信息工作就会受到重视,就会得到加强,就能做出成绩。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硬件设备性能价格比的日益提高,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日益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当前财政系统的各项改革工作,特别是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对计算机信息技术提出了新的需求,是我们面临的最好机遇。
记者:财政部领导多次强调,要尽快使计算机技术进入财政主体业务、核心业务。请你谈谈计算机应用目前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
杨:应当说当前财政系统计算机应用的“纲”应当是“预算管理和资金拨付”,抓住了这个纲,做到纲举目张,就能带动其它财政业务进入信息网络。当前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是早编细编预算,强化预算约束,加强监督管理。中央财政正在进行部门预算改革。部计算中心已配合预算司开发了2000年部门预算编制软件,为部内主要业务司局开发了预算联网审核软件和2000年正式预算编制软件。下一步将要进行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将对计算机应用提出更高的要求。
记者:2000年是计算机网络技术进入财政主体业务关键的一年,也可以说是财政工作走向信息化的重要年度,财政计算机信息部门对新一年的工作做了怎样的安排?
杨:2000年我们具体要做4件事。第一就是全国财政系统广域网建设。年内全面开通部机关到各省市厅局的广域网,争取有35%的省市建成本省的三级广域信息网,35%的省市建成省、市两级广域信息网络;全面开通电子邮件系统,实现部机关各司局到省(市)厅(局)业务处室上下对口的信息交流;统一各级计算机网络的进出口、强化网络运行的集中管理、切实做好安全保密工作。第二是要在软件评优的基础上,集中力量、联合开发、共同推广预算编制、指标管理、政府采购、工资集中发放等一批能在近期推广使用的适合财政改革的核心业务应用系统,推进各级信息网络进入财政核心业务;针对社会保障、粮食风险基金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开发、推广一批适合各地使用的财政业务应用系统;推动政府采购信息系统建设;配合全国1200万财务会计人员普查和建库工作建立全国财会人员数据库和信息网络。第三是扩大办公自动化软件的推广范围,进一步提高网络应用水平。第四是做好信息服务工作,提高动态信息的质量。去年11月的工作会议提出讨论了全系统的电子邮件及信息交换制度,有了制度还要下功夫提高每日动态财经信息的质量和档次,建好法规库、资料库、文件库,进一步丰富网络上的信息资源,提供准确、快捷的信息服务。
记者:您曾一度在美国访问和工作,也考察过一些发达国家的信息和计算机应用问题,能否结合我国财政系统信息和计算机应用现状,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杨:在信息和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方面,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比较大。美国和一些发达国家的政府部门包括财政部门都非常重视信息技术应用,办公及核心业务早已实现计算机网络化。他们积累了不少经验,现在已经做得比较完善和规范化了。财政部门与相关部门的业务往来都在计算机网络上进行,既高效准确,又规范透明。结合我国财政信息系统现状和财政改革日益深入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的要求,我们的确很有必要吸取国外的经验,借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用的财政部门计算机处理模式,制订我们自己的应用目标,快速提高应用水平,逐步走向国际通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