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又一个丰富的思想宝库。其财经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经济的根本指导思想。认真学习邓小平财经理论,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振兴财政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财政工作要有全局观念,要为经济建设服务。邓小平同志早在50年代谈到财政工作时就指出:“照顾全局,从实际出发,这两个观点缺一不可。”“财政工作的全局观点是什么呢?财政部门是集中体现国家政策的一个部门,和其他工作一样,它必须服从总路线,保证党的总路线、总任务的实现。”“财政问题从来就是全局问题”,“如果把局部、地方、因地制宜作主导,那就要犯原则错误。一定要以中央、全体、集中统一作主导……。如果两者发生矛盾,地方应服从中央,局部应服从全体,因地制宜应服从集中统一。”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就决定了经济建设是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经济决定财政,财政是经济的综合反映。财政部门树立全局观念,一是要把财政放在经济全局中去考虑,始终关注全局,准确把握经济形势,为经济建设服务,必须始终把振兴财政的立足点放在振兴经济上,牢固树立振兴财政必须首先振兴经济的思想。二是要正确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局部与全局,因地制宜与集中统一的关系。三是在考虑全局的前提下,又要从实际出发,多了解实际情况,多做调查研究,以利于把问题分析得透彻全面,防止和克服单纯财政观点。
(二)财政工作必须建立在经常的、稳固的、可靠的基础之上。邓小平同志在他的大量论著中,一贯强调和关注国家财政的稳固问题。1954年,小平同志就指出:“要把国家财政放在经常的,稳固的,可靠的基础上”。今天看来,仍有着非常深刻的含义:首先,稳固、可靠的财政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需要。一旦出现问题时,不至于“束手无策”,陷入困境,也就是说“立国的政策应放在有力量应付外侮和应付万一”上,在发生严重灾荒,或者其他意外事故时,也不至于陷入被动的境地。其次,稳固、可靠的财政是加快经济建设的需要。财政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要加快国民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动员、积聚全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资源,为增强国家的经济技术实力和综合国力而长期奋斗。财政的基本职能就是为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为社会的进步与稳定,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与之适应的公共投资环境或社会外部条件。由此可见,如果没有一个稳固、可靠的财政,是难以搞好经济建设的。第三,稳固、可靠的财政,是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需要。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政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必须要有与国家宏观调控相适应、相匹配的政府财力,特别是政府的财力后盾。因此,财政工作一定要积极主动,克服被动,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做到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确保政府职能的履行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三)财政工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财政部门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综合部门和宏观调控部门,财政分配行为对国民经济全局有着重大影响。邓小平同志强调“经济工作要按经济规律办事,不能弄虚作假,不能空喊口号,要有一套科学的办法”。主张生产建设、行政设施、人民生活的改善,都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实行“钱多多出,钱少少出”的原则,搞好量入为出和量出为入相配合,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量力而行和尽力而为相统一,量入为出和量出为入相统一。振兴财政是一项宏大的工程,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很多。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实际出发,绝不能只讲应该怎么办而不考虑现实可行性。同时作为财政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财政统计工作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因为“数字中有政策,决定数字就是决定政策”。“数目字内包括轻重缓急,哪个项目该办,哪个项目不该办,这是一个政治性的问题”。财政统计工作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才能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真实、完整、准确的依据。
(四)财政工作必须坚持增收节支,树立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思想。对此,邓小平同志指出:“一是增加收入,二是节约支出。收入方面凡应收者都应收足,支出方面凡应节约者都应节约。”在谈到增收的时候,他进一步指出:“在税收方面,坚持不多收也不少收的政策。凡属不合理者,应主动调整;凡属合理者,必须坚决征收,并与逃漏现象作斗争,以保证税收任务的完成。”在谈到节支的时候,他进一步强调:“尽可能地减少一切机关的非生产性支出,履行节约,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在国家机关经费方面,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仍然是机构大、层次多、冗员多,有些部门或单位的经费开支还有铺张浪费现象。因此,切实地实行精减机构,适当地减少编制人员,以便提高工作效率,紧缩行政经费的开支,还是各级人事部门和财政部门应注意解决的一个问题。”因为“我们的国家还是一个贫困的国家,落后的国家,要把这么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建设成社会主义的先进的工业国家,需要长期的、刻苦的努力。这就是说,需要有勤俭建国的本领。”今天,重温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谆谆教诲,对我们振兴和发展财政事业,保证国家经济建设和公共支出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财政分配要注意调节经济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合理负担问题。财政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问题。邓小平同志非常重视用财税政策调整经济利益关系和处理财政合理负担问题,并把财税杠杆作为解决政治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他认为,财税手段包括征税和上缴利润,这是调节经济利益关系,实现共同富裕的手段。社会主义有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公有制占主体,二是共同富裕。“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税利,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同时,他还认为,应该坚持合理负担的原则,否则就会于国计民生不利。在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的规模是一定的,财政收入过多,企业和居民收入相应地要减少,这就要影响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处理财政负担问题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应根据经济情况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财政负担。
为了做好跨世纪的财政工作,我们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牢固树立经济决定财政的理财观念,大力扶持经济发展,千方百计培植财源,促进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不断改革和完善财政体制,健全财政职能;优化支出结构,保障重点支出;加强财政监督,提高财政管理的整体水平,努力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和促进财政收支的良性循环、振兴财政的目标,为逐步建立稳固、平衡的财政而努力。
(作者系甘肃省财政厅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