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部大部分属于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落后,制约着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长期以来,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主要由地方财政负担,各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差别使得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形成的一种新制度,特别是国家财政收入通过转移支付使其成为西部欠发达地区政府的收入主要来源,其中,对教育经费中的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增加更是急在眉睫。
通过近些年的努力,我国的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特别是通过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文盲的“两基”工作,我国西部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8%,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西部农村小学、初中的辍学现象仍然存在,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还不巩固。特别是在西部的一些偏远地区,由于居住分散,为了让学生能够上学,形成了学校布点多、规模小、办学质量不高的局面。这些问题存在的共同原因仍然是由于经济发展的落后,使得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所致。西部农村基础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解决要标本兼治,其根本是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问题。
1.财政开支逐步均等化。由于我国欠发达地区较多,贫困面比较大,国家的财力有限,通过国家财政解决的问题很多,均等化只能逐步推进。尤其全国均等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初始阶段,国防费用、行政经费、教育经费等达到全国均等化;第二阶段,科技、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开支达到全国均等化;第三阶段,全部公共开支达到全国均等化。我国目前正处在初始阶段,教育经费全国均等化的程度还较差。所以,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同时,要逐步做到对科技、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开支的全国均等化,最终要达到全部公共开支的全国均等化。
国家对西部基础教育投入的倾斜,也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根据问题的轻重缓急,区别对待。首先,要向西部的农村基础教育倾斜;其次,要满足西部义务教育的基本需要。同时,要大力支持西部的学前、高中、大学、职业教育等非义务教育的发展。只有认识国家财政开支逐步均等化的规律和分清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在不同阶段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推进转移支付工作。
2.逐步建立西部义务教育由国家政府投资,省(区)政府配套协调,市(州、盟)、县政府实施管理的办学体制。即国家财政按全国教育投资的中等水平确定对西部义务教育投资的基数,然后随着国家财力的增长逐年同步增长,省(区)财政一如既往地重视对教育的投入,县政府的工作重点是实施管理。国家财政对西部义务教育的投入是一个基本保障,或者是一个达到全国中等水平的投入。但是,并不排除地方政府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投入。国家要从宏观上建立鼓励地方政府对教育投入的机制,还要积极引导向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逐步形成国家和地方一起努力办好教育的良好局面。
3.国家财政对西部义务教育投资基数的确定要考虑两个基本因素:一是教师的工资要达到全国中等水平;二是要满足现代教育发展中硬件设备的基本要求。就目前来看,全国教师的基本工资差别不是很大。但是,不同地区经济条件的差别或不同学校管理的不同,教师的实际收入是有差别的。如果国家财政的投入把教师的工资收入锁定在全国中等水平,不同地区或不同学校的差别就是有限的了。目前,需要国家财政加大投入的是要满足现代教育发展中硬件设备的基本要求。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学校,现代教育发展所需硬件设备的情况如何关系很大。现代教育设备的投入还有投资大、更新快、日常维护费用高等特点,并非一次性投入就能一劳永逸。对此要有足够的认识和充分的思想准备,满足西部现代教育发展中硬件设备购置、维护和更新的基本需要。
责任编辑 孙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