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省紧紧抓住国家重点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机遇,强化财政支持措施,以突出支持实施小麦高产攻关和水稻产业提升行动(以下简称“两大行动”)为抓手,探索建立财政支持粮食发展新机制,推动粮食生产不断迈上新台阶,走出了一条以财政支持为引导、以科技服务为支撑的财政支持粮食发展新路。
一、明确财政支持粮食发展的思路和重点
安徽是全国粮食主产省,水稻和小麦是主导粮食品种,常年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省粮食总播种面积和产量的70%和80%,由于技术转化率低等原因,多年来,小麦单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水稻产业优势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针对这一实际,省财政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按照“依靠科技,主攻单产,改善品质,提升效益”的思路,把支持实施“两大行动”作为提升全省粮食生产水平的工作重点。一是围绕单产增长促提升,以支持良种良法配套和技术服务为重点,着力提高单产水平,为总产增长打牢基础,为效益增加提供支撑,为结构调整创造空间。二是围绕政策落实促提升,全面落实惠农政策,积极出台配套扶持措施,探索粮食直补、良种补贴有效途径,调动农民积极性与促进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提高惠农政策落实水平。三是围绕市场需求促提升,借助毗邻长三角的区位优势,支持粮食品种结构调整,鼓励发展订单生产,推动粮食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增强粮食市场竞争力。四是围绕农民增收促提升,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支持各类组织开展专业化服务,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五是围绕科技服务促提升,明确粮食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支持粮食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集成推广应用,扩大关键技术覆盖面,提高关键技术到位率。
二、不断创新财政支持粮食发展投入机制
(一)加强政策支持体系建设。一是增加专项投入。省财政将“两大行动”纳入预算,每年专项安排1000万元支持“两大行动”的组织体系建设和科技资源整合;每年专项安排4900万元给予“两大行动”核心示范区农户良种良法配套补贴,推动优良品种和关键技术落实。二是认真落实对农民直接补贴政策。2007年,全省累计发放补贴农民资金71.7亿元,同比增长62.9%,人均增收173元,户均增收631元。三是完善良种补贴办法。选择部分县开展水稻良种补贴与主导品种挂钩试点,在中央财政水稻良种补贴方式不变、资金足额到位的前提下,省财政另外安排资金,对种植优质水稻品种的农户每亩增加补贴5元,促进良种补贴政策落实与产业发展相衔接。
(二)推动科技资源有效整合。坚持走科技兴粮之路,着力支持现有关键技术的集成推广,提高粮食生产技术到位率。小麦生产重点支持优质高产良种、测土配方施肥等4项关键技术,水稻生产重点支持旱育秧、轻简栽培等6项关键技术的集成推广应用。为推动技术落实,省财政安排专项经费,支持建立了63个“三情”(苗情、墒情和病虫情)监测点,对小麦、水稻生产进行全程动态监控,为生产指导提供科学依据。积极支持开展测土配方肥效试验、病虫害防效试验、免耕栽培试验、超高产栽培技术试验、新播种机具试验等,对小麦良种补贴中标企业所供良种实行省级统一田间种植鉴定,为粮食生产提供技术保障。安排专项经费用于省级农业专家对口联系帮扶种粮大户。加大病虫害防治和旱涝灾后补改种投入,支持农业减灾生产。
(三)支持核心示范区建设,加强示范引导。一是突出抓好大片、大县和大户建设。大力支持构建粮食生产示范体系,全省建立了1100万亩覆盖到村的粮食高产示范区,形成了县、乡、村成系统的示范网络,让农民真正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做得到。重点支持10个小麦大县和15个水稻大县,推动粮食产业升级。9个县(市、区)跨入全国小麦高产县(市)行列。通过引导土地流转,积极扶持种粮大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全省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达7953户,经营土地规模161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2.6%,年产粮食占全省粮食总产的3.1%。二是积极探索政策落实新途径。2007年,省财政支持霍邱、天长、凤台等3县(市)开展水稻良种补贴与主导品种挂钩试点工作,在推行补贴资金一卡通发放方式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确定补贴品种、招标确定供种企业、规范开展供种到户、及时兑现补贴资金等程序,有效改变水稻生产上品种多乱杂的局面,提高水稻品种优质率,促进稻农增产增收。
(四)推动项目资源整合,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加强协调配合,积极整合支农项目资源,优化支农项目布局,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测土配方施肥、农机补贴、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粮食丰产工程等项目有机融于“两大行动”。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积极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稻米协会等,提高粮食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大力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省财政每年安排6000多万元,支持实施农业产业化“121强龙工程”,重点扶持粮油、畜牧加工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增加测土配方施肥、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民办公助项目和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投入,与其他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协调联动,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五)强化项目和资金监督管理。一是注重发挥财政的综合协调功能。省政府成立了“两大行动”专家组,省财政厅作为成员单位,积极参与专家组各项活动,密切与各有关部门协作,发挥财政综合协调作用,推动“两大行动”各项措施的落实。2007年,省财政厅积极协调省农委和省政府采购中心,及时完成了小麦良种补贴省级采购任务,采购良种1.08亿公斤,为项目区农民节约成本1000万元。二是健全制度,加强对项目实施和资金运行的监督管理。加强良种补贴资金管理制度建设,强化项目资金的跟踪监管。“两大行动”专项资金的投向由专家组集体研究决定,确保资金使用符合产业发展方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六)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制定“两大行动”考核奖励办法,强化激励措施。省财政安排资金对“两大行动”先进单位实行以奖代补,对种粮大户标兵每户奖励一台大型拖拉机,调动基层政府和种粮大户的生产积极性,营造良好的重农重粮氛围。
两年来,由于主攻方向明确,方法措施有效,支持保障有力,全省粮食生产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粮食单产实现了新突破。2007年,全省小麦亩产320公斤,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水稻亩产410公斤,分别比2005年增长25%和6.8%。二是粮食质量达到了新水平。2007年,小麦优质率61.3%,水稻优质率68%,分别比2005年提高21.1%和17.5%。三是粮食总产跨上了新台阶。全省粮食产量连续两年创历史最好水平,2006年572亿斤,2007年580亿斤。总产的持续增长,进一步巩固了安徽省产粮大省的地位,也为农业结构调整拓展了空间,为年调出100亿斤粮食提供了保障。粮食增长还带动了养殖业发展,2007年养殖业占农业比重达42.9%,实现了粮食生产与特色农产品生产、畜牧业加速发展的多嬴。四是粮食生产步入了新阶段。全省以粮食为原料的加工业快速发展,粮食产业园区方兴未艾。粮食生产不仅满足了食用需求,保障了粮食安全,还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增收。两年来,因粮食增产全省农民人均增收170元,2007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1000亿元,粮食生产步入了良性发展的新阶段。五是机制不断创新,财政支农迈出了新步伐。各级财政强化服务“三农”意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狠抓支持粮食发展政策措施的落实,工作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优化了农业财政工作的外部环境,树立了财政部门的良好形象。
责任编辑 常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