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14 作者:朱明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
[大]
[中]
[小]
摘要:
近年来全球粮食价格飞速上涨,主要粮食价格自2005年来已上涨80%。2007年国际市场小麦、玉米、大豆、大米平均价格同比分别上升58.2%、44.4%、45.9%和6.2%,所有大宗粮食品种都创下了10年新高,进入2008年,世界粮食市场仍然涨势不止,仅今年头两个月,世界粮食价格就上涨了9%,大米价格达到19年来最高,小麦价格创下28年来最高。
尽管此次世界范围的粮价上涨有许多偶然因素和政策因素,如气候异常、美元贬值、投机炒作、限制出口、囤积居奇等,但从根本上说,则是人们过分追求经济增长、长期忽视农业生产、对自然资源滥用无度造成的恶果。随着各国人民对肉类、乳品等蛋白质需求提高和燃料乙醇需求提高,世界粮食供不应求的局面将长期存在。
一、未来几年国际粮价难以大幅回落,世界将进入高粮价时代
近几年,世界经济总体上保持了较快增长态势,较快的经济增速一方面使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升级,带动粮食(主要是饲料用粮)消费的增加;另一方面,也支撑能源高价位运行,带动玉米、大豆等可作为生物能源原材料的粮食作物消费的增加,这两方面都会增加粮食的需求,使得粮价上升。大量增加的工业需求打破了全球以往的粮食平衡体系,使得粮食供给形势更趋严峻...
近年来全球粮食价格飞速上涨,主要粮食价格自2005年来已上涨80%。2007年国际市场小麦、玉米、大豆、大米平均价格同比分别上升58.2%、44.4%、45.9%和6.2%,所有大宗粮食品种都创下了10年新高,进入2008年,世界粮食市场仍然涨势不止,仅今年头两个月,世界粮食价格就上涨了9%,大米价格达到19年来最高,小麦价格创下28年来最高。
尽管此次世界范围的粮价上涨有许多偶然因素和政策因素,如气候异常、美元贬值、投机炒作、限制出口、囤积居奇等,但从根本上说,则是人们过分追求经济增长、长期忽视农业生产、对自然资源滥用无度造成的恶果。随着各国人民对肉类、乳品等蛋白质需求提高和燃料乙醇需求提高,世界粮食供不应求的局面将长期存在。
一、未来几年国际粮价难以大幅回落,世界将进入高粮价时代
近几年,世界经济总体上保持了较快增长态势,较快的经济增速一方面使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升级,带动粮食(主要是饲料用粮)消费的增加;另一方面,也支撑能源高价位运行,带动玉米、大豆等可作为生物能源原材料的粮食作物消费的增加,这两方面都会增加粮食的需求,使得粮价上升。大量增加的工业需求打破了全球以往的粮食平衡体系,使得粮食供给形势更趋严峻。
(一)国际粮食供需矛盾将呈现长期化趋势。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近些年全球气候异常,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许多国家的粮食减产严重。世界谷物种植面积、产量、消费量以及库存数据显示,1998—2007年大多数年份全球粮食总供给不能满足总需求。在耕地面积变化很小、气候异常和成本增加的情况下,粮食产量的增长难以满足需求增长,粮食库存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07年全球粮食库存降到20多年来的最低点。美国农业部报告显示,2008年美国玉米播种面积为8604万英亩,比2007年同期减少8.08%。全年世界大豆总产预测为2.2159亿吨,同期消费预测为2.3520亿吨,供不应求。国际粮食市场因供给缺口扩大,使供需矛盾呈现长期化趋势。因此,粮食价格将可能在一个更高的价格区间内维持箱体波动。
(二)生物燃料的开发和生产将消耗大量粮食,长期支撑世界粮价上涨。2007年12月19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新能源法案,鼓励大规模生产生物能源,以满足本国能源需求。美国新能源法案规定,到2012年生物柴油掺混量要求达到10亿加仑;到2015年乙醇玉米掺混量将增至150亿加仑;到2022年生物燃料掺混量将增至360亿加仑。美国新能源政策预示着到2015年美国必须使用近56亿蒲式耳玉米来生产150亿加仑乙醇,比2006/2007年度乙醇行业的玉米用量21亿蒲式耳激增260%。美国大规模生产燃料乙醇导致国际玉米价格暴涨,而其使用豆油生产生物柴油则直接提升了国际市场豆油的价格;印尼和马来西亚去年开始大量利用棕榈油生产生物柴油造成去年棕榈油价格大幅飙升;墨西哥等国利用甘蔗生产燃料乙醇,造成国际食糖价格暴涨。生物能源的大规模使用将从长期上改变国际粮食市场固有的价格波动周期,长期支持粮食价格上涨;如果粮价下跌,会刺激更多的粮食用于制造生物燃料,从而增加需求,促使粮价回升。
(三)世界粮食库存严重偏低的状况短期内不会有大的改变。由于粮食价格上涨,许多国家释放储备粮以获取暴利,这是导致全球粮食储备降到历史最低点的根本原因,而粮食库存的降低又进一步加大了人们对粮食供应紧张的担忧,刺激粮价的进一步上涨。目前世界粮食储备已降至30年来的最低点,只够维持53天,远低于去年初169天的水平;全球大米库存约为7500万吨,是2000年库存的一半;全世界小麦库存量已经达到30年来最低。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计,尽管2008年世界谷物产量将创纪录地达到21.01亿吨,但是预计库存仍然将降至1983年以来的新低,仅为4.2亿吨。
(四)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将维持高位运行。粮食生产需要消费大量的化肥、石油等物资,而近几年的能源与金属等原材料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相关生产资料的物价水平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扬,造成粮食生产的成本居高不下,导致了粮食价格的上涨。而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能源、金属和其他商品价格处于高位运行的可能性较大,这将会支撑粮食价格高位运行。
二、国际粮价上涨对我国影响有限,短期粮价大幅上涨可能性较小
尽管目前国际市场粮价大幅上涨,但对国内的直接影响有限,因为中国粮食自给率已经达到95%,进口依存度很低;而且我国粮食生产稳定,储备充裕,粮食安全问题基本有保证,加上政府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完善、限制粮食出口政策逐步发挥作用,短期内我国粮价大幅上涨的基础不存在,而会保持相对平稳的走势。
(一)我国是谷物净出口国,国际粮价上涨对我国影响有限。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国内部分粮食品种价格影响较大,但对粮食整体价格影响有限。近年来,除大豆以外我国谷物进口量减少,出口量增加,成为谷物净出口国,我国谷物类粮食自2000年以来的8年中,只有2004年存在净进口,其他年份我国粮食贸易均是顺差,自给率超过100%。目前,我国有些城市的大米消费量还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保证本国的大米供应绰绰有余。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2008年1月份国际市场小麦、玉米、大豆、大米价格分别同比上升98.2%、24.6%、79.1%、20.2%,而同期的国内粮价仅仅上涨了5.7%。不过,我国还是农产品进口国,2007年农产品贸易赤字大约50亿美元,进口的农产品主要集中在大豆等少数几个品种上,国际市场粮价的风吹草动必然也会影响到国内相关农产品价格。如我国大豆进口依存度较高,国内大豆消费需求近70%需要依靠进口来满足,国际大豆价格几乎完全主导了国内大豆价格走势,去年进口大豆单价上涨了40%,国内食用油价格就上涨了大约30%。
(二)我国粮食生产稳定,储备充裕。与全球粮食产量下降和储备减少相比,我国连续4年粮食丰收,2007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0150万吨。今年无论从播种面积还是从苗情看,只要不发生大的自然灾害,基本能保持粮食生产的稳定。与粮食增产相适应,我国目前的粮食储备占当年粮食消费总量的比例已超过了35%,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17%—18%的粮食安全线1倍以上。我国现有1.5亿吨到2亿吨的储备粮,库存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多1倍。自1980年至今,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在300公斤至400公斤之间浮动,已经超过国际公认的248公斤的最低安全标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划下18亿亩耕地的红线,就是向世界表明中国将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13亿人口的粮食问题。
(三)国家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和完善。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市场粮价和价格总水平,今年2月8日国家公布了2008年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近日再次提高,两次累计稻谷最低收购价提高9%—10%,小麦最低收购价格提高4%—7%。新一届政府成立后,又采取了10项扶持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在今年中央财政安排“三农”支出达到562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7亿元的基础上,再增加农业投入252.5亿元,直接补贴给农民,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目前补贴政策已经得到了有力执行,截至3月末,年初安排的739亿元投资已经下达80%以上。
(四)限制粮食出口政策有利于增加国内供应。近年来我国出口了过多的粮食,打破了国内市场上粮食供求的平衡,这既有企业的因素,也有政策导向等方面的因素。2007年1—11月我国谷物出口总量为915万吨,而进口谷物总量为145万吨,11个月间净出口谷物770万吨。由于国内粮食价格过快上涨,国家采取控制粮食出口、临时价格干预等宏观调控措施,有利于稳定国内价格预期。继2007年12月20日取消粮食及其制粉出口退税后,2008年对小麦、玉米、稻谷、大米、大豆等粮食和制粉等征收出口暂定关税,税率在5%—25%不等,并对小麦粉、玉米粉、大米粉等粮食制粉实行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
三、未来较长时期我国粮食价格将会维持震荡上升态势
尽管短期内我国粮食价格大幅上涨的可能性较小,但由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造成粮食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和生产成本上升,目前我国粮食供求关系出现转折性变化,正由过去的供求总量基本平衡向供求总量偏紧、品种结构矛盾日益突出转变。从未来较长时期看,这些因素都不可能根本逆转,从而未来几年我国粮食价格总体上将会维持震荡上升态势。
(一)粮食生产成本上升。粮食生产成本包括农资成本、人工成本及土地成本,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用地需求迅速增长及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工业用地价格大幅上升,带动农村土地价格加速上涨;同时,种粮比较效益下降导致种粮机会成本增加,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非农就业,家庭用工折价和农业雇工费用上升,由此导致人工成本大幅上升。此外,目前一些农业生产所需的农资价格不断上涨,以一亩地计算,这些基本生产物资的价格普遍上涨了50%以上,部分还超过一倍,农民收获100斤粮食付出的成本已经超过200元以上,而绝大部分地区的粮食收购价格还不足100元,这样的情况下谁还愿意种田?粮食生产成本的上升抵消了粮价上涨以及惠农政策的好处,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
(二)饲料粮问题凸显。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及城乡居民收入明显提高,我国居民粮食消费需求出现较大的结构性变化,主要表现为食用油、肉禽蛋奶和精加工食品消费需求迅速增长,由此导致生产食用油的油料作物和生产肉禽蛋奶的饲料粮需求大幅增加。由于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主要为大豆和玉米,这一变化直接导致大豆和玉米消费需求大幅增长。2007/2008年度,玉米消费需求较上年度增长3.6%,大豆消费需求较上年度增长5.7%,而稻谷的消费需求则出现下降。
(三)弃田不耕现象普遍。近年来,很多农村青壮劳动力都纷纷进城从事建筑业和第三产业,家中几乎就是妇女和老幼守望,不少农村已经变成“空心村”、“留守村”,很多农民甚至根本不种田,在种田的买米吃的情况下,粮价怎么能不贵?工业化和城镇化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已经逐渐凸现出来。
(四)耕地侵占严重。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挤占了大量耕地,不少乡镇地区大搞工业园和各种各样的经济园建设,有的近郊沿公路两边都搞房产楼盘开发,造成粮食耕种面积大大减少。2003—2006年,我国减少耕地6009.15万亩,年均减少耕地1000万亩以上。按目前趋势,中央划定的18亿亩耕地红线很快就可能被突破,到2020年,耕地缺口将达到1亿亩以上。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粮食生产的持续增长。
(五)生物燃料对粮食的需求规模将会扩大。尽管从玉米获取乙醇的成本高于汽油生产成本,如果没有财政补贴,目前的油价上涨难以消化成本。但是,如果石油价格继续较大幅度上升,燃料乙醇的生产或许会变得有利可图,对玉米等的加工需求也会随之扩张。去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促进玉米深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决定将玉米深加工规模控制在玉米需求总量的26%,以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即使不突破这一限制性指标,对玉米的需求规模也将远远超过目前。
责任编辑 陈素娥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