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来,随着政府支农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农村消费状况得到改善,消费水平逐步提高。但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仍然较低。农村有效需求不足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内需的扩大。笔者对影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剖析,并据此提出扩大农村居民消费的有效财政政策。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现状
1.农村居民消费增速较慢。1978—2005年,农民的人均消费支出由138元增加到2531元,增长了18.34倍,而同期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由405元增加到了9393元,实际增长23.19倍。同时,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在人均消费绝对数上相去甚远,2005年两者相差3.71倍。
2.城镇与农村消费在居民总消费中的比重呈现城涨乡消的状况。在我国最终消费率持续下降的情况下,农村居民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由1978年的62.1%下降到2005年的26.8%,而城镇居民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则由1978年的37.9%上升到2005年的73.2%。
3.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2005年,东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720.28元,西部地区为2378.91元,仅占东部地区的一半左右。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其收入相差一半,东西部地区的人均消费却仅相差40%左右,说明与东部地区相比,西...
近年来,随着政府支农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农村消费状况得到改善,消费水平逐步提高。但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仍然较低。农村有效需求不足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内需的扩大。笔者对影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剖析,并据此提出扩大农村居民消费的有效财政政策。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现状
1.农村居民消费增速较慢。1978—2005年,农民的人均消费支出由138元增加到2531元,增长了18.34倍,而同期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由405元增加到了9393元,实际增长23.19倍。同时,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在人均消费绝对数上相去甚远,2005年两者相差3.71倍。
2.城镇与农村消费在居民总消费中的比重呈现城涨乡消的状况。在我国最终消费率持续下降的情况下,农村居民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由1978年的62.1%下降到2005年的26.8%,而城镇居民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则由1978年的37.9%上升到2005年的73.2%。
3.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2005年,东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720.28元,西部地区为2378.91元,仅占东部地区的一半左右。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其收入相差一半,东西部地区的人均消费却仅相差40%左右,说明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具有较高的消费倾向。
4.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但总体层次不高。一是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呈逐年下降趋势,由1990年的58.8%下降到2005年的45.5%。二是居住消费在农民消费中所占比重增加,由1990年的101.37元增加到2005年的370.16元,成为农民生活中的第二大消费项目。三是文教、交通、医疗的消费比重呈上升趋势。农村居民文教娱乐消费人均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由1990年的5.37%提高到2005年的11.56%;交通通讯消费人均支出由1990年的8.42元增加到2005年的244.98元,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由1990年的1.44%提高到2005年的9.59%;医疗保健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由1990年的3.25%提高到2005年的6.58%。由此可见,我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在逐年提高,消费结构正走向多元化。但同时2004年城乡居民的支出结构对比数据显示,农村居民只有食品支出和住房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例大于城镇居民,分别为47.23%和14.84%,其余的衣着、医疗保健、文教娱乐、装饰设备等项目的消费支出比例均小于城镇居民,说明农村居民消费层次还较低,重点仍放在吃住的消费上。制约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
主要因素
1.农民收入较低,收入增长缓慢。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根本变量。目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不旺的根本原因是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偏低,结果导致了其消费能力的弱化与消费率的下降。2006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587元,仅相当于城镇居民的1/3左右。同时,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长期滞后于城镇居民。1990—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了5.23倍,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了7.79倍。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直接制约了农民的消费能力。由于农民人均纯收入有一部分是实物收入,也影响到农民生活消费支出的增长。
2.农村居民面临的风险与不确定性明显大于城镇居民。一是农村居民的收入具有不确定性。农业受气候的影响较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比较弱,农业灾害频发造成农民收入不稳定。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使得农产品经常处于买方市场状态。此外,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农民在农忙时务农,农闲时外出打工所挣得的收入很不稳定,具有暂时收入的特征。因此,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的收入具有不确定性。二是农村居民的支出具有不确定性。由于农民具有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的双重身份,因此,其消费也自然分为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生产性消费与购买生活资料的生活性消费。在农民收入既定的情况下,上述消费存在着此消彼长的状况。近年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价格的持续上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民的生活性消费。同时,由于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上学难、治病难、养老难仍是普遍现象,从而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支出预期,降低了农民的即期消费支出。
3.大多数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消费环境有待提高。一方面,农村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虽然得到进一步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地方电压不稳、电视信号不好,或是电价偏高,降低了农民购买电视的预期;在农村约有60%的地方还没通上自来水,限制了洗衣机使用;交通通讯条件差、产品维修不便、售后服务跟不上也使部分农村居民放弃了购买计划。另一方面,目前农村流通体制尚不健全,农村市场规模小、服务质量较差、商品档次较低、假冒伪劣产品较多,挫伤了农民的消费积极性。
扩大农村居民消费的财政政策建议
财政政策的取向与具体选择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从长期来看,应当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根本指导思想,注重宏观经济的外部环境的建设,给农村居民创造安全放心、诚实信用、公平交易、民主法制、安定有序、可持续的和谐消费环境。从近期来看,应按照统筹城乡区域和谐发展的要求,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增加农民消费在居民消费中的份额。
1.增加农民收入。随着国际市场的变化,农产品价格上升的空间已经不大,要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寻找新的增长点。因此,各级财政部门要积极支持改善农业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农业,鼓励农民发展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采取各种优惠的财税政策,鼓励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组织及社会资本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的金融机构,增加农村信贷的有效供给,为农民发展生产、自主创业等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支持建立农业保险制度,尽可能降低因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通过发展县域经济,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进一步加大财政扶贫开发力度;支持加强农民工管理工作,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检查和处罚力度,保障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2.支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稳定居民支出预期。目前我国居民预期的不确定性主要是制度变迁因素引起的,只有尽快使教育、医疗、养老、劳保等方面的改革具体化、明晰化、制度化、规范化,让居民切实了解到改革后的各项支出中政府、社会保障机构、单位和个人各自承担多大的比重,才能使农民对未来各项支出形成理性预期,从而保障其在储蓄与消费之间作出理性的安排。为此,财政部门要积极支持政府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通过以个人投入为主,国家补助、集体投入等多种方式解决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问题,解决广大农民长期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的问题,增强农民的心理安全感,从而提高其当期消费倾向。
3.支持改善消费环境,增强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应当加大对农村电网改造,对交通、通讯、供水、电视信号接转站等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配合有关部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质量、技术方面的法规与标准,对于不法生产者、经营者及牟取暴利的行为给予严厉打击;进一步落实规范和清理涉农收费等财政政策,加强涉农收费管理,继续开展涉农收费的专项治理活动,等等。
责任编辑 刘慧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