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地处东北地区中部、松嫩平原腹地,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份之一,耕地总面积8311万亩,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6700万亩。玉米是吉林省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4570万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55%;水稻是吉林省第二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158万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14.3%,在吉林省全面推进玉米和水稻生产全程农业机械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2007年,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吉林省以全程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为重点,全面开展了以提升现代农机装备水平、现代农业生产作业水平和关键环节作业能力为主线的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工程。
一、制定规划,规范运作
吉林省计划用5年时间,在全省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主产区30个县(市)建设总规模为2000万亩的玉米、水稻耕种收等主要生产环节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区。建设主体为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包括农机生产合作社、农机作业协会、农机作业公司、农机租赁公司、农机作业队、龙头企业基地)两种模式。投资规模为46.6亿元,补助标准按照中央、省与农民自筹5:5的比例计算,对农民使用银行贷款解决自筹资金部分,其贷款应支付的利息省财政按有关规定给予贴息补助。示范区建设完成后,预计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将达到80%以上,全省综合机械化水平将达到65%。将建设全程农机化示范基地3000个以上,示范区内50%耕地由示范基地覆盖,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实现粮食增产8.8亿斤,节本增效19.12亿元,预期转移劳动力20万人。

二、明确责任,加强管理
吉林省农机化示范区建设总体上实行省县共建、地方主抓、协同推进的实施机制。具体实施过程中,按照政府推动、政策扶持、项目带动和农民自主的基本原则,阳光操作、程序规范。一是在资金管理上,示范区建设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由省财政通过政府采购方式集中支付,场库棚建设资金和农民贷款贴息资金由省财政拨付县(市)财政,由县(市)财政部门统一管理拨付。二是在资金整合上,加大农机化资金投入力度,多方面筹措资金,整合部门资金、信贷资金,吸引社会资金,建立以政府为引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发挥资金的整体效益。良种补贴、农业增产三项技术补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专项资金也重点向农机化示范区倾斜。三是在农机具采购上,通过招投标的办法确定供应商,采取目录选择、省级集中政府采购的方式,确保监管有力,做到操作过程透明,保证示范区建设农机具产品的质量性能。四是在制度建设上,加强示范区农机标准化建设,制定建设标准、作业质量、机具管理、经营核算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保证示范区建设顺利开展。
三、突出重点,加大投入
为确保重点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吉林省在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资金安排和使用上坚持做到“五个突出”:一是突出粮食主产区,根据全省各县(市)农机装备基础状况、农民的积极性和自筹能力,示范区建设以中部土地集中连片的产粮10亿斤以上大县为主;二是突出民办公助,以新农村试点村镇农户、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三是突出主要粮食作物,以玉米和水稻为主;四是突出集中投入、规模经营、示范带动,逐年建设,稳步推进;五是突出农机化新技术,以实施保护性耕作和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为重点,实现结构优化、先进实用、运行高效的目标。
2007年是吉林省实施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的第一年,为全力支持示范区启动建设,加快推进全程农机化进程,省财政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在国家补助基础上,又筹措安排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1.1亿元。一是用于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建设等专项资金4400万元;二是安排示范区场库棚建设补助资金4000万元,平均对每个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农机大户)给予场库棚建设补助8万元,用于大中型农机具停放、维修等场库棚建设,注重加强农业机械化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安排关键环节农机具研发资金2000万元,用于支持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重点农机企业以及农机推广单位等开发经济适用、节能环保的农机具研发项目,注重提高农业机械化自主创新能力;四是安排工程建设培训费和管理费600万元,注重提高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素质,确保示范区建设资金需要。
通过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的试点示范和购机补贴政策的引导,农民投资农机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机装备呈现强劲增长势头,农机作业水平、社会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农业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从而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二、三产业和劳务经济的发展,最终达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2007年,全省共完成示范区建设面积200万亩;建设平均4000亩规模的全程农机化示范基地500个;扶持各类农机专业合作组织达到566个,比上年增加132个;全省农机固定资产超过10万元的农机大户达到7450个,比上年增加1220个;示范区60%的耕地由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组织覆盖,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购置大型拖拉机及配套农具、玉米收获机、水稻插秧机、水稻收获机等5000台(套);主要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0万人。
责任编辑 李艳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