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代农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天津市各级财政部门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财政支农工作,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不断加大投入,完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强化科技支撑,发展产业化,积极促进现代农业建设。
建立投入保障机制
近年来,天津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断增加投入,建立和完善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同时,结合都市型农业特点,调整支出结构,确保资金及时到位并发挥作用。一是确保每年财政支农资金增量高于上年。2006年市级财政支农资金预算5.2亿元,同比增长17%;2007年达到8.7亿元,同比增长66%;2008年增加到13.7亿元,同比增长58%,确保了现代农业建设资金的稳定增长。
二是完善支农惠农政策,健全农业补贴制度。2007年,落实粮食直补面积503万亩,每亩补贴30元,落实地方直补资金1.51亿元,比2006年增加2100万元,直补资金全部通过“一卡通”发放;安排1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优质粮食作物良种补贴,补贴农作物品种20余个;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机具购置补贴,补贴各类农机(具)2600台(套)。这些支农惠农政策极大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播种面积出现恢复性增长。
三是逐步建立农业生产风险防范机制。巩固和完善畜牧防疫财政补助政策,对口蹄疫、猪瘟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实行强制免疫政策,安排经费881万元,免疫生猪175万头,做到应免尽免。加强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和各类预警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市财政投资861万元建设“天津市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防控体系”,有害生物应急防控面积达到3467km2以上,监测覆盖率达到90%,重点预防区监测覆盖率达到95%以上,极大地提高了重大有害生物监测和控制水平,增强了森林资源管理保护能力;市财政还投资3000万元建立气象预警系统,加强对极端天气的预警预报工作。对能繁母猪保险保费给予财政补贴,全市7.8万头能繁母猪投保,占全市能繁母猪存栏量的30%,兑付保费补贴375万元。同时,积极探索其他农产品保险补贴试点,研究制定了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工作方案,2008年将初步建立起农业保险财政补贴体系。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2004年以来,市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2007年增加到4000万元,重点支持具有天津优势的产业。在财政资金的支持下,目前已实施了各类市级重点技术转化推广项目234项,共引进农业新品种1771个、新技术114项、新产品48个、新专利9件,累计推广各类农业新品种353个,开发新产品152个;农业技术转化推广项目已使20多万人掌握相关技术,带动农户58.6万户次,取得社会经济效益34亿元,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了56.2%。在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种子种苗产业、设施农业产业、农产品加工保鲜产业等领域形成了一定规模,涌现出中法合营王朝葡萄酒公司、天津科润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顺园林装饰有限公司等一批涉农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
同时,与国家科研院校科技合作项目也取得丰硕成果,每年有近200名合作院校的专家学者到天津农村参加项目实施,其中有8项获得了天津市科技进步奖,解决了天津市大豆品种更新、新型种衣剂开发、动物
疫病快速检测、奶牛胚胎移植、冬枣组培快繁、荒山绿化、生态规划、盐碱地改良利用等方面的一系列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取得了6.21亿元的社会经济效益。
此外,重点支持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开展基础性和前沿性研究,投资2540万元启动农业科研实验室改造项目,围绕发展节约型、集约型、生态型现代农业,有重点、有计划地改造和装备一批重点实验室,优化研究环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使市农科院发展成为天津农业现代化科研实验基地、高级科研人才培养基地和对外学术交流中心,成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我国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一是加强设施农业建设。2007年安排1.5亿元资金对种植业设施建设给予补助,目前已建成面积3.4万亩。一大批高标准、大规模的温室、大棚纷纷建成,并初步形成了几个规模化种植业设施生产产业带,如:蓟县津蓟高速公路两侧设施蔬菜产业带、蓟县出头岭设施食用菌产业带、武清北部设施蔬菜产业带等,增强了设施农业产出率和经济效益。
二是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连续几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贷款给予贴息,在项目安排上,坚持优先安排有基础、有特色、能够形成区域优势和带动农户生产能力强的企业。2006、2007年两年共扶持龙头企业58家,带动项目投资15.9亿元。经过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装备化、科技化和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如蓟县绿色食品开发总公司通过财政贴息增加了一条屠宰线,改造了屠宰分割车间和低温库,增加一座日速冻能力10吨的速冻库,年屠宰能力从1万头增加到3万头,直接带动基地农户1500户,肉制品年加工能力达到6000吨。
三是积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每年安排400万元、2007年起增加到800万元用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几年下来,全市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36个,社员3.5万人,未加入合作社但与合作社签订合同享受各种服务的农户6.76万户。财政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开展培训、营销和加工等,通过建立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个载体,将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获得市场主体地位,实现了规模经营。例如,宁河县农一夫生猪养殖合作社,由500多名养殖户、30多个养殖小区和屠宰、销售单位联合组建,实行统一仔猪供应、统一卫生防疫、统一生猪收购、统一屠宰分割、统一鲜肉包装、统一市场营销的“六统一”服务,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把原来分散经营的生猪养殖户、加工和销售单位整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联合起来闯市场,共同抵御风险,实现了生产增效、农民增收。
培养新型农民
建设现代农业的前提必须从整体上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从2004年开始,天津市连续3年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市、区县财政累计投入农民教育培训经费近2亿元,111万农村劳动力得到了不同层次的培训,每两名农民劳动力就有一人学习了科技知识和生产技能。通过培训,广大农民创新意识得到了增强,创业能力得到了提高,培养出一批知识型的种养大户、经营能手,成为农业生产中的专业农民,影响带动更多的农民走上科技致富道路。例如宝坻区黄庄乡司家庄农民高风歧通过培训学习了肉鸡养殖技术,自家养殖肉鸡4.5万只,还带动37个养殖户,年出栏100万只。
责任编辑 戴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