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14 作者:王振宇 钱莲琳 (作者单位:辽宁省财政科学研究所)
[大]
[中]
[小]
摘要:
为全面了解取消农业税后农村新情况、新问题,2007年辽宁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选择13个县、120个乡镇(经济水平高中低各占1/3),作为观察“样本”,观察点被调查人来自县乡财政部门。我们设计了50道单项选择题,组织进行了无记名问卷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112份,其中县级18份、乡级94份,通过统计分析,结合实地调查、座谈,获取了基层政府财政运行“第一手”宝贵资料。
(一)关于当前的农村经济社会形势
45.5%的被调查者认为“很好”,29.5%认为“较平稳”,25%认为“比较严峻”。
(二)关于现行财政管理体制
71.4%的被调查者对近年来辽宁省对县乡的财政政策“满意”,67%的被调查者对市县给予乡镇的财政支持“基本满意”。
1.分税制改革喜忧参半,在基层造成了财力与事权不匹配。52.7%的被调查者认为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喜忧参半”,认为成功的占28.6%,不成功的占14.3%。48.2%认为现行的县乡财政体制属于分税制和包干制的“混合模式”,37.5%认为是分税制,6.3%认为是包干制。从财力与事权的匹配角度来衡量,68.3%选择了“极不匹配”,“基本匹配”的为14.3%,“难以判定”的占17.4%。
2.税收成本过大,基...
为全面了解取消农业税后农村新情况、新问题,2007年辽宁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选择13个县、120个乡镇(经济水平高中低各占1/3),作为观察“样本”,观察点被调查人来自县乡财政部门。我们设计了50道单项选择题,组织进行了无记名问卷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112份,其中县级18份、乡级94份,通过统计分析,结合实地调查、座谈,获取了基层政府财政运行“第一手”宝贵资料。
(一)关于当前的农村经济社会形势
45.5%的被调查者认为“很好”,29.5%认为“较平稳”,25%认为“比较严峻”。
(二)关于现行财政管理体制
71.4%的被调查者对近年来辽宁省对县乡的财政政策“满意”,67%的被调查者对市县给予乡镇的财政支持“基本满意”。
1.分税制改革喜忧参半,在基层造成了财力与事权不匹配。52.7%的被调查者认为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喜忧参半”,认为成功的占28.6%,不成功的占14.3%。48.2%认为现行的县乡财政体制属于分税制和包干制的“混合模式”,37.5%认为是分税制,6.3%认为是包干制。从财力与事权的匹配角度来衡量,68.3%选择了“极不匹配”,“基本匹配”的为14.3%,“难以判定”的占17.4%。
2.税收成本过大,基层财政数字“大”财力“小”。75.9%的被调查者认为税收成本过大,选择其占地区税收比重“5%-10%”的为25.9%,“5%以下”的为19.6%,“15%以上”的为15.2%,“10%-15%”的为13.4%。在比重的判断中,县级的多数调查者判断为“10%-15%”,而乡级的多数调查者判断为“5%-10%”。针对基本财政数字真实性的判断,54.5%的被调查者认为“不真实”,认为“虚假”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大致是“5%-10%”的为17%,“15%以上”的为16.1%,“10%-15%”的为13.4%,“5%以下”的为10.7%。
3.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有较大改善,地方“配套”压力大。51.8%的被调查者认为,近几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有“较大改善”;38.4%认为“很成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财政均等化程度;6.3%认为“不成功”,获取转移支付的“成本”过大。对于来自上级“配套”压力问题,59.8%被调查者认为压力“很大”,但“真”配套不多,同时也有21.4%认为压力“不大”,属于地方政府承受范围之内。39.3%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优化转移支付结构”,33.9%认为应进行“综合改进、全面设计”,26.8%认为应将“基数法”改为“因素法”,改进和完善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4.乡村债务问题突出,存有演化为“财政危机”的可能。75.9%的被调查者认为乡村债务“很重”,解决不好会形成基层“财政危机”。在乡村债务构成上,67%的被调查者认同“上级达标性指令占1/3,自身管理占1/3,市场因素占1/3”的提法。
5.公教人员工资“以县为主”发放体制效果较好。73.2%的被调查者认为“以县为主”的发放体制“效果很好”;24.1%认为“效果一般”,“换汤不换药”,筹资主体还在乡镇;认为“效果不佳”的占1.8%;“无法判断”的占0.9%。
(三)关于县乡财政管理模式
78.6%的被调查者认为基层财政管理“较规范”,14.3%认为“不规范”,3.6%认为“很规范”。
1.弱化“省辖市”利弊并存,“省直管县”要因地制宜。50%的被调查者认为弱化“省辖市”各有利弊,其中:44.4%的县级表示同意弱化,而53.2%的乡级认为各有利弊,这一问题在县乡级间存在较大分歧。关于浙江的“省直管县”模式,56.3%赞同在辽宁推行,其中:县级88.9%赞成,而乡级赞成与不赞成的比例分别是50%和38.3%。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发达乡镇62.5%表示不赞成。
2.“乡财县管”模式县级较赞成而乡级反对强烈。有关“乡财县管”模式,55.6%的县级被调查者表示“赞成”;57.4%的乡级被调查者表示“不赞成”,认为造成了乡镇一级政府“政”与“财”的分离,增加了管理成本。同时,在经济发达、中等、欠发达的乡级调查者中表示不赞成的比例分别为68.8%、60.5%和48.6%。关于“村财乡管”模式,75%的被调查者选择“赞成”,认为村级不具备管理的条件。
3.“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成效不大。认为“成效不大”的被调查者占67.9%,认为“成效很大”和“没有成效”的各占13.4%。有关乡镇一级政府今后改革取向,59.8%选择了“加强”,21.4%赞同作为县级“派出”机构,认为“撤并”的占11.6%,而“自治”的占4.5%。
4.“垂直”管理弊大于利。近年来,一些政府部门纷纷实行“垂直”管理,56.3%的被调查者认为这一模式“弊大于利”,而认为“利大于弊”的为36.6%。
(四)关于取消农业税
84.8%的被调查者“赞成”取消农业税,同时也有13.4%的“不赞成”。
1.综合补贴政策收到了一定成效,改进完善的呼声很高。有关农村的各种补贴,54.5%的被调查者认为“很好”;38.4%认为效果“一般”。同时,这一问题在不同类型的乡级答案不一。其中:在中等经济发展水平的乡镇中有58.1%的被调查者认为“很好”,而发达和欠发达乡镇中有62.5%和48.6%的被调查者认为效果“一般”。可见,各种补贴政策在经济水平一般的乡镇效果明显,而在发达和欠发达的乡镇成效不突出。因此,55.4%的被调查者认为下一步要改变对农户的直接补贴方式方法,集中财力用于弥补乡村公益事业投入不足;而选择维持现状、继续增加补助的占25.9%。
2.新一轮土地纠纷出现,土地应有序流转。取消农业税后,随着各种补贴政策的实施,42.9%的被调查者认为出现了新一轮的土地纠纷问题,37.5%的被调查者认为前后变化不大,只有6.1%认为没有出现。有关农村土地制度改革,38.4%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坚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长期不变,在此基础上58%的被调查者“赞成”土地有序流转,规模经营。
3.“垦荒热”现象并不普遍,生态环境却趋于恶化。79.5%的被调查者认为,取消农业税、实行各项补贴、种地的比较利益提高后,农村出现新一轮“垦荒热”的现象并不普遍,但42%的被调查者认为农村的生态环境趋于恶化,自然灾害频发、河流断流等问题比较突出。
4.乡镇职能转变迟缓,新一轮“招商引资”热现象比较突出。69.6%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乡镇的主要职能是发展经济,而认为主要职能是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和社会管理的只占14.4%和16%。县乡不同的是,县级的社会管理比重大于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比重,分别为27.8%和5.6%;而乡级的社会管理比重则小于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比重,分别为13.8%和14.9%。不难看出,乡镇基层政府对社会管理的承担能力十分有限。基于经济发展的定位,便不难理解有49.1%的被调查者承认出现了新一轮“招商引资”热潮和“跑部(步)钱(前)进”现象。
5.“一事一议”无法运行,乡村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机制亟需改进。有关“一事一议”农村公共事业供给方式,73.2%的被调查者认为无法运行,基本是“有事难议”、“无事可议”,农村公共事业“筹资”问题处于停滞状态;选择运行很好的只占10.7%。
6.取消农业税后农民负担变化不大,农民生活水平符合初级阶段国情。42%的被调查者认为,表面上看直接税费负担降低,实际上隐性负担仍很重,前后农民负担“变化不大”;34%认为农民负担“明显减轻”;24%认为由于农资涨价和看病、上学贵等因素,农民负担反而“加重”。有关当前农民的生活水平问题,高达84.8%的被调查者认为“可以”,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10.7%认为“不好”,存在着逐年恶化的趋势;3.6%认为“很好”。
(五)关于农村综合改革
63.4%的被调查者对农村综合改革“很有信心”,26.8%认为“难以判断”,9.8%认为“没有信心”。有关下一步农村综合改革最关注的问题,56.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乡镇财政体制改革”,38.4%认为是“乡镇体制改革”。县乡所不同的是,55.6%的县级被调查者最关注的是“乡镇体制改革”,而60.6%的乡级被调查者最关注的是“乡镇财政体制改革”。67.9%的被调查者认为“新农合”“很好”,28.6%认为作用“一般”。73.2%被调查者对农村“低保”制度评价是“基本满意”,14.4%认为“不满意”。
责任编辑 刘慧娴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