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甘肃省财政收支规模逐步扩大,整体实力明显增强。2003年到2007年的五年间,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5倍,年均增长20.1%,大口径财政收入增长2.68倍,年均增长21.8%。财政支出增长2.46倍,年均增长19.8%。职工工资、机构运转、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连续五年实现收支平衡,并消化部分历年赤字;支农惠农政策落实有力,民生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公共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基层困难有效缓解;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渐趋规范。今后一个时期,甘肃财政要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新起点、着眼新任务,下大力气在理财思路和管理措施上有新的突破,努力开创全省财政工作新局面。
一是要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全力支持经济发展。必须始终把支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为财政工作的第一要务,树立“大财政”思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支持节能减排工作,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支持发展现代服务业,鼓励自主创新,淘汰落后生产工艺,促进科技进步,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充分发挥财政投融资作用,积极利用贷款贴息、以奖代补、投资参股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吸引社会资金,有效放大财政资金“乘数效应”,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到项目建设上来,培植培育新兴财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的增长动力,推动财政收入再上新台阶。
二是要进一步强化创新意识,加快推进各项财政改革步伐。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加快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力分配调节体系,不断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有序推进“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完善“乡财县管”机制,推行“村财乡管”管理方式。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落实县乡最低财政支出保障机制。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继续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改革进程,加快构建资金使用绩效评价机制,逐步健全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和问效为主体的公共财政管理体系。将部门和单位利用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取得的各类非税收入逐步纳入预算管理,促进同级政府部门和单位间公共资源配置的均等化。
三是要进一步强化民生意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支农惠农方面:继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积极推进支农资金整合。不断完善多元化、多层次的支农资金投入机制,落实对农民的补贴政策,积极探索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在教育方面: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支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实行省属师范院校毕业生下基层“以奖代补”制度。积极支持发展职业教育、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不断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政府资助体系。在社会保障方面: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体系,改进和完善下岗失业人员就业扶持政策。支持城市廉租住房保障制度建设,实施农村特困群众危房改造工程。在医疗卫生方面: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大城乡医疗救助力度。支持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四是要进一步强化法治意识,切实推进财政法治建设进程。深入推进财政管理政务公开,财政预算、转移支付、公用经费定额等财政信息,都要按规定予以公开,重大资金安排使用的决策要逐步引入听证、论证机制,不断提高财政资金安排的规范性和透明度。要加快建立财政系统内部的业务信息平台,逐步实现对预算编制、执行和资金拨付实行全过程动态监控。要主动接受人大、审计、舆论和群众的监督,不断强化对财政运行的监督约束。
责任编辑 陈素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