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政是确保政权正常运转和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要充分发挥财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须坚定不移地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全面履行财政职能、推进财政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积极为推动科学发展服务。总的思路就是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坚决转变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观念和做法,改革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体制和机制,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财政工作的各个方面。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四个致力于”:
致力于做大财政蛋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要在建立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财政收入机制上下功夫,正确处理好收入规模与收入结构、收入质量与增长速度的关系,不断做大财政蛋糕。综合发挥财政体制、政策和资金的作用,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培育稳固财源,并在坚持依法治税的基础上,着力于建立健全统一完整的公共收入管理体系,按照综合预算管理的原则,不断完善“收支两条线”管理,把非税收入形成的可用财力统一纳入政府预算体系。继续加强企业国有资产收益收缴管理,积极探索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致力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财政是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职责。一方面,要着力转变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认真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并以此为制定政策的切入口,充分运用财政政策手段,最大程度地放大财政政策效应,使其渗透到经济发展各个领域,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重点是完善“五个机制”,即按照“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共同繁荣;支持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推动可持续发展;统筹省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五个财政机制。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财政资金、财政政策和财政监督等手段,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应,引导、吸引和聚合民间资金、信贷资金等社会资金,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合力。
致力于构建“关注民生、注重公平、有效调节”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的要求,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一是继续调整优化支出结构,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重点解决民生问题。按照整体谋划、分步推进、突出重点、配套解决的思路,系统推进建设覆盖全社会、惠及全体公民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对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等方面的投入,切实改善和保障民生。二是逐步缩小区域间财力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通过从政策上、机制上、财力上采取措施,不断提高欠发达地区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发挥财政收入分配职能,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要求,充分发挥财政的二次分配作用,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致力于深化财政管理改革,实现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向健全财政支出管理体系要效益,不断深化预算制度改革,继续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等各项改革,积极推进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与预算监督相结合;研究建立绩效预算评价体系,不断促进财政支出效益的最大化;充分运用现代科学的手段,完善管理制度,努力构建覆盖财政资金运行各个环节的管理、监督体系,实现从财政资金预算、拨付、使用到效益评价的全过程制度化管理,实现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
责任编辑 周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