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大致均等的公共服务,如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公共安全、基础设施等。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明显增加,广大人民群众得到了较多实惠。但从结构方面看,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收入分配不平衡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一是地区之间不平衡,二是城乡之间不平衡,三是政府级次之间不平衡,四是社会成员之间不平衡。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人民群众对政府公共服务的需求快速增长,与公共服务短缺且配置失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并成为社会矛盾的重要表现形式。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因此也成为一个关系全局的大问题。
目前,我国GDP已达24万多亿元,财政收入超过5.13万亿元,财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奠定了良好基础。应当抓住当前有利时机,从“促、改、帮、转、调”五个方面,下大力气推进这项工作。
促,就是要完善财经政策体系,大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大致均等的公共服务,如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公共安全、基础设施等。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明显增加,广大人民群众得到了较多实惠。但从结构方面看,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收入分配不平衡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一是地区之间不平衡,二是城乡之间不平衡,三是政府级次之间不平衡,四是社会成员之间不平衡。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人民群众对政府公共服务的需求快速增长,与公共服务短缺且配置失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并成为社会矛盾的重要表现形式。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因此也成为一个关系全局的大问题。
目前,我国GDP已达24万多亿元,财政收入超过5.13万亿元,财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奠定了良好基础。应当抓住当前有利时机,从“促、改、帮、转、调”五个方面,下大力气推进这项工作。
促,就是要完善财经政策体系,大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这是增强地方政府财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根本。建议完善有关财经政策,使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兼顾效率,充分调动各地加快发展的积极性。特别是对资源大省、农业大省,在现行税制下,地方税产业所占比重大,今后在分配政策和财税制度设计上,应适当予以倾斜,使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成果切实体现到地方税收增加上,不断增强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改,就是要改革完善财政体制,尽快形成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格局。财政体制是确定政府间分配关系的基本制度,做到财力与事权相适应,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是财政体制改革应当坚持的基本原则。当前,应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健全政府间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在合理划分事权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地方税体系,不断增加地方财力,使各级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既“有责而为”,也“有力而为”。
帮,就是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增强困难地区的公共服务能力。公共服务均等化,首先要求财政能力均等化。在财力与事权不匹配的情况下,建立统一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是关键。近年来,中央财政连续实施“三奖一补”政策,不断加大对财政困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极大地缓解了地方尤其是县乡财政的困难。但随着一系列新的民生政策出台,基层财政支出压力进一步加大,收支矛盾仍比较突出,还需要中央财政加大帮扶力度。建议进一步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逐步使其成为转移支付的主要形式。同时,改进转移支付测算办法,加大人均财力指标所占的权重,实现转移支付的规范化、公平化。
转,就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政府职能决定财政的支出范围和结构。在现有财力水平下,转变政府职能,大力压减一般性开支和非公共性开支,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途径。当前,要加快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尽快解决职能越位、错位问题,把更多的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向农村倾斜,向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倾斜。
调,就是要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缓解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重点是要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加强对高收入群体的个人所得税征管;完善企业分配制度,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规范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调节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分配政策,健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优抚救济制度,加大对低收入群体和困难群众的救助力度,逐步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
责任编辑 常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