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是产粮大省,近五年中有四年粮食总产超过500亿斤。在当前既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又要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如何做好粮食这篇大文章,进一步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吉林的经验是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卖粮难成为吉林农业、农村经济乃至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性问题。增产不难增收难、产量不低效益低、收入不高成本高、产粮大县财政穷县成为吉林的突出矛盾,农民种粮和干部抓粮食生产的积极性都不高。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吉林首先尝试了通过发展畜牧业,实施“过腹转化”来解决卖粮难和农民增收难问题,效果非常明显。结束了全省肉类不能自给的历史,带动了饲料工业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步提高,但粮食卖难和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经过认真反思,省委、省政府逐渐认识到,解决农业问题,尤其是解决卖粮难和农民增收问题,只靠农业内部自我循环几乎已无路可走,必须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跳出农村发展农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为此,吉林省在继续抓好粮食“过腹转化”发展畜牧业的同时,积极探索,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业上升到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全局的重要位置来抓,并逐步形成“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用农业产业化经营统领和带动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工作思路。经过15到20年的努力,基本走出了一条具有吉林特色的农业发展之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大省开始向畜牧业大省、农产品加工大省和农村经济强省迈进。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是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三农”工作作出的新的重大战略部署。吉林作为农业大省和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必须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在发展现代农业上走在全国前列。基于这样的考虑,财政部门要进一步调整和明确支持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思路:以新农村建设为统领,以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为主题,以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目标,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探索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统筹推进、一体发展新格局,加快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
按照这样的任务目标,最核心的是做好粮食这篇大文章,即:在粮食增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进而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强省目标。具体规划是:在满足省内畜牧用粮和加工用粮的同时,继续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即2008年粮食总产量正常年景下实现530亿斤,力争突破历史最好水平达到550亿斤;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实现1900亿元,增长2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00元,增长8%。2012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600亿斤阶段性水平;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实现4000亿元,年递增1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6000元,年递增6%以上。
责任编辑 戴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