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今后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以及新一届政府开局之年的工作任务,为新时期加快财税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天津财政要全面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积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完善公共财政体系,集中财力保障公共领域支出,“好字优先”促进天津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率先发展。
一是不断完善财政增收机制。2002-2007年,天津市财政收入由375.8亿元增加到1204.3亿元,年均递增26.2%,财政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今后一段时间,要进一步探索财政政策、财政资金与市场化管理手段有效结合的新机制,适时调整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参与方式,健全财政与经济协调增长机制,大力涵养财源税源,培育新的收入增长点,千方百计扩大财政收入总量特别是地方财政收入总量,不断壮大财政实力。
二是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过去几年间,天津市把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建设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实施金融创新、土地管理、涉外经济和体制机制改革...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今后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以及新一届政府开局之年的工作任务,为新时期加快财税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天津财政要全面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积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完善公共财政体系,集中财力保障公共领域支出,“好字优先”促进天津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率先发展。
一是不断完善财政增收机制。2002-2007年,天津市财政收入由375.8亿元增加到1204.3亿元,年均递增26.2%,财政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今后一段时间,要进一步探索财政政策、财政资金与市场化管理手段有效结合的新机制,适时调整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参与方式,健全财政与经济协调增长机制,大力涵养财源税源,培育新的收入增长点,千方百计扩大财政收入总量特别是地方财政收入总量,不断壮大财政实力。
二是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过去几年间,天津市把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建设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实施金融创新、土地管理、涉外经济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产业功能区开发建设全面提速。2007年新区实现区域生产总值2364.1亿元,增长20.5%,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7%,新区财政收入475亿元,增长25%,占全市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40%。今后,要继续发挥国家开发建设专项资金引导作用,整合区域内各项建设性资金,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及其收益作抵押,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扩大投融资规模,加快滨海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现代化大交通体系。健全科技投融资体系,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格局,建设高科技研发中心和高科技企业孵育基地,使滨海新区成为高科技产业聚集区、先进技术的承接地和扩散地。
三是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增加科技专项、科研投入和成果转化资金,扩大企业技改项目补助资金规模,加大企业科技研发费用税前抵扣力度,对企业科研设备实行加速折旧办法。财政性资金优先购买列入政府采购目录的自主创新产品,加快形成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产业结构。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支持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促进节能减排、能源综合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四是促进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增加和整合财政专项资金,调整和完善相关财税政策,支持天津20项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将现有的资金和政策集中用于填补产业行业空白和产业化发展潜力大的项目,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尽快培育一批支柱产业、大型企业集团和知名品牌,尽快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完善促进区域经济布局调整的财税优惠政策,推进工业战略东移以及向其他区县发展,优化区域经济发展结构。
五是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5年来,天津财政用于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和新农村建设等公共领域的投入累计达到1968亿元,年均递增25%,公共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76.8%。今后,将进一步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标准,促进教育公平和均等化发展。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需求。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增加养老保险补助资金,提高优抚对象补助标准,建立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改善中低收入群众居住条件。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深化企业职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务员收入分配制度,推进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六是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财政体制。明确划分各级政府之间事权范围,完善财政激励机制和转移支付制度。加强财政资金过程控制和追踪问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发挥财政资金集聚效能,广泛吸引产业资金、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建设。建立健全增长稳定、结构优化、调节有力的财政收入机制,以人为本、科学规范、注重绩效的财政支出机制,目标明确、相机抉择、协调配合的财政调控机制,方法科学、基础扎实、手段先进的财政管理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责任编辑 王文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