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14 作者:裘石 (作者单位:吉林省财政厅)
[大]
[中]
[小]
摘要:
九台市,吉林腹地的一个小城,2006年,这座83万人口的县级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9亿元,人均财力25403元,分别比2004年增加21亿元、1.3亿元、10670元,增长26.3%、81.3%、42%。
三年前,九台市的光景可不是这样,由于资源枯竭,企业倒闭破产等诸多原因,市财政陷入了几乎揭不开锅的困难境地。仅2004年,就拖欠国标工资6800万元。
一个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困难县(市)何以在短短几年里摆脱贫困,发生深刻变化?其实,像九台市这样经济发展较快的县(市),在吉林省,已经不是凤毛麟角。有2006年的一组数据为证:
——全省县域生产总值增长19%,高于全省4个百分点。
——全省县(市)地方级财政收入完成68.5亿元,增长26.5%,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2个百分点,占全省财政收入的比重由上年的22.2%提高到27.9%。
——全省县(市)财力规模达到184.1亿元;县(市)人均财力达到25907元,比上年增加5882元。
——地方级财政收入超过亿元的县(市)26个,比上年增加11个,占全省县(市)64%。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超过2亿元的县(市)11个,比上年增加6个;超过3亿元的县(市)5个,比上年增加4个。
追根溯源,...
九台市,吉林腹地的一个小城,2006年,这座83万人口的县级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9亿元,人均财力25403元,分别比2004年增加21亿元、1.3亿元、10670元,增长26.3%、81.3%、42%。
三年前,九台市的光景可不是这样,由于资源枯竭,企业倒闭破产等诸多原因,市财政陷入了几乎揭不开锅的困难境地。仅2004年,就拖欠国标工资6800万元。
一个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困难县(市)何以在短短几年里摆脱贫困,发生深刻变化?其实,像九台市这样经济发展较快的县(市),在吉林省,已经不是凤毛麟角。有2006年的一组数据为证:
——全省县域生产总值增长19%,高于全省4个百分点。
——全省县(市)地方级财政收入完成68.5亿元,增长26.5%,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2个百分点,占全省财政收入的比重由上年的22.2%提高到27.9%。
——全省县(市)财力规模达到184.1亿元;县(市)人均财力达到25907元,比上年增加5882元。
——地方级财政收入超过亿元的县(市)26个,比上年增加11个,占全省县(市)64%。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超过2亿元的县(市)11个,比上年增加6个;超过3亿元的县(市)5个,比上年增加4个。
追根溯源,吉林省委、省政府近几年实施了县域突破发展战略,推出了一系列增强县域发展活力的扩权强县政策措施。财政部门站在促进全省加快发展的高度,顾大局,算大账,努力克服困难,大力调整支出结构,不惜财力,对县市输血、解难、扶持、推动,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下放财权 倾斜财力
吉林省是一个经济欠发达、财政比较困难的省份。近年来,随着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入,一些深层次的经济社会矛盾逐渐显露,并集中反映到财政上来。县级财政由于自身财力薄弱,在改革的阵痛中,承担着巨大压力。2004年,吉林省41个县(市)中,有23个县(市)欠发国标工资,欠发工资额达到5.5亿元。基层政权运转遇到很大困难,维护社会稳定任务异常繁重,县级财政发展步履维艰。
面对严峻形势,新一届财政厅党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集中深入研究缓解县乡财政困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厅党组书记、厅长王化文同志当时一席话坚定地表达了省财政不遗余力解决县乡财政困难的决心:“缓解县乡财政困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是大局的要求,是长远的要求,是财政部门履行职责的要求,不仅要抓实,还要抓好、抓出效果,对省委、省政府有一个交代,对全省人民有一个交代。”
紧接着,省财政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上采取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政策措施。一是着力帮助县(市)解决最棘手的欠发工资问题。从2004年起,省财政厅每年拨付资金4.8亿元,妥善解决了23个困难县(市)欠发工资问题,实现了全省各县(市)不拖欠国家规定标准工资的发放。二是增加对县市的转移支付。在预算安排上,从2005年起,逐年加大对县(市)的支持力度,力争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连续支持5年。三是下放县(市)上划省的共享收入。2005年,下放了23个县(市)的省共享收入;2006年,又下放了18个县(市)的省共享收入。目前,全省41个县(市)上划省共享收入已经全部下放。四是下放部分省级财政收支。将县(市)土地有偿使用收入和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新建企业投产后增加的企业所得税收入省分享部分、水利建设基金省财政分成部分、军转干部经费、政法部门增人经费、计划生育经费、乡镇财政经费等17项省级财政收支下放县(市)管理。五是下放行政审批权限。将社会集团购买力专控车辆审批等5项财政审批权限下放县(市)管理。
据统计,2005年,省财政对县(市)的补助资金比上年增加31.6亿元,2006年又比2005年增加48.6亿元。财政政策资金的倾力支持,有效缓解了县乡财政困难状况,提升了基层保运转、保稳定、促发展的能力,增强了自我造血功能。
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
规范有效的财政体制,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起搏器。省财政厅抓住这一点,在规范和调整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和管理方式上做文章、增活力、要成效,经历了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改革过程。
第一个过程:对省以下财政体制进行了重大调整。早在2004年,省财政就着手调整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当时,全省实行省管市、州,市、州管县(市)的财政体制,为充分调动市县增收节支积极性,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省级财政下放共享收入税种,降低了省与县(市)收入分享比例;对控制和压缩财政供养人员做出成绩的市县政府给予奖励,对省级部分专项支出实行绩效奖励办法等。这次体制调整后,2004年,全省9个市、州都超额完成了全年收入任务,41个县(市)在保工资、保稳定、保运转等基本需求前提下,实现了当年收支平衡。
第二个过程:在全省实行乡财县管财政管理方式改革。从2005年一季度起,在全省范围内推行了以“预算共编、账户统设、工资统发、采购统办、票据统管”为主要内容的“乡财县管”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在推进改革中,重点突出四个方面:一是规范管理。严格乡镇预算的约束力和财政财务审批程序,增强乡镇理财的合法性和规范性。二是保障运转。对工资性支出予以足额安排,实行统一集中发放,保障乡镇机构正常运转。三是遏制债务。加强乡镇债务管理,“先刹车、后消肿”,逐步消化乡镇债务。四是完善体制。进一步完善县乡财政体制,规范细化事权、财权,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调动乡镇发展经济和增收节支的积极性。目前,全省40个县(市)中有39个实行了“乡财县管”改革,改革的乡镇503个,占县(市)所属乡镇总数的88%。
第三个过程:实行“省管县”财政体制。从2005年7月1日起,在全省实行了省管市、同时管县的财政体制。新体制的精髓体现在“三个不变”和“十个到县”上。“三个不变”就是市县既得利益不变,收支范围划分不变,市财政对县(市)财政指导、支持和监督的职责不变。保持利益分配方面的连贯性,使前后体制相呼应,促进了新体制的平稳运行。“十个到县”就是财政收支划分到县,体制补助(上解)基数核定到县,税收返还补助计算到县,专项拨款下达到县,转移支付补助分配到县,财政各项结算办理到县,预算资金调度到县,财政决算批复到县,政府债务管理到县,财政工作部署到县。这种“一竿子插到底”的做法,对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发挥财政分配机制导向作用、提高工作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
财政体制和财政管理方式的良性嬗变,充分调动了县(市)增收节支、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增强了县(市)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极大地推动了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2005和2006年,全省县域经济增幅、县(市)级财政收入增幅首次连续两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建立激励机制
“会哭的孩子多吃奶”,这是对财政传统补助模式的真实写照,吉林省财政厅在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中,突破传统定式束缚,积极制定实施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财政激励政策,鼓励基层多谋发展、善谋发展,“让能干活的孩子多受益”,在发展中见实惠。
一是着力构建财政奖励激励机制。奖励机制注重从收支两方面调动基层加快发展的积极性,激活县域经济发展潜能。省财政从2005年起,每年从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中集中5亿元,与县(市)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直接挂钩,以奖代补;对进入全国经济百强县的县(市),省财政奖励1000万元;根据全省县域经济考评办法,省财政每年安排600万元专项资金,对发展较快县(市)给予奖励;对省级专项支出中的支农服务体系建设、农村基础教育、政法装备等实行绩效奖励。建立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企业改革与发展、新农村建设试点、农业产业化和小城镇建设等专项资金;省财政安排用于支持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在使用上向县(市)倾斜。新增教育、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县乡。
二是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三奖一补”政策。对中央财政分配的资金,省财政按国家测算标准不做调整,将“三奖一补”奖金全部核拨给县(市)。在资金使用上,严格按照中央规定的财政支出顺序安排支出,严令不得违规购买更新小汽车、新建办公楼、培训中心,不得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坚决禁止违反政策发放奖金、生活补贴和津贴,确保“三奖一补”资金用在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和改善提高人民生活条件和质量上。同时,积极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清理和规范财政供给范围,减编压人。据统计,全省共撤并乡镇135个,压缩事业单位编制4044人。
找准县域经济发展突破点
近年来,吉林省委、省政府先后实施了国企改革攻坚和工业提速增效战略,大力扶持“三农”。省财政认真落实,扎实工作,在兴工、支农、减负方面三管齐下,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兴工——大力支持国企改革攻坚和工业提速增效。围绕国企改革攻坚,2005年,省财政制定了豁免企业财政性债务、设立国企改革专项资金、返还土地出让金等14项财税扶持政策、筹措和支付国企改革成本101.2亿元,豁免企业财政性债务29.6亿元,完成了816户国有企业改制工作。2006年,为支持工业提速增效,制定出台了增加税收返还、设立工业集中区专项资金等8项财政扶持政策,支持100户重点企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税收优惠政策,两年共抵减企业税收32.8亿元;累计拨付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3.5亿元;省财政为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注入资本金1.5亿元;在长春、四平、白山市开展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2007年,为支持民营经济腾飞,省财政又筹措安排了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专项资金。昔日低迷的企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支农——“多予、少取、放活”,积极促进新农村建设。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财政用于“三农”方面的投入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幅度。2005年,全省财政用于“三农”方面的投入151.4亿元,比上年增长21.7%。2006年达到191.3亿元,比上年增长26.4%。对全省44万名贫困学生实施了“两免一补”,开展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试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试点县(市)扩展到24个,参合农民达到624.4万人。农村生产、生活面貌变化深刻,日新月异。
减负——为县(市)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环境。积极清理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取消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则、不利于经济发展的收费项目。2005年以来,共清理取消33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4.2亿元。实行了收费公示制度,将95个收费项目纳入政务大厅集中办理。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办事效率进一步提高。
在国家财政大力支持下,在财政体制和激励机制的作用下,全省县(市)财政困难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县(市)党委、政府摆脱了拖欠工资、政权运转困难等问题的困扰,凝心聚力,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谋划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东部民族风情浓郁的延吉市,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率先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西部地处八百里瀚海的镇赉县多点发力,盘活经济,石油开采、玻璃生产和医药制造三箭齐发,成为西部草原经济发展的亮点;南部国家级贫困县靖宇县穷则思变,大力发展西洋参、矿泉水、活性炭、工业硅等产业,经济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北部前郭尔罗斯自治县石油化工等支柱产业稳步发展,效益农业、旅游经济方兴末艾;中部德惠市农业产业化战略成效凸显,德大等大型龙头企业发展如火如荼。
目前,吉林县域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已汇成奔涌的激流,在白山松水间逐浪涛头,衍生为吉林大地未来美好的期许。
责任编辑 张晓红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