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湖北省远安县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始终把构建以人为本的公共财政体系作为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型政府的基础,着力夯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和人本基础。
突出经济结构调整提高供给保障能力
远安县综合发挥财政政策、资金和体制的引导作用,抓住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一主线,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核心,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培植和涵养财源,推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不断提高财政保障能力。
——壮大骨干财源。一是培育特色主导产业。突出打造磷化工、新型建材、机械加工和农产品加工四大主导产业。如实施磷矿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以精细磷化工、高效复合肥为主攻方向,以厂矿一体化为基本路径,依托现有重点骨干企业,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群,提升竞争力,形成“332”(年加工300万吨磷矿的生产能力、磷化工产值达到30亿元以上、实现税收2亿元以上)的产业格局,把远安建成湖北省重要的磷化工产业基地。坚持走产品系列化、企业协作化、产业集群化之路,稳步发展森工产业、陶土产业、新型墙体材料等新型建材产业。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工业,不断拓展配套路径,提高系统设计和模块化供货能力,千方百计挤进汽车零部件分工体系和国内外采购体系。以食用菌、优质米、茧丝绸等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为重点,着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向现代食品制造业发展,把远安建成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二是做大做强现有企业。重点培育和扶持骨干企业向规模型、科技型、品牌型和外向型企业发展,积极组建企业集团,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作用。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如以磷化工业为突破口,大力支持工业废料的开发利用项目建设,加强资源循环利用式产业链条的培育;大力发展袋料黑木耳、茶树菇等袋料食用菌的替代项目建设,引导发展低耗材、深加工企业,减少对森林资源的消耗。
——推进项目建设。按照“引进一批、建设一批、壮大一批”的财源建设思路,集中优势资源开展对外招商,支持现有企业做大做强,增强财政发展后劲。按照“签约项目抓进资、进资项目抓开工、开工项目抓投产、投产项目抓达标、达标项目抓效益”的要求,通过政策引导、协调服务等措施,促进建设项目尽快达产达效。抓好项目引资和实施的同时,抓好项目储备,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做好项目的编制、包装工作,加强项目库建设,形成“储备一批、推进一批、建设一批”的项目建设良性循环。目前,全县已包装储备陶土系列产品开发、磷石膏综合利用、黄磷尾气综合利用、农产品加工等建设项目73个,其中重点推介的工业项目12个。
——发展第三产业。建立健全以生态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服务业在经济和就业结构中的比重。特别是在旅游产业发展方面,围绕把远安建成生态旅游名县的战略目标,坚持以嫘祖文化为灵魂、绿色生态为特色的思路,实施“1236”(坚持生态旅游名县一个主题,打造鸣凤山、灵龙峡两个精品景区,突出生态牌、地质牌、军工牌三个品牌,开发鸣凤米、垭丝、冲菜、香菇、震旦角石、西河鱼六大产品)旅游工程,建设集道教朝觐、自然与人文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生态休闲旅游区。同时,以国家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为契机,加快城乡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服务、邮电通讯和社会服务业。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健全财政体制机制
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和财政运行机制的要求,深化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公共财政框架,推动财政管理不断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
——深化公共财政管理改革。进一步规范部门预算编制和执行,优化预算定额标准,加强项目预算管理,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和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增强部门预算的透明度和严肃性;扎实推进国库集中收支付改革,有效规范单位银行账户管理,试行公务卡结算,把国库集中收支付延伸到乡镇,实现全覆盖;完善政府采购改革,拓展政府采购领域,巩固与扩大采购规模和采购项目,加强政府采购监督和防治商业贿赂,进一步提高采购效益;有序推进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全面取消各单位原有的过渡账户和保留账户,实行零余额账户管理,政府非税收入全部纳入财政预算,一律上交国库,不再作为预算外资金管理,支出按照综合财政预算,通过国库拨付到单位。
——完善县乡财政体制。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考虑远安多山区的特殊情况,适当提高车辆维护费、通讯费等日常行政经费,保障乡镇财政供养人员待遇按政策落实,保障乡镇政府正常运转和履行职责需要,保障农村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控制和缩小乡镇财力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落实县乡财政之间的收入范围和支出责任,坚持乡镇预算管理权、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财务审批权不变的“三权不变”原则,选择试点,逐步推开乡财县管乡用改革,不断创新乡镇财政管理方式,规范乡镇财政运行。通过完善县乡财政体制机制,激发全县发展经济、创造财富、增加收入的积极性。
——推进农村综合改革。2005年以来,远安不断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完成了乡镇领导班子调整配备、机关及财政所人员竞争上岗和人员分流、事业单位整体转制等改革任务,乡镇农村公益事业实行“购买服务”,范围包括农业、畜牧、文化、农村党员电化教育等。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是推进乡镇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为农村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建立起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新机制,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有效控制和逐步化解乡村债务,减轻基层和群众负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公益事业“以钱养事”新机制,构建“群众点单、服务竞单、政府买单”的农村公益服务模式,达到农民群众满意、党委政府满意、服务人员满意的多赢目标。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着力解决民生问题
坚持以人为本,突出重点,统筹兼顾,进一步调整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财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坚持财政资金向“三农”倾斜。近些年,远安在财政资金分配方面更加注重向“三农”倾斜,年均增长达13%。今后一段时期,远安县将继续大幅度增加财政支农投入,积极发挥财政政策和资金的引导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增加“三农”投入的积极性;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农资金结构,从农民最关心、最期盼、受益最大的事抓起,以新农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公益事业为切入点,大力支持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改善农村整体面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严格管理支农资金,加大支农资金的检查力度,严格执行支农政策,确保支农资金管理规范和安全,把农民群众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坚持财政资金向困难群体倾斜。一是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实行地税征收、财政监管、部门发放的相互衔接、相互约束机制,规范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保基金筹集、管理和使用。巩固扩大“福星工程”建设成效,力争“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95%以上。提高就业资金使用效益,争取每年新增就业岗位3500个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二是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将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实行滚动管理、专款专用,缓解困难群众住房困难。三是加大弱势群众帮扶力度。坚持经常性救助与临时救济相结合,筹集资金实行社会化发放,按月或季直达个人账户。健全城乡低保、社会救济、优抚等弱势困难求助体系,探索建立帮扶长效机制。
——坚持财政资金向社会事业倾斜。一是加大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扎实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调整优化学校布局,整合教育资源,高质量、高标准地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不断扩大高中教育发展规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确保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8%,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0%以上,提高城乡居民整体素质和就业技能。二是保障卫生事业发展。加快医疗救治、卫生监督、疾病防控、基本医疗保障等体系建设,建立设施完善、保障有力的县乡村三级卫生防疫和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全面建立起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三是积极繁荣文体、科技事业。支持完善城乡文体设施,加快发展文体产业,组织开展大众文化体育活动;建立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保障重大科技项目补助费、中间实验费、新产品试制开发费比例不低于县级财政支出的1.1%,科普经费实际增幅不低于10%,使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成为全县经济增长和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
(作者为湖北省远安县委书记)
责任编辑 刘慧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