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已经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对外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吸收外商投资稳步增长,对外经济合作及旅游事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进出口规模持续扩大 结构进一步优化
2003-2006年,世界经济稳定发展,国内经济快速增长,加之我国外贸体制改革持续深入发展,开放型外贸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市场环境持续向好,推动了我国货物进出口强劲增长。
——进出口持续快速增长,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03-2006年,我国货物进出口连续四年快速增长,年均增长29.8%,其中出口增长31.3%,进口增长28.0%,是历史上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2002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6208亿美元,2004年突破万亿美元大关,2006年继续快速增长,进出口总额达17604亿美元,是2002年的2.8倍。四年来,我国进出口贸易世界排名不断提升,由2002年的第五位上升至2004年的第三位,2005和2006年继续稳居第三。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由2002年的4.7%上升到2006年的7.2%。
——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2002年以来我国积极实施科技兴贸和品牌战略,加大自主研发力度。轻工、纺织等传统产业的比较优势得以保持,家电、信息等新兴产业的竞争力不断上升,出口商品的主体由劳动密集型的轻纺产品逐步转向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2002年,我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分别为1571亿美元和679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48.2%和20.8%;2006年,这两类产品出口额分别跃升至5494亿美元和2815亿美元,年均增速分别为36.8%和42.7%,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上升到56.7%和29.0%。2006年,我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分别为4277亿美元和2473亿美元,是2002年的2.8倍和3.0倍。
市场多元化战略初见成效
2002年以来我国广泛地参与各种区域经济合作,实施贸易多元化战略。目前正在与亚洲、大洋洲、拉丁美洲、欧洲、非洲的28个国家和地区商谈11个区域贸易安排。随着一系列区域贸易安排的实施,国际贸易多元化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贸易市场多元化格局正在形成。不仅与美国、欧盟、日本等传统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稳步增长,与印度、东盟等周边国家(地区)贸易合作蓬勃发展,对南非、巴西、智利等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进出口也保持良好增势。2006年,中欧、中美和中日双边贸易额分别为2723亿美元、2627亿美元和2073亿美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2.1倍、1.7倍和1.0倍;与东盟双边贸易额达1608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1.9倍;与印度双边贸易额达249亿美元,是2002年的5.0倍,年均增长49.8%。2003-2006年,我国与非洲双边贸易年均增长45.5%,与拉丁美洲年均增长40.9%,均远高于同期我国货物进出口的整体增速。
服务贸易发展迅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服务业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持续攀升,我国抓住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加速发展服务贸易。
——服务贸易出口总额快速增长。2003-2006年,我国服务贸易累计出口2738亿美元,年均增长23.4%,高于同期世界平均出口增速9.3个百分点。其中,2006年出口914亿美元,是2002年的2.3倍,占全球出口总额的比重上升到3.4%,比2002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
——新兴服务出口增速加快,结构进一步优化。2002--2006年,我国运输服务出口占比呈逐步上升势头,2006年,达到210亿美元,占服务贸易出口的比重为23.0%,比2002年提高8.5个百分点。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电影和音像等新兴服务贸易部门的出口增长迅猛,不仅超过了其他服务部门,也超过发达国家相应部门的增长速度。2002-2006年,我国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从6.4亿美元增长到29.6亿美元,增长了3.6倍;咨询服务出口从12.8亿美元增长到78.3亿美元,增长了5.1倍;电影和音像出口额从2967万美元提高到1.4亿美元,增长了3.6倍。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平稳增长
2002年以来,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非金融部门,下同)总体呈上升趋势,并进入一个成熟稳定的全新发展时期。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总体呈平稳上升趋势。2002年以来,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合同金额和实际使用金额均呈较快增长态势。2002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首次突破500亿美元,2004年至2006年连续三年超过600亿美元,2006年达到630亿美元。2003-2006年,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以年均4.6%的速度稳步增长。
——高新技术领域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持续大幅增长。2003-2006年,我国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累计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达293亿美元,其中2006年为8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9%。目前,全球主要IT制造业企业纷纷在华设厂,有的还将研发中心移师我国,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增强了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
2002年以来,我国政府不断完善境外投资促进和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对外投资便利化进程,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进入快速发展期。2006年末,我国从事跨国投资与经营的各类企业已发展到3万多家,对外投资遍及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已从建点、开办“窗口”等简单方式发展到投资建厂、境外上市和建立战略合作联盟等国际通行的跨国投资方式。2006年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750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176亿美元,分别为2002年的3.3倍和6.5倍。
对外经济合作成效显著
党的十六大以来,面对激烈竞争的国际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市场,我国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的主体由过去的以国有企业为主,逐步形成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整体推进的局面。对外承包领域不断拓宽,方式更加灵活,由分包工程走向自主经营、总承包项目。劳务合作的内容也由单纯提供劳务,发展为与外派技术、管理人员相结合的服务型、管理型的劳务输出。随着经营主体结构和市场结构的不断优化,我国对外经济合作成效显著。2003-2006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金额和完成营业额分别为1371亿美元和831亿美元,年均增长44.7%和27.9%;劳务合作合同金额和完成营业额分别为161亿美元和172亿美元,年均增长17.4%和15.0%;2006年末在外各类劳务人员67.5万人,是2002年的8.7倍;2006年,我国对外设计咨询业务完成营业额3.3亿美元,新签合同额4.1亿美元,分别是2002年的3.8倍和4.8倍。
国际旅游业稳步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加快旅游资源开发步伐,加大旅游经营机制创新力度,旅游企业的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国际旅游业稳步发展。2003-2006年,我国接待国际旅游入境人数累计达4.5亿人次,年均增长6.3%,其中外国人年均增长13.4%,港澳台同胞年均增长5.0%;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累计达1064亿美元,年均增长13.6%,其中,2006年国际旅游外汇收入340亿美元,是2002年的1.7倍。2006年,国内出境人数达3452万人次,是2002年的2.1倍,年均增长20.1%,其中,因私出境2880万人次,是2002年的2.9倍,年均增长30.1%。
责任编辑 刘慧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