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来,江苏省灌南县依托特色资源优势,致力于建设绿色生态屏障,全面发展生态农业、生态观光,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施“四区联动”战略,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改善的和谐发展。
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灌南县立足县情,聘请南京农业大学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分为农产品加工贸易区、农业与生物高新技术孵化园、配套农产品销售区、设施园艺区、观光农业园等10个功能区,具有培育主导产业、引导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带动农民增收等功能。目前首个正在兴建的总投资额1.2亿元、占地960亩的冠台花卉博览园是江苏省最大的盆花交易中心。该项目将建成以花卉栽培为依托、盆花贸易为龙头的区域性花卉生产基地、集散中心和花卉文化交流中心。一期正在建设3000平方米的智能温室和5万平方米的联栋温室。整个博览园建成后,市场销售空间将以灌南为中心辐射到半径400公里的周边地区,对该地区花卉产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建设生态农业观光园区。该园区以正在兴建的投资额8000万元、占地500亩的连云港聚福生态农业观光园为载体,重点发展农业观光、餐饮、垂钓、旅游等项目。通过建设原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的观光园,将高科技引...
近年来,江苏省灌南县依托特色资源优势,致力于建设绿色生态屏障,全面发展生态农业、生态观光,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施“四区联动”战略,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改善的和谐发展。
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灌南县立足县情,聘请南京农业大学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分为农产品加工贸易区、农业与生物高新技术孵化园、配套农产品销售区、设施园艺区、观光农业园等10个功能区,具有培育主导产业、引导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带动农民增收等功能。目前首个正在兴建的总投资额1.2亿元、占地960亩的冠台花卉博览园是江苏省最大的盆花交易中心。该项目将建成以花卉栽培为依托、盆花贸易为龙头的区域性花卉生产基地、集散中心和花卉文化交流中心。一期正在建设3000平方米的智能温室和5万平方米的联栋温室。整个博览园建成后,市场销售空间将以灌南为中心辐射到半径400公里的周边地区,对该地区花卉产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建设生态农业观光园区。该园区以正在兴建的投资额8000万元、占地500亩的连云港聚福生态农业观光园为载体,重点发展农业观光、餐饮、垂钓、旅游等项目。通过建设原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的观光园,将高科技引入农业生产、加工、种苗、种禽、种畜等种植养殖业的培育、实验、示范、推广基地,其中包括2万平方米的智能温室、绿色生态餐厅及100亩温室大棚,集中展示最尖端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最大限度地快速推进本地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区域优势农产品发展,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建设林业科技示范园区。该园区在去年投资3000万元建成一期工程的基础上,今年进行了二期扩建,主要繁育20多个常规花木品种和部分名贵品种,建成集“高档苗木繁育、生态休闲、花木交易、科普宣传”于一体的综合型林业科技示范基地。采用“基地+农户”的模式,积极引导农户发展苗木花卉产业。林业部门和农户签定协议,由基地提供绿化苗木,林业部门负责提供技术服务,农户利用房前屋后的空闲地种植、管护苗木,待苗木长到一定的规格后,由基地按市场价回收。目前,按照这种模式,在示范园周边已发展了300多户花木种植大户,面积400多亩,户均实现年增收2000元左右,为农业结构调整开拓了一条新路,促进了农民增收。
建设幸福林海休闲观光区。灌南县是“全国绿化模范县”,林木资源是其一大特色,素有“桐杨木之乡”美称,森林覆盖率达23%。全县大多数农民也将林木作为自己的“钱袋子”。依托本地丰富的林木资源,该县投资2000万元,规划15万亩,打造“湿地休闲、民俗展示、林海游览、果蔬采摘、农家乐园”等五大功能区,目前正积极申报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灌南县在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突出大规模才能带来大市场,大市场才能打响大品牌,大品牌才能形成大产业的思路,通过“四区联动”的协同发展,集聚园区的规模效应,不仅优化了经济结构,也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注重建立健全财政扶持机制。根据已出台的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投资优惠办法,对凡进入示范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享受国家、省、市相关产业政策和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基础上,给予包括项目用地、税费征收、投资奖励和配套服务四个方面的16条优惠政策。凡进区企业用于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畜禽养殖、林业苗圃、农副产品加工等用地,按农业用地管理;进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流通企业交纳的企业所得税地方留存部分前5年全额奖励,后5年减半奖励,增值税县级5年内全部奖励;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进区从事种养林产品初加工取得的所得,企业所得税全额奖励;进区企业的行政性收费全免,固定资产投入超1000万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免收一切规费。进区企业享受项目全程代办服务,相关手续由引资或服务单位负责办理。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农业科技奖的,分别给予15万、10万元的奖励;成功引进推广国家级、省级农业科技项目的,分别给予10万、5万元的奖励;通过国家“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的企业,分别给予5万和8万元的奖励;对获得市级以上名牌、通过ISO9000系列质量体系认证、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体系或通过ISO18000系列安全生产体系认证的企业及被认定为省级以上高新技术的企业,一次性分别予以0.5万-40万元不等的奖励,充分调动企业争创农产品品牌的积极性。财政部门近两年整合6000多万元财政支农资金,补助全县3万多农户上特色产业项目,年带动农户户均增收近千元。项目补助资金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带动农民自身用于项目配套投入资金达数亿元。县财政还投资90万元建农产品质检实验室,进一步扩大无公害基地环境检测和无公害农产品检测范围,增强检测能力,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更好地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把好关。
第二,着力培育本地生态经济龙头企业。为加快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带动面广的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灌南县每年评定一次县级生态经济龙头企业。被认定的龙头企业可享受税收、信贷、规费、用地等优惠政策,并可择优申报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资金也可择优予以扶持。目前全县县级以上生态经济龙头企业有27家,已初步形成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格局,以各具特色的主导产品和产业优势呈现出产销两旺的喜人态势。上半年,27家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2亿元,利税2900万元,出口创汇850万美元。
第三,拉长生态经济产业链。灌南县依托当地丰富的林木资源,发展了各类板材加工企业近300家,但由于各个企业布局较为分散,无法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去年,在县经济开发区内建设园中园——中国木业城。截至目前,已经吸纳20多家大型木业企业,总投资超过10亿元,并且与南京林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建立了协作关系,共建产学研基地,多个国家、省高新技术项目落户木业城,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如大盛板业公司是国内生产秸秆人造板龙头企业之一,今年,县财政为其争取国家新产品开发资金367万元,用于通过对秸秆二次纤维分离和全生物量利用等技术的研究,开发秸秆绿色环保性建材产品,建成年产3万立方米生产线;通过对林业剩余物与回收塑料发泡复合成型等技术的研究,开发发泡轻质建材产品,建成年产1万立方米的生产线。至2009年该企业全面建成投产时,县内与周边地区农作物秸秆将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不再焚烧污染环境,而是变废为宝、致富农民、保护环境的一项绿色环保工程。
责任编辑 王文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