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1-05 作者:王金建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财政局)
[大]
[中]
[小]
摘要:
近年来,湖北省宜昌市财政实力不断增强,使得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财税政策得到落实,一大批过去“想为”而又“难为”的好事、实事已成为当地党委政府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农民也在改革中先后享受到了耕种农田不交税、学童上学不缴费、住院治病有报销、特困对象有定补的“民生财政”待遇。翻开2007年宜昌市级财政预算方案,涉及到改善民生、体恤民情、解决民苦的支出安排总额达25.78亿元,占据了市级政府支出54%的比例。
弱有所靠
通过近年来的扩覆提标,宜昌市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城乡贫困对象现已达到8.1万户18.7万人。按照调整后的标准,全市城区居民月均最低生活保障金标准已达180元;县市区城镇居民月均标准在2006年基础上人均每月提高15元后达到了78元;贫困农民月均补助水平也达到了30.5元,全市今年共筹集低保资金1.35亿元。
为解决城乡贫困群体的住房问题,宜昌市财政在为681个城区贫困户发放廉租房补贴的同时,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两年共修建经济适用房1598套。各级财政部门结合扶贫和新农村建设,共投资1234万元为全市部分农村贫困户修建了砖瓦、砖混结构的住房。全市财政还投入893万元,消除了城乡无电视机住户。
老有所养
近年来,湖北省宜昌市财政实力不断增强,使得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财税政策得到落实,一大批过去“想为”而又“难为”的好事、实事已成为当地党委政府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农民也在改革中先后享受到了耕种农田不交税、学童上学不缴费、住院治病有报销、特困对象有定补的“民生财政”待遇。翻开2007年宜昌市级财政预算方案,涉及到改善民生、体恤民情、解决民苦的支出安排总额达25.78亿元,占据了市级政府支出54%的比例。
弱有所靠
通过近年来的扩覆提标,宜昌市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城乡贫困对象现已达到8.1万户18.7万人。按照调整后的标准,全市城区居民月均最低生活保障金标准已达180元;县市区城镇居民月均标准在2006年基础上人均每月提高15元后达到了78元;贫困农民月均补助水平也达到了30.5元,全市今年共筹集低保资金1.35亿元。
为解决城乡贫困群体的住房问题,宜昌市财政在为681个城区贫困户发放廉租房补贴的同时,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两年共修建经济适用房1598套。各级财政部门结合扶贫和新农村建设,共投资1234万元为全市部分农村贫困户修建了砖瓦、砖混结构的住房。全市财政还投入893万元,消除了城乡无电视机住户。
老有所养
宜昌市财政一方面加大社会保险基金的扩面征缴力度,一方面落实退休人员社保基金提标政策,确保了享受对象及时足额领取社保基金。2006年以来,全市先后两次提高社保费发放标准,人均每月提高160元。今年全市社保费支出预算为18亿元,涉及退休人员10万人,并实现了所有经费由商业银行直达享受对象个人账户。全市城区鳏寡孤独和农村“五保户”在册人数现为13805人,按照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相结合的办法全部得到了妥善安置。
宜昌市、县两级财政还全面启动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市级财政安排资金3500万元,为让出土地支援项目建设的农民办理了基本养老保险。
病有所医
“小病拖,大病磨,实在不行找巫婆”。这是过去城乡普遍存在的一种愚昧现象。如今,合作医疗作为一项福利走进了宜昌市的千家万户。
为切实解决城乡市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宜昌市财政部门全面启动了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2006年12月1日,专门为城区3.8万低保对象提供医疗服务的惠民医院正式开放接诊,市财政累计安排补助资金225万元,使城市低保对象就医享受到了17项免费、10项减半收费、药价平进平出的优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今年在宜昌市农村全面推行,“参合”农民每人只需出资15元,便可获得财政部门40元的补助,全市财政争取和配套投入的补助资金达1.1亿元。
与此同时,宜昌市各级财政还从本级财力中编列了“城乡困难群众大病救助”专项预算638万元。城乡困难群众在享受惠民医疗和合作医疗的同时,还可享受大病医疗救助。2007年上半年,全市共有1690名困难市民申请到大病医疗救助,总额达421万元。
学有所惠
从“两免一补”到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子已不再为学费发愁。2007年春季,宜昌市30多万名农村中小学学生全部免除了学杂费,8万多名学生免费获得了教科书,3万多名贫困寄宿学生获得了生活费补贴。2007年,财政部门共落实农村义务教育新机制改革资金1.2亿元,其中免学杂费6551.23万元,免教科书费826.57万元,提高公用经费补助标准资金2226.61万元,校舍维修改造资金1808.7万元,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556.92万元,农民从此结束了为义务教育“买单”的历史。
岗有所造
近年来,宜昌市各级财政把支持就业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2007年,全市财政用于就业再就业的预算资金较去年增长25%,先后让7万人走上了就业岗位。其中用于企业安置特定对象就业的社保补贴为1336万元;用于消除“零就业家庭”子女培训和下岗失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的补贴为490万元。目前已有8532人得益于社保补贴实现就业,有4100名“零就业”家庭成员和下岗失业人员通过培训成功实现就业和再就业。
在农村,宜昌市财政部门2007年共筹集资金3098万元,分别用于富余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和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全市共选定48家职业技术学校为“阳光工程”定点培训机构,每培训转移一名农村劳动力,财政部门即给培训机构人均348元的补贴。2007年上半年全市已有9045名农村劳动力接受培训,其中7782人实现了转移就业。2004年至今,全市通过培训输出的农村劳动力已达10.2万人。
富有所帮
宜昌市农民在享受2002年以前的3.19亿元税费全免政策的同时,如今还享受到了种养拿补贴、购置领补贴的待遇。
2007年8月中下旬,全市69.8万户粮农分别按亩平10.71元和19.61元的标准领到了粮食直补和综合直补资金,财政部门共发放粮食直补资金3851万元、综合直补资金7373万元。全市财政部门按每头母猪50元的补贴标准,共发放专项补贴资金1290万元。农民购买收割机、插秧机等农业机械,也能和地方财政分担购买额度,2007年农民购买农机可享受的财政补贴达到了467万元。财政部门还投资513万元,通过政府采购为粮食主产区直接发送了各类农机2114台(套)。为帮助农民防止疫病给畜禽养殖业造成损失,市级财政今年追加疫病防控预算797万元,完成了全市范围内的疫病预防与扑杀。
为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步伐,宜昌市各级财政积极落实配套资金,千方百计推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仅今年就启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9个,其中8个土地治理项目的无偿投入达3970万元,将有3.8万农民从根本上改善耕作条件,提高产出效益。全市财政按农业人口人均10元的标准,编列了农村公益服务“以钱养事”预算,总额达2737万元。农技人员为农民种养提供的市场化服务,全部由政府财政支付报酬。
难有所解
过去,农村修桥筑路等公益事业都得通过向农民征收共同生产费予以解决。农村税费改革后,这种收费的取消又使得农村出现了一批“一家一户办不了、一村一庄办不好”的急难事。从2003年起,该市财政部门逐年加大了对村级公路和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到今年上半年,市财政累计投入6.05亿元,完成了5100公里村级公路的硬化。去年投入3666万元改水专项资金,使西部山区缺水农民实现了饮水无忧。从2006年起,全市财政共集中财力1698.7万元,支持了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建设和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全市共有457个村在不向农民收取分文的前提下完成了办公活动场所的建设。
与新农村建设交相辉映的是,宜昌市财政围绕宜昌市“三城联创”战略,聚积财力支持了城区道路改造和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仅2007年市财政投入城区道路建设的资金就达6986万元;特种废物处理中心、临江溪、沙河污水处理厂等一批惠及40万城区居民的环卫项目也在市财政2000万元的投入保证下得以正常运转;一批公园绿地、健身场所也实现了“零费用”向市民开放。
察有所途
公共财政是阳光财政、透明财政。如何确保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无障碍落实呢?宜昌市各级财政自2006年起,利用互联网全面及时地公开了每一笔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确保了全市市民知情察政的民主权利。
2006年,宜昌市财政部门共公开财政专项资金49项、转移支付资金5项,资金总额达17.95亿元。2007年,全市又公开了新发生的60多项财政专项资金和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情况和各级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本级财政资金30多项,资金总额达14.55亿元。为方便群众监督维权,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共设立免费查询点669个,并配有指导群众查询的服务人员。任何一笔资金的总额、分配政策、拨付时间、到户到人等详细情况,都能在互联网上查清楚。目前,点击市、县两级“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查询财政政务、资金信息的群众已达17万人次,全市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投诉一直保持着“零记录”。
责任编辑 周多多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