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1-05 作者:本刊记者 ★石化龙★特约通讯员 ★董兆平★
[大]
[中]
[小]
摘要:
2005年,云南财政设立1亿元县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47个县域经济试点县(市)的经济发展。在这一政策激励下,楚雄彝族自治州各县市认清自己的资源秉赋、比较优势,遵循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则旅的原则竞相发展县域经济,初步形成了强县率先发展、中等县加快发展、弱县居弱图强跨越式发展的格局。
工业领航促发展
素有“省垣门户、迤西咽喉”之称的楚雄市,作为彝州首府所在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常常触动着全州发展的“神经”。被列为试点市以来,不断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实施“兴工富市”战略。
紧紧抓住楚雄工业园区被省列为30个重点工业园区的机遇,加强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编制了18平方公里的园区规划,并投资2.09亿元搞好园区配套路网建设。目前已有42户企业入园发展,今年上半年,园区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15亿元,同比增长67.9%。
同时,抓重大工业建设项目。近几年,市财政和开发区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支持实施19项新建和技改扩建项目。如投资15亿元的红塔集团楚雄卷烟厂60万箱卷烟异地搬迁技改项目;投资...
2005年,云南财政设立1亿元县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47个县域经济试点县(市)的经济发展。在这一政策激励下,楚雄彝族自治州各县市认清自己的资源秉赋、比较优势,遵循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则旅的原则竞相发展县域经济,初步形成了强县率先发展、中等县加快发展、弱县居弱图强跨越式发展的格局。
工业领航促发展
素有“省垣门户、迤西咽喉”之称的楚雄市,作为彝州首府所在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常常触动着全州发展的“神经”。被列为试点市以来,不断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实施“兴工富市”战略。
紧紧抓住楚雄工业园区被省列为30个重点工业园区的机遇,加强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编制了18平方公里的园区规划,并投资2.09亿元搞好园区配套路网建设。目前已有42户企业入园发展,今年上半年,园区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15亿元,同比增长67.9%。
同时,抓重大工业建设项目。近几年,市财政和开发区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支持实施19项新建和技改扩建项目。如投资15亿元的红塔集团楚雄卷烟厂60万箱卷烟异地搬迁技改项目;投资5亿元的云铜集团滇中有色金属公司年产10万吨铜及30万吨硫酸扩建项目;还有云南开关厂、华力机械厂、滇中铝厂等等新建及技改项目,总投资也在4.6亿元以上。这些骨干工业项目的建成投产,有力地支撑了全市经济发展,2006年,全市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15户。这些大项目今年1-7月共完成工业总产值50.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1.1%,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3个百分点。
此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助外力发展县域经济。由于有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和良好的产业发展政策,3年来楚雄市共引进项目115个,协议投资额64.8亿元,到位资金21.12亿元。并加强与云南铜业、滇能集团等省内大企业的联合与合作,通过改造生产工艺、研发递延产品和引进配套项目,着力提升传统行业节能降耗、污染减排和集约化生产,鼓励和支持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做大做强。
一系列举措使县域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财政收入3年翻了一番,一举跨入全省县域经济十强县行列,提前一年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县域经济发展四项主要考核指标。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85亿多万元,比三年前增长了60%,今年上半年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19亿元,增长60.69%。
南华县着力培强烟草、啤酒、煤炭3大支柱产业。引进的云南澜沧江啤酒企业(集团)楚雄有限公司,建设年产20万吨啤酒改扩建项目,协议投资2.3亿元资金已全部到位。引资过程中,多次派出项目督查组上门服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并从政策、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全力支持,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
最初的设计建设规模为年产10万吨,后根据市场调查,澜沧江啤酒系列产品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好局面,总投资由1.6亿元增加到2.3亿元,生产规模由年产10万吨增加到20万吨。公司从美国、德国引进领先全球的膜过滤系统和无菌冷灌装生产设备,建成了云南省第一条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纯生啤酒生产线。本着“业系农业、厂系农村、人系农民”的宗旨,成为南华县乃至楚雄州粮油收购深加工的龙头企业。每年安排附近农民工1200多人就业,向附近农户提供喂养1万头生猪的饲料,促进农民增加养殖收入1000多万元,带动周边各县农村种植啤酒大麦,为农户增收4000多万元,为财政增收、企业增效、农民致富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今年上半年,累计生产各类啤酒3万多吨,实现销售收入5000多万元,上缴税收580多万元。
云南嘉宏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典型的“原料、产品”两头在外的企业,由大姚县通过整合原兴达、滇兴两个纺织企业后挂牌成立。公司从新疆运来棉花,生产的棉线90%以上出口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带动了县里农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解决了大量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今年上半年产值1530万元,实现销售收入1330.1万元。公司副总经理李行雪风趣地说,嘉宏的今天,是包括财政部门在内的大姚县各个职能部门积极支持外来企业发展、为企业的发展扫除一切障碍、创造一切条件、不但“扶上马”还要“送一程”的结果。
依托特色兴产业
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特色文化带动旅游致富百姓。在楚雄,特色经济正在成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促进城乡协调的有效载体。
大姚是闻名遐迩的“中国核桃之乡”,但在20年前,漫山遍野的核桃掉在地上无人问津。“没想到20年后的今天,核桃作为绿色有机食品的价值备受消费者青睐,传统产业优势给我们带来了福音,我们的核桃在国内的市场一公斤已经卖到了35元,在香港的超市,一个核桃就值5角钱。”当地人不无自豪地介绍说。
“核桃树是摇钱树,早种核桃早致富。”在大姚采访,记者切实感受了小小核桃给农民和农村带来的变化。近几年全县核桃种植面积以年均6%以上的速度递增,2006年底,近2.6万农户种植核桃,产值1.13亿元,已成为大姚促进农民增收的亿元产业。
三台乡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民族乡,靠种植核桃人均现金收入达1600多元。在该乡的干河村有“看一个村民家富不富,就看他有多少株核桃树”的说法,如今,村子里100多户人家户均核桃收入已突破万元,21户突破2万元。
核桃鼓了三台乡群众的腰包,使群众生活逐步走上康庄大道,群众踊跃购买摩托车、插秧机、一些高档家具以及各种家用电器、家庭影院等昔日城里人享受的“奢侈品”已普遍进入了三台农家,富裕的农户还建起了砖混结构的“小洋房”。
在南华县龙川镇岔河村,记者见证了旅游业开发给当地农民带来的实惠。
自2006年3月以来,通过县财政补助、集体投入、群众自筹及投工投劳折资等方式,村子里修上了水泥路,改造了以往破旧的民居、建上了公厕、垃圾处理场所、跳歌场,此外,县、乡政府还因势利导发挥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以“农家乐”为载体推动村民搞起了乡村旅游。虽说仅有一年多的时间,村民们却都尝到了甜头。
村民周开富投资50万元修建了彝人客栈,今年1月开业以来仅7个月时间盈利8万元,8月底还接待了100多位外国客人,据说,客人们被彝族绚烂的文化所吸引,有的竟流连忘返。
32岁的周开琼和五位姐妹一起联合经营农家乐,至今共接待旅客约7万人,营业收入约110万元。
村民周莲英把村里200多位姐妹们组织起来,搞起了刺绣协会,一年人均收入几万元。她高兴地说,农村妇女不用依靠男人吃饭了。
记者了解到,这些先富起来的带头人有着共同的特点:大部分是党员,12个“农家乐”有7个是党员建起来的;都是出去闯了几年见了世面又回家乡来发展的。看到足不出村也能赚钱,越来越多外出打工的人回来了。现在,这个有着“南华咪依噜风情谷”品牌的村子,正雄心勃勃地奔着滇西黄金旅游线上的乡村旅游精品目标而努力。
舞活龙头惠农家
对农民来说,特色经济的产业化程度越高,他们受益的程度也就越大。因此,楚雄各县市特别注重增长潜力大、增效时间长、增收范围广、带动作用强的产业培植,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提高特色经济的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楚雄市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建立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培植农业龙头企业。2005年初组建的集养殖、畜种、饲料加工为一体的楚雄市明宏生态科技工贸有限公司,在发展农业产业化政策扶持下,带动农户养殖生猪10万头,并积极发展能耗小、污染少、附加值高的畜牧业精深加工,建设高科技规模化的现代大型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每年可带动周围农村1.2万农户养殖优质商品猪,每户农民年均增收8000多元。
露水草是云南特有的天然植物药,从中提取的蜕皮激素可作为药品和化妆品的主要原料,还广泛用于养殖业。人工种植露水草比种植其他药材容易,且对土壤要求不高,适宜种植区域较广,山区、半山区属沙土的荒地、坡地和果园地都可以大面积种植,还可以和其他农作物套种,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而且生长周期只有5个月。通过几年的试种,平均每亩可实现产值1200-1500元,从投入、劳动强度等方面综合衡量,收益要高于烤烟,很受农户欢迎。
楚雄市百草岭药业发展有限公司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依靠高新技术从事以露水草为主的天然药材的种植、加工和销售以及食品和保健食品的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几年来,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动山区、半山区农户种植露水草、灯盏花、板蓝根等云南地道天然中药材3000余亩,成功地摸索出一条带动广大山区农村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新路。
“价高了跟着种,种多了价就跌;价跌了少人种,种少了价又高。”这个农业结构调整的“怪圈”,经济学上称之为“市场同步性震荡”,屡屡挫伤了农民的信心。然而,被誉为“铁杆庄稼”的大姚核桃,不但没有入围这个“怪圈”,而且种植面积在逐年扩大,市场价格稳中有升。甚至出州跨县,飘洋过海,闯出了一条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希望之路。其中的奥妙就在于大姚县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健全完善了核桃经营协会,抓好核桃销售网络及信息系统建设,并充分发挥亿利丰、广益、鑫盛达等3家核桃加工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形成核桃生产、加工、销售的产业链,提高了核桃的价值和深加工值。
站在宽敞的核桃烘烤库房,大姚亿利丰农产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2004年,香港客商与大姚县山地公司共同投资收购原大姚县橡胶厂组建的亿利丰公司,专门加工核桃、松子、瓜子、野生食用菌、豆类等有机食品,是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今年上半年,已实现总产值近千万元。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