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众人之事”首先在于“谋众人之福”。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报告中要求政府财政部门加大投入、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的地方就有十来处,其中大部分与改善民生直接相关。这既是对财政部门干部职工的鼓励和鞭策,也为我们今后的财政工作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湖南各级财政部门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以落实省政府“八件实事”为重点,着力解决城乡居民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建成了一大批“德政工程”和“民生工程”。据统计,2002-2006年,全省财政在与老百姓幸福指数密切相关的教科文、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年均增幅达20.35%,比财政总支出增幅高出1.47个百分点。支农支出增长更快,2006年全省支农支出是2002年的2.22倍,年均增幅达22.07%,比财政总支出增幅高出3.19个百分点。这些数字都体现了执政为民、理财为民的理念,凸显了财政支出的公共特色,表明了财政支出与老百姓的生产生活越来越紧密相关,老百姓享受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越来越多、越来越好。
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立足湖南实际,立足财政岗位,统筹谋划,积极行动,力争全面实现十七大确定的宏伟目标。我们在财政工作中既要算好经济账,也要算好“政治账、民心账”,安排支出时重点向民生倾斜,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着力解决好关系老百姓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让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地享有社会资源和发展成果。具体实践中,就是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重点:
一是支持教育优先发展,推进“教育强省”战略的实施。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湖南省委、省政府前不久下发的《关于建设教育强省的决定》也对教育投入作出明确的要求。我们将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依法落实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健全教育强省的投入保障机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支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增加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同时,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努力提高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学生资助比例和补助标准,切实落实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
二是支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积极支持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多渠道筹集资金,逐步扩大农村低保范围和提高低保补差标准。积极支持完善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大力支持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逐步提高企业离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标准;同时,研究和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积极支持完善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及时足额落实财政配套补助资金;稳步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妥善解决国有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参加职工医保问题,并将未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市辖区农民统一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范围。
三是支持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大对乡镇卫生院改扩建的投入,支持完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坚持政府主导,加大财政投入,加快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度,争取到2010年,在地级和县级市城区建立起机构设置合理、服务功能健全、人员素质较高、运行机制科学、监督管理规范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同时将城市社区卫生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稳定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筹资和投入机制,确保社区卫生服务公益性质。
四是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体收入。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好就业再就业税费优惠、财政补贴等财税政策,及时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和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通过发放临时性价格补贴、分类施保、完善临时救助制度等方式,确保城市低保家庭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大力促进农民增收,支持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建立农村经济发展的产业支撑体系;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以及乡镇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同时,继续做好“整村推进扶贫”和湘西地区产业化扶贫工作,切实帮助贫困地区居民增加收入。
责任编辑 周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