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中外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指导发展的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实现这些要求,最重要的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尊重科学、遵循规律为灵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强调统筹兼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以政府掌控的资源为依托,财政作为重要调控杠杆之一大有可为。财政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核心”、“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指导财政体制改革、财政政策制定和财政资源配置。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财政在促进发展方面,主要是通过财政体制和财政政策增强发展动力、调节发展结构、引导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财政可以通...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中外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指导发展的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实现这些要求,最重要的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尊重科学、遵循规律为灵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强调统筹兼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以政府掌控的资源为依托,财政作为重要调控杠杆之一大有可为。财政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核心”、“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指导财政体制改革、财政政策制定和财政资源配置。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财政在促进发展方面,主要是通过财政体制和财政政策增强发展动力、调节发展结构、引导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财政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和财政资金投入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和财政投入促进民生改善,包括推进就业再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调节收入再分配,优化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增进社会和谐。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财政可以广泛运用体制、政策、资金等调节手段实现这一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财政体制、政策和资金是实现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发展过程中各种相关关系的主要工具,包括实现经济与社会的统筹兼顾、人与自然的统筹兼顾、城市乡村的统筹兼顾、东中西部的统筹兼顾、中央与地方的统筹兼顾以及不同社会阶层社会群体利益的统筹兼顾。统筹兼顾就是要正确处理全面与局部的关系,统筹全局,兼顾各方;就是要正确处理当前和长远的关系,立足当前,兼顾长远;就是要正确处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突出重点,兼顾一般。财政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能否大有可为,关键在于以科学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全面深化财政改革,把财政体制、财政政策、财政管理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科学理财。科学理财的内涵十分广泛,最主要的应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科学地制定财政体制,科学地制定财政政策,科学地配置和管理公共财政资源。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来说,财政体制、财政政策和财政资源配置与管理都是非常有效的调节杠杆和控制引导工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体制和财政管理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加之财政政策的不断完善和收支规模扩大、收支结构调整优化,使财政从整体上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改革开放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审视,目前我国财政体制、财政管理和财政政策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不科学的因素。比如,在财政体制方面,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支出责任划分不清晰、不合理的问题比较明显,财政收入在各级政府之间的划分与支出责任不匹配,财政转移支付结构不够合理,一般转移支付比例偏低,专项转移支付种类过多、交叉重复,分配方法不够科学,等等。又如,在财政管理方面,预算管理、国库收付管理、政府采购、非税收入管理等改革虽然取得不小进展,但整体上看还远没有到位,财政管理粗放的特征仍比较明显,严重制约着财政运行的安全性、规范性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再如,在财政政策方面,对市场竞争领域干预较多,部分财政政策相互交叉、功能相互抵消,一些财政政策针对性不强、效果不明显。这些体制、政策、管理方面的不科学因素,减损着财政体制功能、财政政策效果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应当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创新管理加以有效克服,努力实现财政体制、财政政策以及财政管理的科学化,全面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使财政在促进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中发挥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
要全面实现科学理财,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必须明确方向和目标。在财政体制方面,要力求财政职能范围界定正确,财政支出责任划分明晰,财政收入划分合理,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科学,各层次、各部门财政管理责权配置恰当;在财政政策方面,要力求调节目的明确,重点突出,力度适当,不同政策间相互协调,提高调节效果;在财政管理方面,要力求资源配置科学、运行高效、监控有力、机制完善、制度健全。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财政改革任重道远,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核心、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整体谋划、分步推进、着力实施,以不懈的努力服务于小康社会建设。
责任编辑 刘慧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