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14 作者:茂易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
[大]
[中]
[小]
摘要:
目前我国已进入消费加速转型期,居民消费由原来简单的数量增长演变为数量增长与结构调整并行,消费升级由衣食、耐用消费品向住宅、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娱乐、医疗和旅游等产业链不断演化。消费结构向更高层次转化,不仅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发展,还提升了经济增长的质量。但在居民的消费转型中,城乡之间、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对消费需求的贡献差距较大,对消费总量、消费结构、消费形态和消费质量等方面的影响程度强弱较悬殊,调控难度加大,应引起高度关注。
一、城乡市场所占份额不匹配,农村市场的贡献率偏低。1995年,城市与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分别为55%和45%,相差10个百分点,2006年这一差距扩大到35个百分点,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不足1/3。2006年我国农村人口是城镇人口的1.3倍,但实现的消费品零售额仅为城市居民的48.2%,农村市场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也仅为30.2%。2006年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下降到35.8%,属于小康水平,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仍达43%,属于温饱水平。如果再加上文化、教育和服务等方面的服务消费,城乡消费差距更加悬殊,农村消费水平远低于城镇。
二、消费差...
目前我国已进入消费加速转型期,居民消费由原来简单的数量增长演变为数量增长与结构调整并行,消费升级由衣食、耐用消费品向住宅、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娱乐、医疗和旅游等产业链不断演化。消费结构向更高层次转化,不仅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发展,还提升了经济增长的质量。但在居民的消费转型中,城乡之间、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对消费需求的贡献差距较大,对消费总量、消费结构、消费形态和消费质量等方面的影响程度强弱较悬殊,调控难度加大,应引起高度关注。
一、城乡市场所占份额不匹配,农村市场的贡献率偏低。1995年,城市与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分别为55%和45%,相差10个百分点,2006年这一差距扩大到35个百分点,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不足1/3。2006年我国农村人口是城镇人口的1.3倍,但实现的消费品零售额仅为城市居民的48.2%,农村市场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也仅为30.2%。2006年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下降到35.8%,属于小康水平,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仍达43%,属于温饱水平。如果再加上文化、教育和服务等方面的服务消费,城乡消费差距更加悬殊,农村消费水平远低于城镇。
二、消费差距拉大,消费结构断层,潜在大市场难以充分扩张。消费断层是指城乡居民不同群体之间的消费处于不同的层次,其间的消费不能有效衔接,居民消费结构出现断档。不同收入者的需求偏好和消费倾向不同,在收入差距过大的情况下,市场需求的分布容易出现两极分化。当一部分人已将消费聚焦于几万元的商品时,另一部分人则可能还停留在几百元或几千元左右的消费品上,而介于几千元到几万元之间的商品则少有人问津。这种市场需求链与产业供应链的不衔接会导致国民消费能力不高,优化产业结构难度加大。由于农民增收缓慢,城镇居民消费升级后过剩的工业品供给无法由低收入群体的需求来消化,导致城市与农村之间出现一个较大的购买空档区域,而这个区域中集中了我国目前大量的过剩产业。“农村居民→城镇居民中低收入者→城镇居民中高收入者”这三个层次并没有很好地连接起来,其间的离散性成分较大,从而导致消费热点难以在市场大范围延伸和长时间持续。近年来,居民消费倾向呈下降趋势,如城镇居民10%最高收入户平均消费倾向由2000年的72%下降到2006年的67.1%,分别低于全国城镇居民平均水平7.6和6.9个百分点。在社会财富越来越向高收入的居民集中的同时,购买力出现严重的分布不均,并使消费链中断。2006年,城镇居民家庭彩电、冰箱、洗衣机每百户拥有量已达137.4台、91.8台和96.8台,而农村居民只有89.4台、22.5台和43台。这些家电产品因城乡消费结构断层导致有效需求不足而出现了生产能力过剩,一些新兴产品面市不久就滞销,社会需求总量的扩张受到了结构性供求矛盾的抑制。
三、收入和财富占有状况的差异,富有阶层和贫困阶层之间实际生活状况的反差,使潜在市场消费需求难以充分释放。高收入群体难以成为经济的主要消费力量。2006年,城乡高收入户的可支配收入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26倍和2.36倍,人均消费水平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96倍和1.87倍。这一群体主要关注消费的质量,物质消费讲求高质、品牌、时尚和个性,精神消费和服务消费成为消费的重点和热点。但这些消费所占比重过小,不能解决我国目前消费需求结构性不足的问题。中等收入阶层需求潜力大但缺乏相应的购买力,他们的基本消费需求如千元级、万元级的消费已基本满足,受购买力的制约,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潜力(数万元、10万元级以上的消费品)仍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积蓄,才能得以充分释放。近年来城镇中等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也出现下降,平均消费倾向由1999年的80.4%降至2006年的77%。尤其是近几年房价的大幅上涨,购买一套经济适用房几乎要耗尽城市大多数中等收入家庭的全部积蓄,甚至要长期处于负债消费状态,迫使不少居民削减其它开支。再加上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偏低,尚未形成可持续的强劲消费能力。低收入群体生活压力较大,消费被抑制。目前低收入群体主要是城镇的下岗失业者和大部分农民,虽然近年来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相比而言仍属贫困阶层。其收入状况决定了消费行为比较谨慎,主要是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对于改善生活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虽有愿望和要求,但往往力不从心,潜在消费难以转化为现实,尤其是各类生活必需品价格的上涨加大了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压力。2005年10%城乡低收入户食品支出用去了其家庭近一半的收入,居住支出花去了12.3%和13.3%的收入,家庭医疗保健支出均增长15%以上。2006年,10%的城乡最低收入户人均收入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8.8%和33%,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7.2%和57.4%,收支基本相抵,其形成了3566亿元的实际购买力仅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7%,对消费总量的贡献度仅为3.6%。可见,低收入消费群体尽管其消费倾向最高,但其购买力规模对居民总消费的贡献度是微乎其微的。
四、消费品供给结构滞后于消费结构的变化。目前,国内消费品生产行业没有较好地把握消费升级的契机,及时生产出消费结构升级所需要的产品,有时即使生产出了这种产品,由于品质上远远落后于国外同类产品,难以满足消费结构升级的需求。如电脑、手机、汽车,居民所认同的大多是合资或外国品牌,而能与其抗衡的国内同类产品并不多。在农村,随着收入的不断提高,农民也追求个性化、实用性的消费品,但面向整个农村市场的消费品供给结构并没有实现多样化、多层次化;加之由于面向农村的商品利润低,农民购买力不强,相对城市而言,获利较少,不少生产厂家都将眼光放在城市,而放弃了广大的农村市场。在城市,供需之间也出现了断层。以住房为例,开发商注重开发高档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数量少,大部分工薪阶层、低收入家庭只能望房兴叹。
造成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贫富差距过大,未能形成一个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来做为消费需求的中坚力量和消费需求层级过渡的缓冲区。自2000年以来,我国基尼系数连续几年上升,已在0.4的国际警戒线徘徊。2005年,10%的城镇最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773元,比上年增长13.4%,是全国平均收入的2.7倍;10%的最低收入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35元,比上年增长9.5%,仅为全国平均收入的29.9%。最高10%与最低10%收入户的人均收入之比由上年的8.9倍扩大到9.2倍,差距呈扩大态势。要保持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必须要扩大内需,而壮大中等收入群体、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是扩大内需的关键,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努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一是努力扩大城市就业门路,鼓励个人创业。一方面要积极发展服务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目前,传统的、新兴的服务业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发达国家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表明,只有当第三产业比重达到50%以上时,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才可能有较大提高。鼓励个人创业,积极发展民营经济,政府要从资金借贷、用地用房等方面给予切实帮助。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发展制造业,为低收入者、失业者、新劳动力、应届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发展空间。二是让更多的农民转移到二、三产业,这是实现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必经之路。一方面,通过加快城市化建设,拆除农民进城“门槛”,在5—10年内让2—3亿农村剩余劳动力中的大部分进入城市,并帮助他们在城市就业、落户、创业。另一方面,在农村发展“企业+农户”、合作社、养殖大户、农产品加工、承包建筑工程、组织劳务输出等多种形式和渠道,使一部分农民在农村也能成为中等收入者。三是加大对技能培训的扶持力度,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这不仅可以解决技工短缺问题,还能大幅度提高工资收入。对于提供技能培训的技校或培训中心,政府应适当进行补贴,加以扶持。
二、缩小贫富差距,切实保障低收入人群基本生活。一是要继续发挥政府在再分配方面的调节功能。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这两个途径来调节收入差距过大的状况。税收的主要对象是高收入群体,转移支付的主要对象是低收入群体。通过收入再分配的功能,不仅能抑制高收入群体的膨胀,而且能使低收入群体中的一部分人进入中等收入群体。二是采取多种措施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要完善和落实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落实最低工资制度,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适时调高最低工资标准和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障、优抚待遇等,切实保障最低收入居民的基本生活。
三、分层次加快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要重视市场细分,进行消费品市场的合理定位。重新进行市场细分,寻找目标市场,合理定位,满足居民多层次的需求。要从城乡居民的收入环境及消费环境出发,研究农村市场、城市市场及城市中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针对高、中、低不同收入消费群体的需求进行市场细分,整合市场资源,进行商品和服务的特色化经营,逐步改变消费品市场结构性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的现状。
责任编辑 戴开成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