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14 作者:国家统计局
[大]
[中]
[小]
摘要:
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和深化各项改革,积极扩大对外开放,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克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石油价格大幅上涨以及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严重洪涝干旱等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又取得了新进展。
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实现大跨越
十六大以来,国民经济不仅增长速度快,而且持续的时间长、稳定性好,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均实现了大跨越,为实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实现了连续四年10%以上的增长速度,稳定性好。2003—2006年这四年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快、持续时间长的时期之一,年平均增长10.4%,不仅比同期世界年均增长4.9%高出5.5个百分点,而且比改革开放以来年平均增长9.7%高出0.7个百分点。经济增速不仅快,年度之间波幅也比较小。2003—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度最高增幅与最低增幅仅相差1.1个百分点,经济在高位平稳运行。居民消费价格年平均上涨2.1%,涨幅最高的2004年,...
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和深化各项改革,积极扩大对外开放,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克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石油价格大幅上涨以及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严重洪涝干旱等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又取得了新进展。
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实现大跨越
十六大以来,国民经济不仅增长速度快,而且持续的时间长、稳定性好,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均实现了大跨越,为实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实现了连续四年10%以上的增长速度,稳定性好。2003—2006年这四年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快、持续时间长的时期之一,年平均增长10.4%,不仅比同期世界年均增长4.9%高出5.5个百分点,而且比改革开放以来年平均增长9.7%高出0.7个百分点。经济增速不仅快,年度之间波幅也比较小。2003—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度最高增幅与最低增幅仅相差1.1个百分点,经济在高位平稳运行。居民消费价格年平均上涨2.1%,涨幅最高的2004年,也仅上涨3.9%,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保持了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位次四年内连升两位居于第四。到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连超法国和英国,在世界上的位次也由第六跃居第四,与前三位的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差距也在缩小。相应地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份额也不断提高,2002年为4.4%,2006年提高到5.5%。
人均国民总收入翻了近一番,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继2002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首次超过1000美元,达到1100美元后,2006年又超过2000美元,达到2010美元。相应人均国民总收入在世界的位次也由2002年的第132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129位。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经由低收入国家步入了中下等收入国家的行列,标志着我国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 工业生产迅猛发展
十六大以来,随着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逐步落实,农业生产稳步增长,粮食产量连年丰收;工业特别是重工业迅猛发展,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明显增加,工农业产品总体上供给能力大幅提高。
粮食产量连续三年增产,棉、油、肉等主要农产品稳产增产。2003—2006年,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7%。粮食产量从2003年的历史低点逐年增加,2004年达9389亿斤,扭转了1998年后连续五年下降的局面。2005年、2006年又连续两年增产,实现了1985年以来的首次连续3年增产。其中2006年粮食总产量达到9950亿斤,成为历史上第三个高产年。
工业生产增长迅猛,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产品产量高速增长。2006年工业增加值突破9万亿元,达到9035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02年增长了57.9%,年均增长12.1%,比改革开放以来的年均增长速度11.5%快0.6个百分点。其中,重工业年均增长17.9%,快于整个工业5.8个百分点。
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仍稳居世界前列或位次前移。2006年,谷物、肉类、棉花、花生、油菜籽、水果及茶叶的产量继续保持世界第一;甘蔗产量位居世界第三;大豆产量位居世界第四。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钢、煤、水泥、电视机和棉布的产量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发电量继续位居世界第二;糖产量居世界第三;原油产量居世界第五。
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得到空前加强
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资快速增长。2003—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2.5万亿元,比1981—2002年22年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总和还多1.3万亿元;年平均增长26.6%,比1981—2002年年平均增长20.4%快6.2个百分点。投资规模之大、增速之快为历史所少有。其中,2003—2006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20271亿元,是1978年到2002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基本建设投资的近两倍。
一大批重大基本建设项目和重点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建成投产。2003—2006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累计建成投产项目212461个,年平均增加53115个。一大批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的基本建设项目和重点骨干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建成投产。如青藏铁路等铁路项目、福建三福高速公路项目、广州地铁二号线工程、天津港扩建工程,上海洋山深水港集装箱项目一期工程、广州白云机场迁建工程等一批交通运输项目建成运营;西电东送工程累计完成输送能力3420万千瓦。
交通、邮电、通讯供给能力大大加强。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等多方式、多渠道的交通网络得到明显改善。已建成覆盖全国、通达世界、技术先进、业务全面的国家信息通信基础网络。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茅。从2002年到2006年,固定电话用户由21422万户增加到36779万户,增长71.7%;移动电话用户由20601万户增加到46106万户,增长1.2倍;互联网上网人数由5910万人增加到13700万人,增长1.3倍。
能源生产能力得到明显提高。2006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了22.1亿吨标准煤,比2002年增长53.7%,年均增长11.3%,2004年占世界能源生产总量的14%左右,成为世界上除美国之外的第二大能源生产国。2006年末,发电装机容量超过6亿千瓦,新增发电装机容量2.6亿千瓦;发电量达到28657亿千瓦小时,比2002年增长73.3%,年均增长14.7%,电力紧张状况得到初步缓解。
对外经济迅猛发展 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
进出口贸易总额在四年内连升三位居世界第三。2006年进出口总额达17607亿美元,跃升到世界第三位,在四年内连升三位。2003—2006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快速增长,年平均增长29.8%,比1979—2002年年平均增长15.2%快14.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额年平均增长31.3%,进口年平均增长28.0%。2006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66.9%,比2002年的42.7%提高了24.2个百分点;相应其占世界贸易总量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2006年为7.2%,比2002年的4.7%提高了2.5个百分点。贸易顺差持续大幅增加,2006年贸易顺差1775亿美元。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上升,2006年比重为94.5%,比2002年的91.2%提高了3.3个百分点。
利用外资继续增加,对外投资增长较快。2006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不包括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利用外资数据)630亿美元,2002年为527亿美元,年平均增长4.6%。利用外资的持续不断增加,使得我国利用外资自2002年以来一直居于世界前三位。在利用外资继续增长的同时,随着“走出去”战略的付诸实施,对外投资出现了强劲的增长势头。2003年到2006年,对外直接投资额(非金融部分)分别为29亿美元、55亿美元、123亿美元和176亿美元。2006年对外经济合作合同金额达到717亿美元、完成营业额357亿美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300.5%和148.7%。
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位。2003—2006年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大幅增加。2003年外汇储备达4033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位,到2006年我国外汇储备达10663亿美元,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位。这充分反映出我国对外经济的综合实力在不断增强。
城乡居民生活持续提高和改善
十六大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的不断建立和完善,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改革和发展的实惠,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又迈进了坚实一步。
就业人员持续不断增加。2002年就业人员73740万人,2006年达到76400万人,年平均增加66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了比较平稳的态势,2003—2006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1%—4.3%之间。
城乡居民收入连年保持快速增长。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扣除价格因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四年均保持在7.0%以上的速度增长。随着支农惠农各项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农村居民收入出现了多年所没有的连年快速增长的势头。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扣除价格因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三年保持在6.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6年底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16.2万亿元,比2002年底的8.7万亿元增加7.5万亿元,人均由2002年的6766元增加到2006年的12239元,年平均增加1381元。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2006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居民用于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5.8%,比2002年的37.3%下降1.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3.0%,比2002年的46.2%下降3.2个百分点。说明城乡居民用于食品支出比重均在不断下降,用于改善生活质量的其他支出在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得到改善。城乡居民的居住面积在不断增加。2006年底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超过27平方米,比2002年底的22.8平方米增加了4平方米以上;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0.7平方米,比2002年的26.5平方米增加了4.2平方米。城乡居民汽车、电脑和电话等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提高。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由2002年底的0.9辆提高到2006年底的4.3辆,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摩托车由28.1辆提高到44.6辆。电话普及率由2002年末的33.7部/百人提高到2006年末的63.4部/百人,其中移动电话普及率由16.2部/百人提高到35.3部/百人。
城乡居民享受到了更多的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等的实惠。在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而且覆盖面不断扩大。2006年底,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8766万人、15732万人、11187万人、10268万人和6459万人,分别比2002年增加4029万人、6331万人、1005万人、5862万人和2971万人。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正在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医疗改革试点也在加快推进。2006年底,全国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为5374万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覆盖农村人口达到4.1亿人。2006年农村贫困人口2148万人,比2002年的2820万人减少672万人。
经济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
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出现了积极变化。2003—2006年各区域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增加,2006年东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为2002年的1.96倍;中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为2002年的1.90倍;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为2002年的1.91倍;东北三省国内生产总值为2002年的1.72倍。更能反映未来经济发展后劲的中部、西部和东北三省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均不同程度地有所提高,2006年中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比重为19.3%,比2002年提高1.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占20.4%,提高0.1个百分点;东北三省占9.7%,提高1.4个百分点。说明在各区域经济发展均比较快的形势下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后劲在不断增强。
城乡经济发展在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中趋向协调。2006年城市化率达到43.9%,比2002年的39.1%上升了4.8个百分点,年平均上升1.2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持续不断提高。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2003—2006年城镇总人口年平均增加1874万人,乡村总人口年平均减少1125万人,大量的乡村人口由农村向城镇的转移,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措施的落实,包括加大农村道路、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减免农业税,加大各种补贴,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明显加强,城乡经济发展进一步趋向协调。
第三产业比重继续提高。2003—2006年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0.1%,比重继续提高。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10.0%;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8.8%;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12.6%;金融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10.7%。
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持续增加
财政收入在四年内翻了一番多。国家财政收入从2002年的18904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38731亿元,年均增长19.6%,四年内翻了一番,2006年财政收入是2002年的2.05倍。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上升,2006年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为18.4%,比2002年的15.7%上升了2.7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使我们办了多年想办而未办成的一些大事,重点加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切实加大了对落后地区和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力度,有效地保障了经济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
2006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9504亿元,比2002年的5784亿元多13720亿元,连续四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工业企业利润年均增长高达35.5%。
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辉煌成就,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增了中国人民的信心,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和国务院有能力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充分说明了中国人民有智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蓝图。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还不够合理,经济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经济增长付出的代价还比较大,经济运行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健康不稳定因素。我们相信,只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会迎来一个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
责任编辑 方震海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