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14 作者:黄旭明 十七大代表、浙江省财政厅厅长
[大]
[中]
[小]
摘要:
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职能,浙江省各级财政部门要全面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地方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着力提高公共财政推进科学发展、切实改善民生、促进创新创业的能力,使公共财政真正惠及全省人民,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的胜利召开。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按照“做精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支持经济发展思路,坚持政策引导、资金支持、体制激励、优质服务有机结合,不断创新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方法,通过财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财政资源的配置和运用,引导和推动各类市场主体持续健康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财政收入“均衡入库、持续增长、优化结构、调控有力”目标的实现,为党委、政府驾驭全局提供强有力的财力保障。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做大三产。当前着重要积极推动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快服务业体制机制创新;打破垄断,建立公开、公...
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职能,浙江省各级财政部门要全面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地方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着力提高公共财政推进科学发展、切实改善民生、促进创新创业的能力,使公共财政真正惠及全省人民,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的胜利召开。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按照“做精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支持经济发展思路,坚持政策引导、资金支持、体制激励、优质服务有机结合,不断创新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方法,通过财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财政资源的配置和运用,引导和推动各类市场主体持续健康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财政收入“均衡入库、持续增长、优化结构、调控有力”目标的实现,为党委、政府驾驭全局提供强有力的财力保障。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做大三产。当前着重要积极推动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快服务业体制机制创新;打破垄断,建立公开、公平、规范的服务业准入制度;积极推动服务业从工业中分离;找准突破口,加快和提升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找准切入点,改造和提升有优势的传统服务业,推动服务业成为浙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二是支持发展先进制造业,做强二产。进一步研究调整财税支持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支持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支持企业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电子信息产业等,加快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推进传统优势产业的技术升级和产品升级。三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做精一产。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继续加大农业财政投入,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各项财政补贴政策,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大力发展效益农业、高效生态农业等现代农业,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加长加深农业产业化“链条”,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大力调整和优化财政科技支出结构,着力支持提升、优化集成实验室建设和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攻关,解决制造业和加工业、农业、服务业的重大技术难题;支持对民营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服务、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产业化,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提升,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加大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力度,促进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政策导向作用,制定实施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措施,支持新型能源、可再生能源以及清洁能源发展,加大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支持力度,稳步推进资源、环境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试点,支持节能产业发展和节能降耗工作。
——支持民营经济和对外贸易健康发展。完善和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投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和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制度,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进一步修订完善促进外经贸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支持浙江电子口岸和外经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外经贸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对服务贸易的支持力度,支持自主品牌产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促进浙江外贸有新的发展。
——支持海岛和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加大财政投入,加快标准渔港建设,支持海洋运输业、海洋旅游业、海水养殖业、远洋渔业等海洋经济发展。加强海域使用金征管,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完善省对市县财政体制,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强欠发达地区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积极推进下山脱贫和“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促进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
二、全面加强社会保障,切实改善民生
按照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牢固树立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财政支出的安排体现党和政府的决策和意志,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体现公共财政的原则和要求,通过“存量调结构,增量优方向,增量调存量”的办法,进一步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强化财政的公共服务功能,财政支出向农村倾斜、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向低收入人群倾斜,确保新增财力的2/3以上用于民生,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如就业就医就学,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社会安全(包括社会治安和食品药品安全等)、安全生产、文化(农村基层文化和城市社区文化)等,使公共财政最大程度地惠及全省人民,共建共享和谐社会。
——支持教育事业发展。首先,促进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建立校舍维修长效机制,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工程”、“爱心营养餐工程”、“食宿改造工程”、“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书香校园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工程建设;创新投入方式,落实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政策,着力解决民工子女就学问题。其次,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加大投入,实施“职业教育助学奖学行动计划”、“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行动计划”、“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行动计划”、“县级骨干职业学校建设行动计划”、“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行动计划”、“提升劳动力素质行动计划”等“六项行动计划”,并支持高职示范学校建设。再次,完善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设立国家助学金,引导学生报读中等职业学校。完善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从秋季学期开始设立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扩大奖、助学面。
——支持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中央和省有关就业再就业政策,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就业体系,积极鼓励和支持自主创业。进一步加大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专项补助,提高农村医疗保障水平。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支持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试点。进一步规范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完善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基金筹资机制。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农村住房政策性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与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以及教育、医疗、住房等救助水平,切实做好优抚安置工作。
——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加强城乡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乡镇卫生院建设发展投入,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财政保障机制,推动建立功能完善、服务便捷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支持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服务网络体系。筹措安排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和农民健康体检专项资金,加大对直接面向目标人群的公共卫生项目投入力度,推进公共卫生建设。
——推进“生态浙江”建设。完善财政生态补偿办法,将生态保护转移支付政策从钱塘江流域扩大到其它流域,并选取森林面积、水域面积和水质、大气质量等因素,逐年加大生态财力补偿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加大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财政投入,支持全省城市污水和城乡垃圾集中处理设施项目、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环境质量和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测网络建设,支持电厂脱硫技改项目、推行清洁生产、自然保护区建设和保护、生态示范区建设及重点区域、流域污染的防治等项目建设。
——支持“平安浙江”建设。进一步完善基层政法机关经费保障政策,改善欠发达地区政法机关执法条件。大力支持法律援助、司法救助、社区矫正和人民调解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将食品安全检测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加大对安全生产的投入,积极争取设立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加快推进我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支持“文化大省”建设。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入,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支持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支持文化“三下乡”活动,缓解农民群众看电影难、看戏难、看书难问题,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加大文化人才扶持力度,扶持文化产业发展,鼓励培育演出市场,促进全省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三、健全公共财政制度,实现体制机制创新
深化公共财政管理改革,大力推进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绩效评价等为主要内容的财政管理改革,逐步建立起运行有序、管理规范、约束有力、科学高效的财政运行机制。
——完善省对市县转移支付制度。在完善省对市县补助性转移支付办法的基础上,不断健全相关政策和措施,切实调动市县建立地方财政收入增长长效机制的积极性。
——积极探索“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的试点工作,进一步加强公共财政管理。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完善事业单位财政供给方式,应用项目库管理信息系统,完善现有预算定额和支出标准体系,加大预算内外资金统筹管理力度。制定市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指导意见,稳步推进全省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指导、督促、落实省级项目绩效自评,组织实施重点项目绩效评价,加快推进全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全面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农村综合改革等其他改革。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提高政府采购的质量和效率,充分发挥其政策性功能,支持自主创新和绿色政府采购。全面推进乡镇职能转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化解乡村债务,建立村级组织运转保障机制。切实加强政府性债务的归口管理,规范举债行为,合理控制举债规模,完善偿债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偿债准备金制度。制订出台消化义务教育债务激励政策,逐步化解义务教育负债。继续开发、完善和推广“金财工程”一体化软件,提高财政信息化管理水平。
责任编辑 戴开成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