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2-02 作者:
[大]
[中]
[小]
摘要:
也许是多年来对困难群体的高度关注,也许是在老百姓最需要的时候常常出现,也许是时刻把老百姓的冷暖挂在心头,成立12年的北京市财政局社会保障处(以下简称社保处),不仅常有感谢电话、感谢信,在市民中有着良好口碑,各种荣誉也接踵而至:全处不少同志先后获得过北京市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公务员等荣誉,社保处集体也先后被授予“首都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先进集体”和“北京市青年文明号”称号。
群众利益无小事
在社保处有这样一个共识:群众利益无小事。作为一名社保工作者,必须带着感情工作,努力做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疾苦,为他们排忧解难。任何对群众疾苦的漠视,都是工作的严重失职。特别是对下岗失业人员、低保对象、农村贫困人口等困难群众遇到的实际问题,一定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帮助解决。本着这一共识,他们以“进社保对象门、暖社保对象心、听社保对象言、解社保对象难”为主体,从财政职能出发,千方百计筹措安排资金,多次开展慰问困难家庭、走访就业残疾职工、为困难企业排忧解难,逢年过节“送温暖”等活动。社保处处长师淑英还清楚地记得这样一件事。1999年在一次访贫问苦中,他们了解到有一对盲人夫妇因企业...
也许是多年来对困难群体的高度关注,也许是在老百姓最需要的时候常常出现,也许是时刻把老百姓的冷暖挂在心头,成立12年的北京市财政局社会保障处(以下简称社保处),不仅常有感谢电话、感谢信,在市民中有着良好口碑,各种荣誉也接踵而至:全处不少同志先后获得过北京市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公务员等荣誉,社保处集体也先后被授予“首都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先进集体”和“北京市青年文明号”称号。
群众利益无小事
在社保处有这样一个共识:群众利益无小事。作为一名社保工作者,必须带着感情工作,努力做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疾苦,为他们排忧解难。任何对群众疾苦的漠视,都是工作的严重失职。特别是对下岗失业人员、低保对象、农村贫困人口等困难群众遇到的实际问题,一定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帮助解决。本着这一共识,他们以“进社保对象门、暖社保对象心、听社保对象言、解社保对象难”为主体,从财政职能出发,千方百计筹措安排资金,多次开展慰问困难家庭、走访就业残疾职工、为困难企业排忧解难,逢年过节“送温暖”等活动。社保处处长师淑英还清楚地记得这样一件事。1999年在一次访贫问苦中,他们了解到有一对盲人夫妇因企业停产而在家待业,收入少得可怜,还要供孩子上学,日子过得很艰难。在资助的同时,他们想得更多:作为政府职能部门,有责任研究制定一个办法,对所有下岗残疾职工的生活进行补助。经过细致的调查,很快摸清了全市福利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残疾职工的生活基本现状。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了促进福利企业发展的有关建议,经批准后出台了补助办法。自此,北京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000多万元,较好地保障了残疾职工的就业和基本生活。
社保处成立以来,他们以建立社会保险体系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为重点,以社区服务为载体,推动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共同发展,逐步建立了适合首都特点的社会保障框架体系,为保护弱势群体,调节收入差距,维护社会稳定,建设首善之区的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北京的社会保障难点在农村,为了使公共财政的阳光逐步覆盖到农村,做到应保尽保,他们重点构建了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农村养老保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截止到2005年底,全市已有7.8万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作为农村地区稳定重要环节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自建立以来就一直在强化管理中稳步发展。截止到2005年底,全市共有44.72万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领取养老金人数为2.3万人。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的日臻完善。2005年7月,随着生育保险制度的实施,标志着北京市五大主要社会保障制度全面推行。到2005年底,全市已有518.54万人参加了城镇养老保险、357.47万人参加了城镇失业保险、567.64万人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303.89万人参加了工伤保险、224.6万人参加了生育保险。与此同时,自1996年7月实施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全市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救助体系。保障标准从家庭月人均170元调整到310元。同时辅以粮油、医疗、住房、教育等各种专项救助措施,保障了城市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
社保处的同志们对群众的深厚感情来自于常抓不懈的处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他们始终把立足于教育、着眼于防范摆在党风廉政建设的首要位置,提高全体干部的廉洁意识和是非判断能力,从思想上建立起反腐倡廉、拒腐防变的堤防。他们充分利用党风廉政教育宣传月、民主生活会等多种形式,组织干部认真学习有关党风廉政建设的规章制度,用先进人物的事迹激励大家,用反面典型案例警示大家。多年来,他们一直通过瞻仰烈士陵园、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进行访贫问苦、与先进模范人物座谈等形式,时刻教育大家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重点解决权力、地位、利益的关系,增强廉洁从政的自觉性,形成了“团结、务实、开拓、廉洁”的良好处风,社保处先后被评为北京市人民满意公务员先进集体、市直机关工委优秀党支部。
危难之时显本色
回想起12年的社保工作,师淑英印象最深的还是抗击“非典”那段岁月。2003年4月中旬爆发的“非典”疫情,是北京市从未遇到过的重大流行性传染病。能否做到反应快速、应对及时、措施得力,是打好这场战役的关键。直接负责经费保障的社保处,在北京市财政局的统一部署下,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不怕劳累和危险,保证了“非典”防治资金的快速、及时拨付。
师淑英回忆说,当时最怕的是被感染。由于“非典”通过呼吸道传染,人们都不敢与“非典”病人近距离接触。但为了掌握定点医院设备情况和病人详细人数,他们又不得不处在抗击“非典”第一线。职责所在,容不得他们半点犹豫。全处16个人被分成两组,9人留守处里,负责处理日常工作;师淑英则带领另外6人组成“非典”经费保障小组,全身心投入到“非典”防治工作中。为了保障一线防治“非典”资金的需要,他们冒着可能被感染的危险,多次到小汤山和宣武医院等定点医疗机构了解情况,进行现场办公,排解困难和问题。两所医院的领导感动地说:“在这种危险时刻,社保处的同志还能到基层了解情况,真是不容易,这种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抗击“非典”的实践证明,正是由于财政部门及时制定了“防治‘非典’拨款紧急预案”,打破工作常规,做到了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确保了“非典”防治工作的及时有效进行。据统计,为夺取抗击“非典”的胜利,北京市和区县两级财政部门共拨付“非典”防治资金12.8亿元,用于定点医院建设和抢救治疗设备、防护消毒设施、急救车辆购置以及救治费用、医务人员补助经费等支出。在积极筹措资金,保障抗击“非典”工作需要的同时,社保处还在市财政局的领导下,主动协调各方,根据“非典”疫情变化,不断推出新政策,研究制定政策和资金支出标准,确保资金使用的管理规范。在此期间,以北京市财政局名义共制定制度24项,起草给市政府的请示17个,情况汇报11个。解决了“非典”疑似病人在留观、隔离、治疗期间的医疗费、伙食费问题,明确了具体结算手续和“非典”患者去世后的丧葬费支出方面的相关政策,解决了各收治“非典”患者医院的后顾之忧。出台了一系列补助政策,使奋战在抗击“非典”第一线的工作人员得到了应有照顾。
在抗击“非典”工作中,他们真正做到了上为政府分忧,下对群众负责。因此,社保处被誉为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钻研、特别能奉献”的干部队伍。
好钢用在刀刃上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北京市社会保障支出也在逐年增长。为了管好、用好这一大笔资金,他们没少动脑筋,认真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努力加强财政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杜绝各种浪费虚耗,把每一分钱花在最需要的地方。2004年出台的分类救助办法,就是他们忠实履行职责的体现。
“2002年全市享受城市低保的人数不到8万人,一年以后翻了一番,增加到16万人。通过一年多的跟踪调查,发现其中有劳动能力的占到一半以上,也就是说政府拿钱养了一些‘懒人’。”师淑英回忆说,如果任凭这种现象延续下去,就是对纳税人不负责任,就是对守法市民的不公正。事实上,部分市民也确有抱怨,这说明这项政策还需完善。从中他们感觉到,政府光是掏钱,老百姓不一定会满意,关键是掏的钱要用对地方、发挥效应。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他们多次深入基层搞调研。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一个针对全市低保人员实行分类救助的办法出台了。对“三无”(无固定工作、无生活来源、无社会保障)人员、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老归侨、因公致残返城的知青、老人、儿童及重残人本人,不但不降低他们的保障水平,还将最低保障标准提高10%;对那些法定劳动年龄段内、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实施促进就业的政策,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免费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培训。2005年,北京市为6.7万名就业年龄段内、且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实施免费就业培训和职业介绍。全市享受城市低保的人数减少到15.4万多人,比2004年减少了6540人。低保人员不增反减,这在全国还不多见。社保处敢于这样做,凭的是一种事业责任感和对真实情况的掌握。用师淑英的话说,北京的社会保障工作分散在劳动保障、民政等部门,财政的特殊地位自然担当了协调方的角色。为了花好纳税人的每一分钱,财政必须要通过调查研究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不仅要发现问题,还要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总的原则是,该花的钱一定要尽力保障,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能乱花。在完善城市低保政策的基础上,社保处又在夯实财政工作基础上动脑筋。2005年,通过完善财务制度、建立“卫生专网”、推进医疗机构全成本核算、实施对区县卫生专项补助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围等工作,为加强支出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年,社保处制定了17个涉及资金管理和使用的办法,确保使用部门和单位将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结合北京的实际情况,这些资金主要投向了群众所急需的公共卫生、就业、社区服务、光荣院、福利院及为社保对象提高补助标准等方面,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充分发挥效益。
栉风沐雨不辞苦,守护坦途谱新歌。为了首都人民的安康,为了首都经济的腾飞,为了首善之区和谐目标的实现,北京市财政局社会保障处的工作者们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继续默默地奉献着、耕耘着。
(财政部人事教育司供稿)
责任编辑 袁尚之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