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2-02 作者:曾萍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
[大]
[中]
[小]
摘要:
众所周知,我国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尤其是农村市场有巨大的拓展空间,蕴藏着可观的开发潜力。这一推断主要基于两点:一是农村人口多,与城市居民相比,消费水平仍然偏低;二是从经济持续发展的角度推测,未来经济总量扩大相应会增大需求,从而对产品的吸纳能力会同步扩张,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很大。
2006年,全国县及县以下农村零售额实现26867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城乡居民消费增幅进一步缩小,增速差距由上年2.1个百分点缩小到1.7个百分点。农村市场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的29.7%提高到30.2%,拉动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由3.8个百分点提高到4.1个百分点。但从我国农村市场的现状分析,多种因素仍在制约农村这个潜在大市场的发挥。
(一)农民购买力水平和实际消费水平仍然偏低。一是收入水平增速差距大。1979-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9%,两者相差4个百分点。二是收入的绝对差距大。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76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城市是农村的3.3倍。三是消费水平差距大。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为8697元,农村居民为2829元,城市是农村的3.1倍。
...
众所周知,我国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尤其是农村市场有巨大的拓展空间,蕴藏着可观的开发潜力。这一推断主要基于两点:一是农村人口多,与城市居民相比,消费水平仍然偏低;二是从经济持续发展的角度推测,未来经济总量扩大相应会增大需求,从而对产品的吸纳能力会同步扩张,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很大。
2006年,全国县及县以下农村零售额实现26867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城乡居民消费增幅进一步缩小,增速差距由上年2.1个百分点缩小到1.7个百分点。农村市场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的29.7%提高到30.2%,拉动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由3.8个百分点提高到4.1个百分点。但从我国农村市场的现状分析,多种因素仍在制约农村这个潜在大市场的发挥。
(一)农民购买力水平和实际消费水平仍然偏低。一是收入水平增速差距大。1979-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9%,两者相差4个百分点。二是收入的绝对差距大。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76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城市是农村的3.3倍。三是消费水平差距大。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为8697元,农村居民为2829元,城市是农村的3.1倍。
(二)城乡市场发展仍不均衡,消费水平差距偏大。1995年城市与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为12979亿元和10634亿元,城市是农村的1.2倍,到2006年这一差距扩大为2.1倍,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足1/3。从消费总量看,2006年,我国农村人口是城镇人口的1.3倍,但实现的消费品零售额仅为城市居民48.2%;农村市场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仅为30.2%。从消费结构上看,2006年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下降到35.8%,属于小康水平,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仍达43%,属于温饱水平,其消费支出仍以衣、食、住等生活必需品为主。如果再加上实物商品以外的文化、教育和服务等方面的服务消费,城乡消费差距更加悬殊。因此,无论从消费的总量、结构还是质量上看,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大约相当于城镇居民1997年的水平,比城镇居民落后10年左右。
(三)区域市场差距不容忽视。2006年,从东、中、西部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所占份额看,东部地区占56.4%,中部地区占26.0%,西部地区仅占17.5%,与三大区域所占的人口数相比可看出,西部地区与目前所占消费份额极不相称。
(四)生产经营单位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仍普遍存在。目前,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方式决定了大量消费品在农村缺乏市场,大到汽车、大屏幕彩电、电脑、热水器等耐用消费品,小到牛奶、面包、日用百货等日用消费品。由于面向农村的商品利润低,农民购买力不强,相对城市而言,获利较少,不少生产厂家都将眼光放在城市,而放弃了广大的农村市场。加之,不能根据农村市场的需求生产农民需要的产品,一方面造成农村适销对路的商品不足,品种单调,种类不全;另一方面,一些日用品又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使农民难以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影响了农民的正常需求。因此,无论是政府还是生产厂家关注的多是城镇市场,对潜力巨大的农村市场关注不够。近几年虽然大力宣传开拓农村市场,但缺乏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致使大量商品仍然在相对饱和的城镇市场激烈竞争,而农村市场发展却停滞不前。
(五)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抑制了农村正常消费。目前,不少农村基础设施仍不完善,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阻碍了农民对商品的消费需求,如缺电、缺水、电视信号不强等阻碍了家电商品在农村的快速普及,一些农村地区存在着电网老化、电压不稳定、电价高的问题;一些乡村尚没有安装广播电视接收装置,电视信号微弱,甚至收不到电视节目;还有一些乡村不通公路或路况极差,造成工业品下乡、农副产品进城的困难。以上种种原因,使得农民即使有购买家用电器的经济能力和要求也难以实现购买力。另外,在农村生产领域,由于农田水利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指导等方面建设的滞后以及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局限,使得一些农民希望扩大土地种植面积、实现集约化经营的愿望一时难以实现,也抑制了农民对大型农业生产机械和最新农业生产技术的需求。
(六)商品特别是食品安全问题仍制约农民的正常消费。尽管有关部门加大了整顿市场秩序的力度,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目前商品市场假冒伪劣产品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事件仍屡禁不止,尤其在农村,假农药、假种子、假化肥坑农害农事件也不少,表明我国消费安全问题依然严峻,这些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商品市场的正常发展。
尽管我国农村市场在发展中仍有不少问题,挖掘市场潜力仍有不少困难,充分发挥它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仍有许许多多的工作要做。从中长期看,我国农村市场的发展前景仍是乐观向好的,它的大发展将会给众多厂家和商家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如“十一五”期间,农产品流通合作经济组织将由现在的2万个发展到4万个,重点支持1000个管理规范、服务功能完善、经济效益较好的流通合作经济组织。到2010年,农家店力争覆盖85%以上的乡镇和65%以上的行政村,逐步缩小城乡消费差距。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我国最大的消费市场无疑在农村。对于7亿多的农村人口所组成的2.5亿个家庭来说,任何商品的普及率只要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增加200万件以上的需求量。据测算,我国农村居民每实现1000亿元最终消费,将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2356亿元的消费需求,从而扩大工业部门的中间投入1253亿元,农业部门620亿元,第三产业478亿元。另据有关专家测算,农村人口每增长1元的消费支出将对整个国民经济带来2元的消费需求。
虽然农村市场的大发展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显而易见,但由于历史、自然和农村固有的规律,决定了农村市场消费潜力的释放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经过多方努力,多管齐下,才能使其逐见成效。
一是加大对农村的政策扶持和财力转移支付力度。在短期内农民收入增长潜力有限的条件下,针对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消费基础条件较差、社保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国家财政应当考虑增加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增加财政的支农资金投入,以便增强农民的消费后劲。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农业结构,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二是从根本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购买力水平。一是要让更多的农民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这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必经之路。一方面,通过城市化在5—10年内让2—3亿农村剩余劳动力中的相当大部分进入城市,为此必须拆除进城“门槛”,给进城农民以市民待遇,城乡协同配合提供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在城市就业、落户、创业。另一方面,在农村发展“企业+农户”、合作社、养殖大户、农产品加工、承包建筑工程、组织劳务输出等多种形式和渠道,使一部分农民在农村也能成为中等收入者,并逐步由少到多。二是要增加农民收入预期,重要的是解决后顾之忧,尽快形成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市场机制以及促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机制。三是要继续下大力气,减轻农民负担,让农民有更多的可支配剩余支出,为开拓农村市场奠定基础。
三是大力改善和优化农村消费环境。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生态平衡,治理环境污染;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建立覆盖全国的容量较大的供电网络,为家用电器提供广阔的市场需求空间;增加对农村交通通讯、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强对农村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与管理;疏通流通渠道,扩大农村商业网点,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建立以农贸市场为依托,以各类专业市场为中心,以购销网点为补充的全方位市场网络,并将连锁经营、代理销售、配送服务等营销方式向农村广泛延伸;在改善农村消费的软环境上,加强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依法严惩制假售假活动,净化农村消费市场。
四是加快调整产品结构步伐,适应农村消费新变化。要适时调整农村日用品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在品种、规格、性能、式样上,做到经济实用;在售后服务上,提供调试、维修和配件供应项目,完善服务体系。农村消费滞后于城市,但在消费品替代次序上不一定简单地重复城市模式,要根据农村消费特点、消费层次和变化趋势,生产适应农村市场的商品。
责任编辑 李颖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