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2-02 作者:财政部农业司
[大]
[中]
[小]
摘要:
编者按:2006年,各地根据财政部的统一部署,开展了以县为主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此举大大改变了过去支农资金使用分散的现象,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和政策效应,规范了资金投向,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各地在试点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本期专题选登了几个典型事例,希望对进一步整合支农资金有所裨益。
按照中央1号文件和国务院领导指示精神,2006年,各级财政部门根据财政部党组的统一部署,在全国选择162个县开展支农资金整合试点,中央财政在13个粮食主产省区选择26个县开展整合支农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试点。一年来,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并为进一步推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采取有力措施整合财政支农资金
(一)以县为主统筹安排使用支农资金。主要是根据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自然资源条件,确定主导产业,明确支农资金投放重点,按照“统一规划、统一项目申报、统一资金管理、统一组织项目施工、统一检查验收项目”的要求,开展支农资金的整合。中央财政支持的26个试点县大都是采取这一方式,特点是以县委县政府组织支农资金整合领导小组,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以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为龙头,对来自...
编者按:2006年,各地根据财政部的统一部署,开展了以县为主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此举大大改变了过去支农资金使用分散的现象,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和政策效应,规范了资金投向,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各地在试点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本期专题选登了几个典型事例,希望对进一步整合支农资金有所裨益。
按照中央1号文件和国务院领导指示精神,2006年,各级财政部门根据财政部党组的统一部署,在全国选择162个县开展支农资金整合试点,中央财政在13个粮食主产省区选择26个县开展整合支农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试点。一年来,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并为进一步推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采取有力措施整合财政支农资金
(一)以县为主统筹安排使用支农资金。主要是根据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自然资源条件,确定主导产业,明确支农资金投放重点,按照“统一规划、统一项目申报、统一资金管理、统一组织项目施工、统一检查验收项目”的要求,开展支农资金的整合。中央财政支持的26个试点县大都是采取这一方式,特点是以县委县政府组织支农资金整合领导小组,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以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为龙头,对来自各种渠道的支农资金进行集中整合,项目的申报、资金的拨付、项目的检查验收由领导小组统一协调,项目的实施由各部门、各单位负责,财政部门负责协调和资金的监督管理、报账拨付,做到“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如山西省石楼县通过“一个平台、一个漏斗、五个统一”对支农资金进行有效整合。“一个平台”就是扶贫移民新村,各种渠道的资金全部往这里投。“一个漏斗”就是按照财政统一管理的模式,所有资金都从一个口子往下拨付。“五个统一”就是统一组织领导、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申报入库、统一分配使用、统一组织实施。为进一步规范支农资金整合管理,该县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实行移民搬迁,把支农资金、扶贫资金捆绑起来使用,改善了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百姓看到了成果,得到了实惠。
(二)围绕发展主导产业进行整合。各地根据实际需要搭建各个层面的平台。如浙江省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为抓手,以目录反映省级财政支持的重点项目和建设目标,规范了项目申报、立项和资金分配管理,为县级支农资金整合搭建了平台。湖南省开展省本级农业产业化资金整合,设立联席会议制度,从各部门掌握的农业产业化资金中按50%的比例纳入整合范围,制定统一的资金管理办法,明确整合后的资金安排程序,支持主导产业发展。江苏省从2006年开始,对涉及农业产业化的项目资金进行了优化整合,围绕全省现代高效外向农业发展目标,重点对发展设施农业、规模养殖、产业化开发进行补助,并对成效突出的予以奖励。河北省以产业发展为平台,按照资金性质合理配置,发挥部门管理优势和县委、县政府统筹优势,实行“一县一业、滚动发展”,将不同渠道的资金,组合起来用于立县产业建设。在以县为主进行支农资金整合中,各试点县大多是围绕支持主导产业的发展来整合安排支农资金的。如江西省于都县的脐橙业、湖南省长沙县的茶叶产业、安徽省肥西县的花卉产业、山东省平阴县的奶牛产业、湖北省京山县的大米产业、河南省唐河县的黄牛产业、滑县的优质小麦产业等。
(三)打造项目平台进行整合。以支持新农村建设项目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平台,把投向相近、目标一致,但来源不同的各项支农资金整合起来,集中使用。如广西壮族自治区以新农村建设为平台,集中各部门各种不同渠道的资金在武鸣县等地进行新农村建设试点,共整合资金16亿元,用于支持乡村道路、水利、能源、教育、文化、医疗等方面建设。江西省以病险水库等重大项目为切入点,打造水利资金的整合平台,共整合资金6.06亿元。
(四)通过对专项资金进行分类归并整合。山西省归并省级农口部门预算中的专项支出,整合了各方面资金4.3亿元,支持了30多个农业优势项目、50多个农民合作组织。云南省财政厅从预算环节入手,围绕扶贫整村推进,整合了扶贫办、发改委、民委等部门的资金4亿多元;围绕农田水利建设,整合了水利、国土、农业综合开发、烟草、农业部门有关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10多亿元。安徽省通过存量调整、增量集中等方式,将农林水气支出增量资金、农业部门管理使用的存量支农资金、财政部门管理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粮食风险基金以及用于农村的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进行整合。河南省对省级农业专项资金在全面清理的基础上,进行归并整合,省级财政补助地方的专项资金由90个整合为13个。辽宁省改革管理方式,在整合的基础上,对财政支农资金进行分类管理,将支农专项资金整合为四大类73个项目资金,并建立了省财政、省主管部门、市级财政和县级财政四方联动的协调管理机制。湖北省将沼气推广经费、改厕经费、改水补助、“以机代牛”补助等专项资金捆绑使用,重点支持血吸虫疫区综合治理,整合资金达6.6亿元。
(五)采取切块或“打包”等方式进行整合。辽宁省实行“切块”下达资金,对那些普惠性的、补助性的资金由省财政部门协商有关主管部门,根据各地资源状况、工作任务、绩效考评结果,共同制定出比较科学、合理、规范的“切块”分配依据,在明确资金投放重点、原则、支出范围和补助标准的基础上,将资金切块下达到县级,为县级整合支农资金创造条件。省级财政切块下达的支农资金占支农专项资金的47.6%。江苏省以县为主开展纵向的整合“打包”试点,2006年省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县由上年的5个增加到10个,按照“增量带动、存量调整、发挥总量作用”的原则,将农村桥梁、河道清淤、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22类资金进行整合“打包”,同时按平均每个县700万元的规模安排增量资金,明确了“打包”整合改革试点资金的支持范围,省级资金按照因素法切块下达。通过“打包”引导社会投资及自筹资金总额达到8.07亿元。湖北省对扶贫资金、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等采取切块下达到县、由县级确定项目、省级备案或备查的做法,实现了目标、责任、资金、权限“四到县”,为县级进行支农资金整合创造了条件。浙江省将公益性资金、直接补贴给农民的资金、可以量化的生产性资金进行整合,并按因素法切块下达。河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等也都将部分或大部分扶贫资金切块分配到扶贫开发重点县,下放了项目审批权限,不仅解决了资金到位晚的问题,而且减少了向上争资金、跑项目的现象,节约了行政成本,提高了扶贫资金项目的针对性。
整合支农资金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认识有所提高。经过一年多的试点,各地各方面对整合支农资金的认识有所提高,增强了试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些省的党政领导指出,整合是十分必要的,整合是可行的,整合的过程就是把难事办成、好事办好的过程。支农资金整合,促进了基层工作思路从“要钱”到“管钱”的转变。许多县分管农业的县长都反映,整合之前主要是“跑项目、争资金”,整合之后主要是“定方向、管项目”,现在有70%的精力在支农工作上。2007年,大部分省将增加试点县的数量,扩大整合资金的范围。
二是形成了支农资金管理的新局面。支农资金整合使资金的到位率和节约率全面提高。如江苏省的“打包”、“切块”等整合措施减少了资金争取、拨付过程中的中间环节,由省财政直接下达市县财政,确保了资金专款专用和资金使用的时效性,确保了资金的早分配、早拨款、早到位,解决了过去到位晚、结转多、误农时等问题。同时,支农资金项目审批权限下放,提高了项目的针对性,降低了项目申报成本。支农专项资金实行分类管理后,通过从省财政国库到县财政国库的“直通车”方式下达,减少了中间环节,有利于监管,防止挤占、挪用现象的发生。
三是创新了财政支农机制。整合支农资金促进了财政支农方式的转变,促进了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向更加科学、规范、严格的方向转变。如江苏省实行以奖代补、财政贴息、担保、实物补助等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引导社会各方面增加“三农”资金投入。江西省于都县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发展脐橙产业,确保资金用在项目上。四川省仪陇县资金整合试点村的选定实行“竞争上岗”,各乡镇对申请试点的村进行民主测评,凡群众自愿参与率达90%以上的才能获得竞争资格。项目启动中,由群众民主推荐3-5人聘为“农民监察员”,并成立监督委员会,全程参与和监督项目规划、物资采购、工程质量、资金使用和检查验收等各个环节,实现了“项目民选,对象民评,资金民定,工程民建”。
四是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2006年,中央财政直接安排引导资金的试点县26个,整合各级财政支农资金10.3亿元,带动了社会各方面资金22亿元。江西省于都县中央与地方财政投入比为1∶3.9,财政投入与社会投入比为1∶3.74。湖南省长沙县除中央财政支持整合资金1000万元外,县级整合资金2661万元,建设单位自筹及银行贷款3467万元,中央财政支农资金引导各方面投入的比例约为1∶6。
五是促进了主导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湖南省长沙县通过整合支农资金支持“百里茶廊”建设,到2007年,全县春茶总产量达34.26吨,同比增长60%,实现产值3683万元,同比增长109%,茶叶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湖北省京山县支持国宝桥大米产业项目建设,项目区农民人均可增收930元。河南省唐河县黄牛存栏58万头,出栏22万头,实现产值28亿元;滑县通过整合资金投入,将新增优质小麦良种繁育基地2万亩,生产优质小麦种子900万公斤,带动5000个农户,增加繁种农户收入234万元。
总结经验 加快财政支农资金整合
(一)建立强有力的组织协调机制是前提。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是一件难事,领导重视、部门配合才能确保试点成功,同时又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部门多,必须要有一个高规格的协调工作机构,对其实行行政一把手负责制,建立党政领导挂帅、农口部门参加的协调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农业发展规划,统一安排资金,分工负责、相互配合、各得其所。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协调任务重、工作难度大,只有采取强有力的行政手段,加强组织协调,才能实现对财政支农资金的有效整合和整合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创新资金分配使用机制是关键。一是资金和项目的审批权限下放。针对各县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在资金整合中将项目选择权和资金使用权下放给县委、县政府,上级部门实施有效监督。改变了过去为了争资金盲目申报项目的做法,增强了县级申报项目的全局性和合理性,加强了项目的统筹规划和实施。同时,将各种资金按照产业发展的需要,配置到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给予县委、县政府一定的资金调剂权限,将资金用在产业发展最需要的环节上,可以有效解决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二是建立激励机制和绩效考评制度。改革和完善项目立项管理,推行项目招投标制、公告制、专家评审制等制度,建立项目库,加强资金使用的绩效考评是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有效机制。通过综合运用投资、补助、贴息、担保、以奖代补等手段,激发了社会投资和银行贷款的积极性,由“政府要我干”,变为“我干政府就会补助”,不仅能有效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而且可以实现各种支农资金的合理对接。
(三)以发展规划带动支农资金整合是基础。制定发展规划,以规划定项目,以项目筹集资金,以整合资金来保证规划的实施。按照财政部提出的“先行试点、稳步推进、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明确分工、协作配合,进一步推动支农资金整合”的要求,试点县结合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农业农村发展趋势,因地制宜地确定优势产业、主导产业,在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同时,集中力量支持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主导产业和重点区域发展。
(四)加强资金和项目监管是取得整合实效的保证。整合支农资金统筹安排使用,必然会与现行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的冲突,确保其安全有效使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为此,在试点中,对涉及群众直接利益的项目大都进行公示,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对所有财政支农资金坚持县级财政报账制;实行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绩效考评制度,建立健全支农资金使用管理的责任追究制度。
责任编辑 王文涛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