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14 作者:季海旭 张园 (作者单位:北京市宣武区财政局)
[大]
[中]
[小]
摘要:
宣武区作为古都北京的中心城区,面积在18个区县中居倒数第二,人口密度却列首位。传统产业受地域条件的影响已很难再有大的发展,文化产业却很适合在这种地域狭小、历史文化积淀丰厚的地区发展。在明确文化建设中现在有什么、还缺什么、要做什么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公共职能,促进区域文化建设成为宣武财政工作的重点。
区域文化建设中宣武有什么
(一)璀璨的宣南文化,丰富的文化资源。宣南,原是一个地理概念,是指宣武门以南地区,大致为今天宣武区行政管辖的区域。宣南文化,是对明清以来“京师文化”形成发展之际,这个地域范围内发生的历史人文文化的总称。宣武区作为北京的中心城区和肇始之地,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50多年的建都史,繁衍生息、薪火传承,构成了风格鲜明、自成一体的地域文化,其内涵主要包括以大栅栏为代表的传统商业文化、以天桥为代表的老北京民俗文化、以琉璃厂为代表的京城士文化等多个文化系列。宣南文化以其众多的历史遗迹和丰富的人文实践,为宣武区文化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张一元、同仁堂、荣宝斋、内...
宣武区作为古都北京的中心城区,面积在18个区县中居倒数第二,人口密度却列首位。传统产业受地域条件的影响已很难再有大的发展,文化产业却很适合在这种地域狭小、历史文化积淀丰厚的地区发展。在明确文化建设中现在有什么、还缺什么、要做什么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公共职能,促进区域文化建设成为宣武财政工作的重点。
区域文化建设中宣武有什么
(一)璀璨的宣南文化,丰富的文化资源。宣南,原是一个地理概念,是指宣武门以南地区,大致为今天宣武区行政管辖的区域。宣南文化,是对明清以来“京师文化”形成发展之际,这个地域范围内发生的历史人文文化的总称。宣武区作为北京的中心城区和肇始之地,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50多年的建都史,繁衍生息、薪火传承,构成了风格鲜明、自成一体的地域文化,其内涵主要包括以大栅栏为代表的传统商业文化、以天桥为代表的老北京民俗文化、以琉璃厂为代表的京城士文化等多个文化系列。宣南文化以其众多的历史遗迹和丰富的人文实践,为宣武区文化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张一元、同仁堂、荣宝斋、内联升等众多老字号的云集,庙会、舞狮、高跷等诸多传统文化项目的传承,形成了宣南文化的独特魅力。近年来,以传承宣南文化为契机,在保护文化资源方面,区政府投资5176万元修缮长椿寺、先农坛、牛街礼拜寺、纪晓岚故居等13处文物保护项目,总建设规模达1.9万平方米。在发掘文化遗产方面,区财政又安排专项资金,采取了抢救、整理、保护、传承等一系列措施,广泛搜集民间绝技、民俗活动等。“天桥中幡”、“抖空竹”、“白纸坊舞狮”、“大栅栏高跷秧歌”列入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拉洋片”、“皮影戏”、“抖空竹”等多项民间技艺连续参加了几届首都新春联欢会展演。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现代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兴起,每年举办的北京厂甸庙会、大观园红楼庙会充分展示了北京的民俗文化;“京味文化漫谈”、“法源寺丁香诗会”、“夏日文化广场”、宣南文化艺术节更是群众广泛参与的大众文化活动的典范。在传统文化中注入现代元素,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需求,提升了区域文化形象。
(二)打造文化品牌,文化产业初具规模。近年来,宣武区成功举办的厂甸庙会,是目前北京市唯一不收门票的民间庙会,还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红楼庙会以及北京电视台举办的红楼梦中人海选,使大观园、红楼文化家喻户晓,这些均已创出了宣南文化的品牌效应,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宣武区提出“十一五”期间“建设宣南文化园,打造首都文化强区”的发展思路,启动“一园六区”建设,“一园”就是将区域内现有文化资源和各种建设力量凝聚在宣南文化的旗帜下,在全区范围内整体启动“宣南文化园”建设,明确文化产业发展定位,不断壮大文化基础,实现文化强区在科学规划和有效物质载体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将“六区”建设作为“宣南文化园”的核心工程,建设琉璃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宣外传媒产业园区、天桥演艺产业园区、大栅栏商业文化区、牛街民族文化区和大观园红楼文化区,发挥六个园区各自文化优势,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链,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同时提升厂甸庙会、大观园红楼庙会、宣南文化节、马连道茶文化节四个品牌,实施宣南文化、古都风貌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三)产业外部环境初步形成。根据市政府扶持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市财政还设立了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文化创意产业项目。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临近,宣武区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具特色的故都风貌也会受到大批中外游客的青睐,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可期,可以说发展区域文化经济具备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一切都将成为宣武区文化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
发展文化产业我们还缺什么
资源不等于生产力,从拥有资源到形成生产力,到形成高附加值的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生产力,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文化产业的链条中,宣武区在某些环节上还有所欠缺。
产业意识欠缺是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首先是管理方式落后,按事业单位管理方式管理文化产业,难以依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开拓文化市场,文化产业经营者的市场意识比较淡薄,做大、做强、做龙头产业的意识欠缺。事业单位体制束缚了文化单位手脚,也助长了等、靠、要思想。其次是文化产业的经营过程中,市场竞争能力较弱,无法充分挖掘文化产品内涵,没有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形势,难以与公众形成文化价值观的共鸣,使文化产品不能顺畅流通,扩大消费,抢占市场。再次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现有的丰富的传统文化积淀没有很好地与现代科学技术与创新手段有效结合,使大量可开发的文化资源只停留在研究领域。
我国的文化产业是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大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在人们的产业意识上、政府的产业政策上都存在一个转变和适应的过程。过去,文化单位“吃皇粮”的思想根深蒂固,压制了创造文化产品的积极性,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政府对文化产业实行了由“办”到“管”的过渡,开始制定科学的文化产业政策,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政策引导其健康发展,在市场准入、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工商管理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但总体上看,文化产业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在投融资、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明显不足;有些政策过于原则,缺少实施细则,缺乏可操作性,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保障也没有及时出台;政府在管理中还存在粗放、不规范的现象。
促进区域文化建设财政要做什么
从传统到现代,从高雅艺术到社区自娱自乐,从传统文化活动到刚刚提出的文化创意产业,宣武区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在定位文化产业,把文化资源转化成为助推力,在继承文化的同时发展地区经济,通过经济发展为传统文化保护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基础,形成良性互动的进程中,财政部门应该做什么,需要认真思考。
(一)理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关系,找准财政职能定位。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是相互关联的两个范畴,都以文化为内容,然而性质、目标、方式、策略都各不相同,胶着与混淆的结果只会影响文化事业的市场化、产业化、企业化进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通过产业方式运作的那一部分,必然是经营性文化。这是由文化产业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公益性文化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偏重于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不以盈利为目的,不能被纳入产业的轨道,应由非产业化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提供。但实际发展中,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常常胶着在一起,既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也使文化事业发展跟不上社会和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要。在区域文化建设中,财政首先以其具有公益性还是具有经营性来区分哪些属于文化事业,哪些属于文化产业。其次,可以遵循“定性为主、定量为辅”的原则,分别给予不同的扶持政策,对于文化事业,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在经费上给予保障。在资金分配上,优化结构,突出重点,例如图书馆、文化馆、宣南博物馆等具有公益性质的文化单位,财政对其正常运转所需经费给予保障。对于文化产业,具有一定经营能力的文化单位,例如影院、剧团等文化机构,要重视市场的力量,给予积极的引导,促进其机制体制转变,并逐步推向市场。
(二)以科学创新为引导,扶持文化企业发展。一是以科技创新政策为导向,使传统文化在传承的同时在创意里赋予它新的内涵,也就是运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培植开发新兴文化产业,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结构。二是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合理确定产权归属,明确出资人权利,建立资产经营责任制,努力打造一批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文化企业与企业集团。
(三)优化区域环境,促进产业良性发展。财政主要采取政策性的扶持和引导,通过优化区域环境,使这些市场主体充分发展,也就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文化产业发展涉及文化、规划、财政、工商、税务、统计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在政府统一平台下,实现各部门资源共享和通力协作。通过公共财政的导向性作用吸引多种自主手段和资金,用于扶持新兴文化企业的发展。财政部门积极落实各项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根据企业经营状况、纳税情况及文化产业政策变化,及时调整财政引导资金的结构,充分发挥绩效评价的指标作用。
责任编辑 赵军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