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14 作者:朱玉明 全国人大代表 安徽省财政厅厅长
[大]
[中]
[小]
摘要: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振兴县乡财政、推进安徽财政奋力崛起的根本举措,也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安徽的基础工程。近年来,安徽各级财政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按照“加大支持、强化管理、完善体制、促进发展”的总体思路,全面实施县乡财政振兴工程,积极运用财政政策、资金等手段,有力促进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巩固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初步建立新型农村分配关系。2000年,安徽在全国率先开展农村税费改革,开创了农村改革的“第三次革命”。从改革之初取消屠宰税、村提留、乡统筹和教育集资,到2004年取消农业特产税,2005年又全面取消农业税,全省农民每年54.5亿元政策性负担全部取消,农民人均减负109.4元。对于税费改革引起的政策性减收,省财政对县级财政予以了全额转移支付,确保了县乡政权正常运转和农村义务教育正常投入。为进一步巩固税费改革成果,建立农村工作新机制,今年起全面开展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确保在“十一五”期间,全面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任务。
强化支农惠农政策,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几年,是安徽财政支农政策措施力度...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振兴县乡财政、推进安徽财政奋力崛起的根本举措,也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安徽的基础工程。近年来,安徽各级财政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按照“加大支持、强化管理、完善体制、促进发展”的总体思路,全面实施县乡财政振兴工程,积极运用财政政策、资金等手段,有力促进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巩固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初步建立新型农村分配关系。2000年,安徽在全国率先开展农村税费改革,开创了农村改革的“第三次革命”。从改革之初取消屠宰税、村提留、乡统筹和教育集资,到2004年取消农业特产税,2005年又全面取消农业税,全省农民每年54.5亿元政策性负担全部取消,农民人均减负109.4元。对于税费改革引起的政策性减收,省财政对县级财政予以了全额转移支付,确保了县乡政权正常运转和农村义务教育正常投入。为进一步巩固税费改革成果,建立农村工作新机制,今年起全面开展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确保在“十一五”期间,全面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任务。
强化支农惠农政策,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几年,是安徽财政支农政策措施力度最大、实际效果最好、农民受惠最多的时期,公共财政的阳光越来越多地照耀到了农村。2006年,全省财政投入“三农”283.2亿元,比2005年增长27%,占到全省财政支出的30.9%。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2亿元,拨付农村公路建设补助14亿元,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完善粮补改革和补贴农民资金管理方式改革,落实产粮大县奖励5.5亿元,拨付成品油价格改革补贴1.85亿元,免除农民因灾借粮偿还债务1.75亿元,“一卡通”发放农民各类补贴资金43亿元,农民人均受益83元。跨部门整合省级涉农资金2.5亿元,大力支持重点支农项目建设。集中财政资金5000万元,引导带动10个县整合资金近10亿元。安排6.1亿元,加速实施扶贫“整村推进工程”,并在3个县开展贫困村村民生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探索财政扶贫新路。
创新省以下财政体制,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早在2002年,安徽省财政出台了包括取消县级体制递增上解、调减县级体制上解基数、取消市对县财政集中财力等8项财政政策,县级财政因此每年增加财力8亿多元。为进一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从2004年起,全面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财政结算、收入考核、转移支付、资金调度、资金补助、项目安排、工作部署等直接到县,简化了管理层次,理顺了省对县财政分配关系。在2003年部分县成功试点的基础上,2004年又全面推行乡财县管改革,以乡镇为独立核算主体,在坚持乡镇预算管理权、资金使用权和所有权、财务审批权三权不变的前提下,由县级财政直接监管乡镇财政收支,对乡镇财政实行“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强化了乡镇财政管理。根据中央统一部署,于2004年完善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对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实行中央、省、市、县按比例分享,凡属县域范围内的企业,县级财政一律分享所得税25%,调动了县(市)加快发展的积极性。此外,2004年省对下及时实施了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改革,省财政对应由县级财政负担的出口退税予以补助,有力地促进了县级外向型经济发展。
坚持财力下移、困难上移,提高基层财政公共服务能力。调整省对县一般性转移支付办法,建立县级财力最低保障机制,明确省财政对各县的财力性转移支付数额只增不减。2004-2006年,省财政对县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分别达到107亿元、136亿元和185亿元。按照“新老并重、控消并举,分类处置、重点突破,激励约束、建立机制”的思路,建立和完善县乡政府债务管理激励约束机制,扎实推进化解县乡政府债务试点,省财政先后取消或减免县级粮食风险基金、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世行项目等债务近30亿元,并将化解债务试点县由10个扩大到14个,安排化解县乡政府直接债务奖补资金2亿元,化解县乡财政直接债务近10亿元。认真开展乡村干部个人垫缴农业税清查,安排6.6亿元资金予以彻底解决,保护和调动了乡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出台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建立山区县生态保护专项转移支付制度,2005-2006年补助县级财政10.8亿元。为妥善解决县级地方职务补贴欠账较多的历史遗留问题,省财政近两年共补助县级资金34.7亿元,对工改后省出台的职务补贴予以全额补助。建立村级组织补助制度,2006年补助村级资金8.7亿元,平均每个行政村补助3.6万元左右,确保了村级组织正常运转。
着力解决民生问题,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几年来,安徽财政坚持以人为本,不断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大力向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倾斜,向困难群体倾斜,努力让广大农民享受改革发展成果。从2001年起,统一将全省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上收到县管理,保证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2001-2006年,全省财政投入40亿元,累计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940万平方米。2005年,开始启动“两免一补”工作,两年来安排4.8亿元,向全省134.5万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家庭贫困学生的杂费。在全省范围建立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持制度,逐步建立农村特困群体救助体系。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扩大到30个县,参合农民1384.8万人。对城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并按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发给个人基本生活费。逐步建立农村五保户供养制度,提高农村五保户补助标准,45.7万农村五保户平均每人每年补助850元。为认真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难、看病难、上学难”等突出问题,省财政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集中财力办大事,积极研究并提出实施12项民生工程,力求使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困难家庭子女上学难制度、医疗保险和合作医疗制度、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实现城乡全面覆盖。目前,省财政正在按照省政府的要求抓紧组织落实。12项民生工程的实施,将惠及全省4000多万人,为此,全省财政将投入资金69亿元,其中省财政投入29亿元,新增投入19.8亿元。
加大支持力度,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增长。2003-2006年,省财政结合实施“861”行动计划,整合相关专项资金,累计安排国债技改资金、技术成果产业化资金、科技三项费用、企业挖改资金10多亿元,支持县域企业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2003年起,省财政累计安排县域工业园区贴息、奖励资金5.4亿元,直接带动金融和社会资金投入超百亿元。2006年省财政筹集资金40亿元,进一步加大对县级工业园区支持力度。出台支持毗邻苏浙地区加快发展的意见,安排皖北发展专项资金6000万元,促进东向发展和皖北及沿淮地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组建省级担保集团,增加资本金1.2亿元,建立54家县级担保机构,加快推进省、市、县三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从2004年开始,实行县级税收增长奖励政策,省财政对县级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比上年增收部分,按增收额的20%累计奖励发展资金8.2亿元。为鼓励财政强县率先崛起,2006年实施财政强县奖励政策,对19个符合条件的县每县奖励发展资金1000万元。
经过几年的努力,安徽县域财政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县乡财政收入增势强劲,成为安徽财政收入增长新的亮点,对全省财政增收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2006年,全省县级财政总收入217.5亿元,比2005年增长28.8%,增幅高于全省平均4.5个百分点,占全省财政总收入比重为26.6%,增收48.7亿元,增收额占全省增量的30.4%;县乡财政收入质量进一步优化,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逐年提高;县级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县级财政可用财力232亿元,比2005年增长26.8%,比2003年增长82.7%;人均可用财力2.6万元,比上年增长35.4%,比2003年翻了一番多;县乡干部职工月工资水平达到1500-1800元,为2003年的2.5倍。县乡政府债务得到有效控制,乡镇政府债务总体上做到了只减不增,县乡政府债务管理长效机制初步建立。
责任编辑 赵军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