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胶州市位于山东半岛西南部胶州湾畔。近年来,国家连续出台的农业税减免、粮食直补、农村合作医疗等支持“三农”政策,给胶州农民带来了什么样的实惠?农村各项改革政策效果多大?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如何?为了得到第一手材料,胶州市财政局组织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走访农家百姓,进行了专题调研。
粮食直补乐农民
盛夏的铺集镇,一片丰收景象。2004年以来,胶州市财政筹集1550万元资金建设了15万亩高产优质高效粮食示范区,其中铺集镇就占了4万多亩,连片成方,一眼望去,麦浪滚滚,蔚为壮观。来到巩家庄村的时候,已近晌午。坐在场院里,刚从地里回来的张道田等几位老人打开了话匣子:“咱们祖祖辈辈多少年都过来了,哪个朝代不都是交皇粮国税啊,从前年起不仅不要粮,种小麦国家还给贴钱,可是头一回啊。”张道田一家种了5亩多地,今年按照16元/亩的补贴标准,领到了80多元钱的补贴。老人说:“要是往年,这些钱也就随着化肥等农资涨价抵消了,可今年还加发了70元的柴油、化肥补贴(13.2元/亩),这样算起来,种粮确实有种头了。”通过交谈,我们了解到,这几年粮食补贴及时到位,加上粮价上涨和雨水较多,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与往年相比,种粮农民普遍加大了对土地的投入,补贴资金也主要用在了购买种子和化肥上。在调研中,我们切身感受到了农民的喜悦和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刚开始实行粮补的时候,村里组织各户申报小麦种植面积,很多人都不敢如实上报,产生了顾虑,以为丈量土地是不是上边又要收什么钱啊。后来看到真发钱了,不少人又要求重新补报呢。”村里老人打趣地说道。
农民朋友普遍反映,今年粮食直补政策的落实力度和资金发放速度都是前所未有的。一点也不假,近年中央出台粮食直补的政策后,胶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进行专门部署。重点抓住三条线,确保直补资金及时发放到位。一是对所有申报的土地组织人员进行实地丈量、核实;二是将直补资金开设专户,减少中间环节,实行封闭运行;三是及时发放款项,今年全市财政工作人员放弃休息时间,连日奋战,确保了4月5日前兑现完毕。共对14万农户发放补贴资金1015万元,有力地支持了粮食生产,大大提高了种粮农民的积极性,有些村子原来荒废的土地又重新种起来了。据统计,今年胶州市小麦收获面积达63.4万亩,比2004年增长24.3%,夏粮生产实现了单产、总产双丰收。
合作医疗惠农民
胶州市78万总人口中有61万农民。前几年,“住一次院,一年白干”,“一人得病,全家受穷”……因为没有医疗保障救助制度,许多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生病成了农民一生中最可怕的事情。为解决这个问题,2004年胶州市在山东省第一个非试点自行推广农村合作医疗。主要做法是农民按照自愿的原则,以家庭为单位每人每年筹资不低于10元,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参加大病统筹合作医疗的农民进行补助,用于解决农民大病保障问题。目前,许多参保农民尝到了“公费医疗”的甜头,享受到了以往城里人才有的医疗待遇。
最初,许多农户对合作医疗制度持怀疑态度,即使从口袋里掏10元钱,也是犹豫不决。营海镇小滩子村600多村民2004年参合率仅为37%。在接连有几位村民因住院领到补偿金后,去年3月份组织参加合作医疗时,村民便主动把钱送到了村委会,参合率一下子达到了100%。该村支书说:“只要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老百姓肯定会积极踊跃地参加。”
翻开合作医疗报销的记录,数字是最有力、最真实的见证:两年来,全市共补偿参合农民21647人次,补偿资金2116万元,人均报销1031元,较全国的人均住院补偿费用747.89元高出283.11元。农民领取补助金额1.5万元以上的40人次,1万至1.5万元的89人次,5000元至10000元的343人次,5000元以下的21175人次。
2006年,市财政对参合农民的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15元提高到40元,其中五保户、贫困户参合资金全部由财政负担。截至目前,全市参合率达到95.3%,覆盖全市所有村庄。同时,市财政从2005年起每年拿出300万元作为农村卫生事业发展专项基金,采用“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农村医疗卫生单位基础卫生设施条件改善。“每天节省三分钱,健康保障享一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为农民看病问题提供了保障,让农民得到了实惠,使农村卫生工作开始步入“病有医保、医得其所”的良性循环。
农村改革益农民
农民增收难,很大程度上源于农民利益制度保障的缺失。近几年,中央决定取消农业税,并稳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从制度上确立了农民减负的长效机制。胶州市18个处镇办多属农业大镇,农民对农村税费改革感受颇多:“原来种一亩地各种税费得70多元,先是降了一半,现在全取消了,国家又有粮食补贴,负担确实减轻了。”在调研中,通过与村民座谈,我们深切体会到中央“三农”政策确实是暖心政策、民心工程。过去,老百姓感受最深的就是“三提五统”,变着名目收费,税费改革尤其是相关配套措施的及时跟进,已经彻底杜绝了此类现象的发生,农民切切实实受益。
实行村级财务委托代理制、集体资产台账式管理、镇村工程公开招标制度等措施,密切了干群关系,维护了农村的稳定。从2004年开始实行的村级财务委托代理制,在坚持村级集体资产所有权、使用权、财务审批权不变和会计核算主体不变的前提下,由村委会委托给镇代理中心管理。代理中心工作人员每月到村召开村民主理财小组会议,对当月发生的财务事项进行现场理财审结,全面负责代理村的资金管理工作,消除了群众对干部的猜疑和隔阂,约束了村干部个人行为,对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市实行农村财务委托代理的村达到806个,占全市总村数的99.4%,代管资金余额达到1.2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实行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登记管理制度,制定了村级集体资产、资源管理制度,对村集体资产的购置、处置、使用及经营等进行规范,彻底杜绝“暗箱操作”、违规协议的发生,有效防止了农村集体资产流失。对镇村工程全部实行招投标运作,仅2005年就有81个村、38项建设工程实施了公开招投标,中标资金达460万元,节约工程款120多万元。
另外,通过定编制、定岗位、定职责、定报酬,精简了镇、村机构人员,降低了政权运行成本。胶莱镇通过压缩村级干部编制,一年减少工资性支出近20万元。同时村干部的积极性得到明显提高,工作也比以前扎实了。村班子之间也更加团结,岗位职责也进一步明确,百姓普遍欢迎,农民的评价是“村官少了,开支小了,作风变了,农民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