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宏观调控,始自2002年的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2005年已进入稳定期。2006年是“五年计划”时代的终结年,同时也是“五年规划”时代的开启年,我国经济发展将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因素呢?国家统计局有关官员和专家认为,多种因素显示,2006年我国经济仍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预计全年GDP增长在9%左右。
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向好
2005年,世界经济尽管遭遇了高油价等不利因素的冲击,但依然保持了稳步增长态势。预计2006年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好增长势头。不过,高油价、利率上升、主要国家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等,也给2006年的世界经济前景增加了变数。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5年9月作出的预测,世界经济仍将增长4.3%。专家认为,按历史标准来衡量,这一增幅仍是“健康的”。
迹象表明,2006年虽存在国际石油价格的不稳定性、国际局部冲突以及恐怖主义活动、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等因素,但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预计水平较2005年有所提高。因此,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仍然看好。
国内经济增长的基本向好因素仍将持续
从国内条件看,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基础比较扎实,特别是通过近年来有针对性的宏观调控,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得到明显提高,可持续性也相应增强。特别要指出的是,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各级政府在经济发展方面都会有一个积极动向。
专家认为,新一轮经济增长主要受三类因素拉动,一是居民住、行消费的扩大;二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市场的扩大;三是国际新经济、新技术的发展。这些因素首先带动了住房、汽车、轻纺、家电、电子通讯、数码产品等下游产品发展,并间接带动了重化工原材料工业、装备工业和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发展。目前家庭买车的需求已渐趋稳定和理性;买房需求经过调控,预计也将趋于稳定;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开始趋稳;国际新经济、新技术发展也渐趋稳定。因此,从源头上看,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需求拉动因素将趋于稳定。2006年总体上仍是一个好年头。
投资: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专家分析,2006年投资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增幅将在20%左右。一是我国房地产投资、城镇建设投资仍然有很大空间;二是设备更新投资仍有较大潜力;三是能源运输、社会公共事业投资仍会保持较快增长。
当前总量矛盾缓和,市场价格走低,投资特别是过热行业发展受到的市场需求约束不断增强。在此背景下,市场对投资的拉动作用下降,这一因素可能会使投资出现下降态势,并会有效抑制投资反弹苗头。但专家认为2006年投资增长大幅度下滑的可能性不大,房地产投资、城镇建设投资仍然有很大空间。在收入和家庭财产增长的基础上,广大城镇居民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潜力巨大;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速度很快,也蕴含着很大的住房需求。总体看,城镇化步伐不减使房地产市场的需求空间继续扩大。目前对房地产业的支持在逐渐增强,特别是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地方政府城镇建设的热情将比较高。这些仍然会推动房地产投资和城镇建设投资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消费需求:高位徘徊 略有下降
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建设步伐加快等国内需求的中长期增长因素也为2006年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近年来,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特别是农民收入增幅提高;市场物价稳中趋降,供给丰富;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保、医疗、教育等方面改革的推进,居民的消费预期不断改善。从未来看,这些因素仍然会继续发挥作用。车、房市场经过调整后,会逐步转向稳定,增长水平会有所提高,可持续性会增强。与此相伴,居民家庭在旅游、文化娱乐、通讯、互联网等方面的消费也会继续较快增长。因此,专家认为,未来国内消费增长将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据预测,2006年消费增幅在12%左右,预计同比略微下降。
从城镇看,促进消费快速增长的有利因素主要是中低收入阶层政策性获利越来越多:一是我国拟再次上调公务员工资标准,调整方式将按照《公务员法》中公务员工资调整原则进行。二是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将带来200多亿元的消费。三是提高最低生活标准与最低工资将作用于全年。四是社保范围将进一步扩大等。不过由于企业效益的下降,城镇居民获得的市场性收入增速将下降。因此,2006年城镇居民总体消费水平将与2005年基本持平。随着政府改革的推进,政府消费增长幅度有可能减速。
从农村看,促进消费的正面因素:一是2005年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有利于增强农村居民购买力;二是由于农民收入连续两年增长,一些农民家庭进入结构升级初期,再加上国家加大投资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将有力地促进农村消费的增长;三是农村各项社会保障范围的逐步扩大,尤其是医疗保障的逐步建立也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负面因素主要是粮价的下跌和2005年下半年收入增幅的快速下降,将使得农民收入增长的预期明显减弱;政府公共财政投资对消费的促进效应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对2006年的影响将相对有限,估计农村消费将有所降低。
出口需求:多因素影响其增长
近年来,我国外贸出口持续保持了30%以上的高速增长。主要是国际产业转移推动了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大幅度增长;国内竞争压力将越来越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推向国际市场,例如轻纺、服装、家电等,依靠劳动力资源优势,以及民营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推动了一般贸易出口大幅度增长。专家预计这些因素将继续支持出口高增长,但另一方面,国内竞争加剧的格局也必将继续抑制进口增长。综合分析,随着贸易摩擦加剧和外贸增长方式转变,预计出口增幅会平稳降低;随着国内市场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进口增幅将会平稳提高。专家预计2006年出口增长仍会保持在20%以上,进口增长会接近20%,贸易顺差比2005年减少,但仍会保持较大规模。
2006年,将有以下几个因素制约出口的增长:一是能源和资源密集型商品出口将受到越来越多的政策限制;二是2005年基数太高,2006年难以持续;三是2005年有许多商品出口大增是因为按照WTO协议,国际市场对我国产品的限制消失了,而2006年这种“政策型”出口将消失;四是人民币可能持续升值,对一些出口起抑制作用;五是国际贸易摩擦不会减少。
专家指出,综合分析上述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项需求,可知,2006年经济增长的需求支持还是比较稳定的,不会出现大起大落。应该说,当前是深化改革、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绝好时机。政策的着力点不是调控增长速度,而是完善经济增长的体制和机制,加快产业升级步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宏观调控方式。要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为中长期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